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烙饼问题”表征模型的比较与反思
范文 李婷 卢建川
摘 要:在小学数学“烙饼问题”的教学研究中,通过几类表征模型的比较与教学实验反思,笔者认为教学时应该选择恰当的表征模型,突破“烙饼问题”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对课题内容及问题解决策略有直观且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烙饼问题;表征模型;图形化;符号化
表征模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思考的“情境”用符号、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对知识加以呈现、组织与表征,是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补充、细化和强化,是数学思想理解与深化的途径,可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优化》课题的内容,教材通过“烙饼图”的表征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到烙三张饼的最优方案。教研文献资料显示,许多一线教师为了突破“烙饼问题”的难点,尝试简化教材的表征模型,进行教学重构。
笔者通过小学数学“烙饼问题”几类表征模型的比较,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这些表征模型依旧不能很好地突破“烙饼问题”,也不能迁移解决更复杂的情境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选择恰当的表征模型,注重启发式思维尤为重要。
一、“烙饼问题”几种常见表征模型的分析
1. 教材中直观化的表征模型
人教版教材“烙饼问题”由情境图引入,即一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问:要烙三张饼,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通过直观形象的“烙饼图”表征模型,展示烙三张饼的最优方案(图1)。
教材“烙饼图”是最贴近问题原型的直观化表征模型,用大圆表示平底锅,1、2、3号小圆分别表示三张饼,正、反两面由不同颜色构成;主要通过在“烙饼”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约时间,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优化思想。然而,在教材的表征模型中,由于图形符号表征的不一致性,会干扰学生对问题要素的认识。笔者对此稍做改动(图2),使得学生对“烙饼”有更直观的认识,能够感知“烙饼”的详细过程,探究烙更多张饼的规律。“烙饼图”的表征模型也仅能得知“饼”的正、反面以及“烙饼”的过程,不能表现烙每面饼的时间要素,因此从中获取的解题策略并不能很好地迁移到更复杂的情境问题中。
2. 三类图形化与符号化的表征模型
(1)文献1在“烙饼”的探究过程中,逐步优化操作环节,通过1张、2张,渗透“满锅”的思想,不断修正,建立数学模型,选取最优的组合方式。
烙三张饼时,通过基本烙法进行对比,选择最优烙法(图3):
此表征模型是基于教材“烙饼图”,采用直观实物模型,将其抽象分离,简化表征,分层次地进行最优方法的探索。文中对不同的烙法进行分类、组合,构建具体而形象的表征模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的运用。
(2)文献2由教材情境引入,由简及繁,从易到难,探究过程从简单问题入手,寻找复杂问题的解决策略:
①教师由“烙两张饼”的问题引入,画出如下表征模型:
②再研究“烙一张饼”的问题:(位置空着时用“0”表示)
③于是研究“烙三张饼”的问题:(位置空着时用“0”表示)
此表征模型将“烙饼问题”简单图形化,把时间要素融入图形,每次烙饼的时间,即烙每面(3分钟)为结点,类似“树状分支”,从结点处分离两支,满足一次能烙两张饼。在上述模型中进一步抽象分离,由实物到图形,实现“烙三張饼”即“2+1”的简单叠加,然后进行优化,使学生理解优化的目的是节省时间,尽量不要让另一个位置空余。
(3)文献3直接从“烙饼”的难点考虑,即饼数是单数时,如何整体把握,合理的搭配组合,“保证每次锅里也能烙两张饼”时才最省时间;用三角形(图7)从整体构建符号化表征模型,实现三张饼“两两组合一次”。即第一次烙A和C,第二次烙C和B,第三次烙B和A,共用3×3=9(分钟)。
此表征模型仅为了突破“烙饼问题”中烙三张饼最优方案的教学难点,通过“两两组合”的三角形整体符号的表征模型,看似简单;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他们的思维更多具体直观,需要凭借具体形象模型的支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烙饼问题”有更直观的认识,但文献③从大局、整体把握,合理搭配组合“烙饼”,笔者认为有可供参考之处。
二、教学实验与表征模型选择的思考
1. “烙饼问题”的教学实验
笔者在“烙饼问题”的实验课中进行测试,有习题如下:“烤面包时,第一面要烤2分钟,第二面只要烤1分钟,即烤一片面包需要3分钟。小丽用的烤面包机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她每天早上吃三片面包,最少需要烤多少分钟?”
发现学生沿用教材“烙饼图”的表征模型无法做出正确解答(图8),也并不能够选择上述几类表征模型求解。
图形化与符号化的表征模型虽然突破了常规教学,从实物直观到图形、符号的抽象升华,但仍然只是在教材“烙饼图”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能够从本质上突破“烙饼问题”的教学难点,不适合情境迁移,也没有真正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本人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中,由常见“线段图”的设计思考,可以借助“线段图”表征模型的直观辅助,来表征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对“烙饼问题”中的“饼”进行整体把握,运用分离组合的思想,建立实物直观与线段图直观的对应,不仅能得知数目及正反面,还能直接反映时间要素。
2. 表征模型的重构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会逐渐淘汰掉一些费时且效率不高的表征模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相对高效的表征模型,也就是说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拥有相对普遍的表征倾向,而且这种表征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质的变化。四年级学生已经对“线段图”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利用线段合理表示题意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笔者选择“线段图”的直观表征模型进行教学,并将此运用于上述实验测试习题中,可以恰当的表示“烙饼问题”的题意信息,探究最优方案。
将每一片“面包”看成一条长线段(这里将会用不同的“仿线段”表示),三片面包分别用三条不同长线段表示,一条长线段即一片面包,每片面包由三条单位线段(单位线段表示1分钟)组成,即表示烤两面所花总时间(第一面2分钟+第二面1分钟),此时需要注意,烤第一面为其正面,需要烤2分钟,烤第二面为其反面。每一条短线段表示单位时间(即1分钟)。题中需要烤三片面包(图9):
将“面包”内化成“线段”,用不同的“仿线段”来表示不同的面包,即长线段的条数代表面包的片数,长线段由短线段组成,短线段既能反映面包的正反面,亦能反映烤此面所需要的时间。如:烤第一面需要2分钟,正面所对应的线段长由两个单位线段“”组成,即两个单位时间长度。
(1)若烤面包机一次只能烤一片面包,烤三片面包所需时间最长,即如图10。
(2)若烤面包机一次能烤两片面包,可将总线段分离组合,即如图11。“线段图”图形的表征模型中,左右反映总时间,上下即同侧表示同时性和“烤法”安排。考虑同一个“面包”的正反面不能放在烤面包机上同时“烤”,即相对应的短线段(亦相同短线段)不可上下搭配,应该交替组合,此时可将线段分离再组合,体会优化思想在“线段图”中的运用。
线段的分离、再组合,不仅是“烙饼问题”表征模型的简化,也是优化思想的再应用,更是学生启发式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说明:
文献1:苏梅荣,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探索——小学数学四上数学广学“烙饼问题”例谈[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8):48-50.
文献2:石荣学,用三角形构造突破“烙饼”难点[J],中小数学(小学版),2011,(11):57.
文献3:张小燕,让学生触摸问题的本质——“烙饼问题”的教学重构与思考[J]. 教育科研论坛,2011,(03):43-4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