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立足“童真”,让“核心素养”生根结果 |
范文 | 夏秋红 摘? 要:儿童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母题,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以“童真”为核心,通过“童真文化”滋润、“童真课堂”建构、“童真课程”建设,能让数学课程与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儿童的发展,能让儿童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童真课堂;核心素养 儿童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母题,数学教学研究应当以儿童研究作为基底,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发展而研究。“童真文化”呼应着这一研究取向,站在儿童立场上,朝向儿童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向,致力于发展儿童必备的“数学品格”和关键的“数学能力” [1]。以“童真文化”滋润,生“核心素养”培育之根,以“童真课堂”建构,开“核心素养”培育之花,以“童真课程”建设,结“核心素养”培育之果。 一、文化滋润,生“核心素养”培育之根 1. 再造“童真文化” “童真”是儿童的最大天性。充分尊重儿童天性,将儿童兴趣与学习需求作为数学教学的起点,才是真正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童真数学”力图体现数学的智趣、理趣、情趣,以趣启智、以情趣润心,既培育学生的探究力,又丰富学生的思想力。在数学教学中,再造“童真文化”,就是用“天真悦心”、用“趣味启心”、用“情感润心”;再造“童真文化”,就是要善于包装数学,可以将数学故事、数学童话、数学童谣、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引入课堂,努力沟通数学与儿童,让儿童从“数学愁儿”变为“数学粉儿”;再造“童真文化”,就是要让数学教学基于儿童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就是要联系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就是要引导儿童进行数学反思 [2]。比如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基于童真文化的视角,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来一次“穿越”,回到古代的原始部落,探究计数的方法。从结绳计数开始,让学生思考将一只猎物平均分成十份后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经历“小数”的诞生历程,创造出“小数点”,诞生出“小数”。在这里,数学不再以抽象的、枯燥的面孔出现,而是充满着童趣。儿童也不再是以“学习者”的姿态出现,而是犹如一个“小小数学家”,他们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辩,讨论如何分开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儿童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不断互动,实现着儿童自我经验的改造与重组。 2. 聚焦“核心素养” 当前,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将培育儿童数学“核心素养”融合、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去。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儿童数学知识、能力、态度等的综合表现。“知识”是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根基,“思维”是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核,“活動”是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外显标识。“童真数学”教学应当始于活动,形于知识,达于素养。聚焦“核心素养”,“童真数学”就是要让儿童有带得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比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聚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让儿童进行“铺地砖”的数学“准实验”活动,从“铺满整块地”到“只铺一行、一列”,从“每排块数”“排数”等出发,形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儿童思考:需要将整个地面铺满吗?每行的块数和行数代表着长方形的什么?一定要铺一行和一列吗?有没有更为简洁的铺法呢?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打破儿童的已有认知,激发儿童的深度思考。事实上,有孩子在问题的导引下,创造性地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铺地,只斜斜的一行,就既能看出长方形的长,也能看出长方形的宽,从而就能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这种对数学本质的不断叩问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悄然生成。 二、课堂建构,开“核心素养”培育之花 1. 建构“童真课堂” 所谓“童真课堂”,就是指儿童自己的课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童真课堂”的核心要义有三:其一,儿童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其二,真实是课堂学习的灵魂;其三,创造是课堂学习的至境。构建童真课堂,要让教学目标、内容贴合儿童,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适配儿童,让教学评价、教学反馈尊重儿童、激励儿童。实践中,秉持“三个基本理念”,即以“童”为本、以“趣”为先、以“真”为要;对数学课程与教学形成四个要求,即“教在起点、重在经历、贵在倾听、乐在分享”;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以儿童视角解读教材,以儿童学情设计教学,以儿童探究引导参与,以儿童素养进行评价。“童真课堂”让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玩中创 [3]。 比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当学生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后,教师不妨让学生玩一玩“找朋友游戏”。游戏规则可以这样确定:一位学生报出自己的学号,提出问题“我的因数(倍数)朋友在哪里”,然后要求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回答“你的因数(倍数)朋友在这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之间积极互动,能够让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生动、鲜活起来。“童真课堂”让儿童获取真知识、练就真能力、获得真发展。 2. 做亮“童真数学” 如果说“童真课堂”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那么“童真数学”就是其中盛开得最璀璨的那一朵花。所谓“童真数学”,就是儿童的数学,真实的数学。做亮“童真数学”,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要厘清数学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这是“童真数学”的本质,二是要探寻数学教学“怎么教”的问题,这要体现“童真数学”的童性。“童真数学”教什么呢?“童真数学”不仅教知识、教本质、教过程,更要教方法、教思想。“童真数学”怎样教呢?“童真数学”要基于儿童的学习起点,顺应儿童的学习路径,着眼于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教学《圆的面积》,不仅要让儿童掌握圆面积的原始公式、导出公式,更要让儿童经历圆面积的探究过程。引领儿童经历数学猜想、数学验证的数学实验探究活动,能够积淀儿童的活动经验。在儿童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让儿童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转化思想,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初步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做亮“童真数学”,除了可以打造“童真数学”课堂外,还可以开展“童真数学”活动和引领儿童的“童真数学”生活。 三、课程建设,结“核心素养”培育之果 1. 开发“童真课程” 当下,我们正经历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过程。如何让体现儿童童真文化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笔者认为,一个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开发“童真课程”。“童真课程”要适应儿童,就必须围绕儿童来组织。儿童需要什么,儿童希望什么,就应该为儿童配备怎样的课程 [4]。 比如,我们除了国家正式课程——数学课外,还开辟了数学社团活动课程。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分低、中、高不同学段,每个学段都有自身的特色。比如,低年级学段的“手指课程”,主要将低年级的活动课素材进行丰富、充实,如七巧板、四巧板、伤脑筋十三块、华容道、九连环、魔方、珠心算等;中年级学段主要开设“头脑风暴”课程,如数独游戏、速算等;高年级学段主要开设“数学俱乐部”,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思维的训练。开发“童真课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选班,赋予学生自主的学习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选择适恰的数学活动课程,这样的课程是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课程。 2. 引领“童真生活” 所谓“童真生活”,是指儿童运用数学知识、文化参与实践、参与活动的生活,也是儿童对数学知识、数学文化进行“再创造”的生活。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决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弗氏一再强調,儿童数学学习的最为合适的方式就是一种“再创造”,也就是由儿童将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自己发现或者创造出来。这种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与数学知识的“创造”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引领儿童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童真生活”,能够发展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比如,教学《时、分、秒》《年、月、日》《公顷和平方千米》《认识吨》等数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打通儿童数学课堂与儿童生活之间的通道,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让儿童数学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学习载体的介入,微信、微博等学习平台的形成,更是为儿童的数学“童真生活”提供了利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数学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激活儿童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帮助儿童完成数学再创造活动。通过这种数学再创造活动,让儿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筛选、提炼和组织。由此,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被转变成“教育形态”,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被转变为儿童的精神形态、生命形态。 当下,“核心素养”已经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上。以“童真”为核心,以“童真文化”“童真课堂”“童真课程”为载体,对儿童课程与教学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能让数学课程与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儿童的发展,能让儿童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徐芳. 童趣,数学课堂应然的本真样态[J]. 上海教育科研,2015(5). [2]? 陈家庆. 以真为先,指向“童真课堂”的核心区间[J]. 数学教学通讯,2017(10). [3]? 赵建华. 以童真文化引领课程建设[J]. 江苏教育,2016(7). [4]? 成尚荣. 儿童研究视角的坚守、调整与发展走向[J]. 教育研究,2017(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