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实施“学思结合,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
范文 | 梁永 赵俊青 徐月琴 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结合新课程改革,为解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及研究,提出并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的“3+1”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变化。几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为深化“3+1”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学校2013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学思结合,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一、问题提出 1.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来临,各国之间以人才为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致力于公民素质的提升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世界各国或地区纷纷启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构建符合本国或者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核心素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完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在这些核心素养模型中,都强调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学会学习能力、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为贯彻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其中,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研究如何把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宏观教育目标具体化,以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研究。可是,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却效益不高。为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2.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和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吸收10年课改经验,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制定标准、编写教材、改革教学、实施评价。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方案出台,主要亮点之一就是加强综合素质测评。由此可见,注重学思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改革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学思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3.学校发展与研究深化的必然 “3+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形成具有十四中特色的有效课堂模式”,目标是“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有效课堂”,原则是“教师应以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1”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变化是可喜的,但离新课程所要求的理想的课堂还有很大差距,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任何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3+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推动,但走到一定阶段,我们发现,课堂教学若不能完全反应教学的本质要求,就不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变革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二、模式建构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外部学生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核心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同时强调高水平的思维、自主建构、师生互动(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知识的深度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情境的创设、核心概念的学习、元认知与迁移、创新素质的培养等,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 基于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教学中尽量做到如下几点:强调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注重教,也注重学;重视创设学习情境;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教学;重视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注重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培养。 (3)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 基于学习理论和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林崇德与胡卫平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基于学习科学和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提出基本教学原理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大基本原理;提出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思维品质、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和分层教学以因材施教”七个方面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强调教学或者中“双主体”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 2.操作程序与教学评价 突出三备:教师个人独立备课,形成初案;备课组集体备课,形成共案;教师个人分析学情,形成个案。 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6个环节提升备课的精细与质量。备课成果要达到教案、学案、练习案的统一。这样才能通过巩固测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通过评价反馈,使学生知识没有疑点;通过反思总结,使学生有相关知识结构。 教学要求: 第一,分析学情,提炼重点;第二,层次引导,有效设问 ;第三,助学助力,提升实效;第四,课堂反思,整理提高。 这一模式体现了学习与思维的结合、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统一,反映了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的优点,突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整合。 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的深度理解;第二,重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学生围绕目标的积极思维和内在兴趣。 这一模式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和激励性,坚持评价内容的开放化,坚持评价标准多元化,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评价主体的融合化。 教学评价的整体要求:科学性——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科学;适切性——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等适合学生特点;思维性——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积极思维;自主性——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互动,具有内在动机和兴趣。 三、实施策略 “学思结合、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学的变化与提高。 一是教师的变化。课改中,教师在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从“单打独斗”走向“集体合作”,从“讲学”走向“导学”,从“完成任务”走向“了解学情”。 二是学生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增强了,热爱学习的学生增多了,许多学生有了更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塑造形象的追求,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表达,许多学生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 三是课堂的变化。课堂上学生敢于展示问题,敢于着手解决问题了;课堂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仅心动,还能身动;学生不仅想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还收获了快乐。 四是学校的变化。经过几年的坚持与努力,我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办学特色愈加鲜明,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学校高考成绩连续五年稳步提高。2015年,,一本上线260人,二本上线826人,二本以上上线率达86%,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示范校”、“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单位”、 “自治区普通高中管理先进校”、“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呼市教育局 “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推进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十一五” 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特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1.注重抓好常规,潜移默化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落实好六个操作环节,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形成了“个案—共案—个案”的备课形式,教师们逐步能够将备课组集体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比如在英语词汇课上,教师们能够用结合时事的自编故事作为活动素材,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语法课上,学生可以在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下,将语法内容轻松地理解并掌握;在作文课上,学生通过对话题讨论,生成一定的信息量,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对某一话题的行文思路,最后由学生独立成文,并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由学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与问题。 新的教案编写模式, 促进教师思考和研究教材,提高对教材的整合能力。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细致明确,更注重了方法的指导,不再靠惯性进行教学。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举措。英语组编写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配套学案,如语法学案和单词学案等;地理组把科技进步的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引导学生读图、析图,逐渐培养地图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的学习效率;数学组不断完善学案,学生认同度高,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语文组也编写了新课程配套的练习册,等等。这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授课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课前2分钟,课上的小组合作,潜移默化培训学生干部 我校课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的培养,课前两分钟的内容安排就可以体现这一过程。开学伊始,学科教师对整个年级的课代表进行课前两分钟的培训。通过培训,大部分课代表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自行组织课前两分钟,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效果良好。如有的班级从开始的简单复习、阅读等内容开始延伸到课代表自行找出学习中的易错点,结合习题在课前两分钟进行强化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前两分钟发挥课代表的带头作用,又锻炼课代表的组织能力和选择题型的能力。课代表在选题过程中要大量做题,海选出重要题型和典型题型展现在同学面前,带领班里同学一起解答,一起讨论,解题中碰到困难课代表再做解释,让其在班里树立威信,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做法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由于课代表在准备课前两分钟时投入了很多精力,使自己学科成绩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培养了学习方法,导致全科成绩都在上升,这就是课前两分钟所发挥的作用。 另外,在课上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环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干部,让他们不仅起到带头的作用,还在扶弱补差中成为教师的好助手。 3.注重课堂实操,潜移默化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在同课异构、同课再构、专题研究课、青年教师评优课、课改优秀课展示等活动中,我们通过听授课教师的课,参与评价交流思想,提出建议意见,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寻求最佳活动方式,最后使课堂得以提升质量。实操培训,突破了课堂操作的许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边走边交流反思的长期过程,一定要多琢磨、多思考、多学习、多借鉴、多对比、多实践,才能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4.注重课题研究,潜移默化培养教师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是学校的工作重心所在。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胡卫平教授团队合作,进行为期三年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课题实施规划》实验,以推动、深化、总结、完善课改工作,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把课上好,让学生喜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以探究的理念、眼光、思维方式审视自己的教学。只有加强教学研究,我们才能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解读,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个性化。 如地理组教研组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地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三个备课组不约而同地把读图能力作为一个研究重心,学校适时引导,将其立为校本课题项目,开展研究。通过三年的实践,于2013年顺利结题并被呼和浩特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中化学组承担着全国教育学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我校“学思结合、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有机化学中对有机分子结构的分析和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引入了模型教学,将有机分子模型带入课堂,分给每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领会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变化。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组装模型和小组之间交流成果,将比较抽象的有机分子结构变得直观而具体,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很浓,对结构变化的分析非常明确,效果很好,也为后期有机化学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校开展学科课题研究,立足于教学当中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上升到理论高度,展开科研。我校要通过课题研究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专家级教师,并以此带动青年教师的发展,将十四中优良传统及教师们宝贵的教学经验传承下去。 回顾总结十四中历史可以发现,“敬业奉献,创新进取”是十四中精神的精髓所在。今后,学校将以学校文化内涵发展为基石,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阶梯,向教育质量一流的首府名校的目标攀登。 (责任编辑 甘 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