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学生活动安排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尝试
范文 刘远飞


[摘 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活动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总结出相关的数学规律和法则,最后配上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进一步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巩固. 当然,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过程之中,做好助手和配角.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探究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有效开展学生活动,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下面,笔者以“有理数的加法”一節为例,介绍一下基于学生活动安排的教学设计尝试.
创设情境,引入本课问题
问题情境1 小刚从图书馆出发,沿着某条路向东行进了a 米,再向东继续行进b米,请问小刚一共向东行进了几米?
学生活动:学生可以辨析出问题中所涉及的a,b两数都属于有理数,而这又显然是a,b两数相加的问题,这样就能够成功引入有理数相加的课题.
自主探究,总结相加法则
问题情境2 既然a,b两数都属于有理数,那么它们就都有可能是正数,也有可能是零或者负数,请大家思考一下,a,b的符号有着怎样的一些可能?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有理数的认识,总结出可能存在的情形有以下几种——都是负数、都是正数、一个负数一个正数、加数中至少有一个是0.
教师活动:在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对不同情形下的有理数加法展开讨论. 在学生进行研究之前,教师首先提醒学生注意“向东行进了a米”的含义,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教师建立数轴帮助学生形象化地建构认识,即取向东为正方向.
问题情境3 请同学们把a和b设定为不同类型的有理数,然后进行加法运算,你会得出哪些结论?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吗?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主动在思考和讨论中归纳相关处理方法,预设学生可能得到以下结果.
情形1:若a和b均为正数,则不妨假设a为20,b为15,将对应过程表示在数轴上(如图1),可以发现结果为35米,写成算式是(+20)+(+15)=+35.
【如果有学生提出,这么简单的运算不用数轴也可以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务必要提醒学生,采用数轴的目的不在于让计算过程更加简单,这里更重要的是一种分析过程的展现,将来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数轴的使用可以让问题的解决更加简便】
情形2:若a和b均为负数,则不妨假设a为-20,b为-15,将对应过程表示在数轴上(如图2),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这样的实际情形——小刚前阶段向西行进20米,第二阶段继续向西行进了15米,则实际前进的总距离为-35米,写成算式为(-20)+(-15)=-35.
情形3:若a和b为一正一负,则不妨假设a为+20,b为-15,将对应过程表示在数轴上(如图3),可以将该过程理解为以下情形——小刚前阶段向东行进20米,第二阶段向西行进15米,则实际前进的总距离为+5米,写成算式为(+20)+(-15)=+5.
情形4:如果情形3中的b为-25,则实际意义如何呢?怎样用数轴来进行处理?怎样进行理解?结合数轴,我们可以发现前阶段小刚向东行进20米,第二阶段向西行进25米,此时可以理解为跑过原点后继续前进,则最后的终点在原点的西侧5米处(如图4),表示成算式是(+20)+(-25)=-5.
【情形3和情形4,学生在处理时很难直接想到,此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讨论中,可以旁敲侧击地予以提醒,当然这些点拨也只能点到为止,画图、运算都要让学生自己完成】
情形5:如果a等于0,b为-20,则运算过程可以表示为0+(-20)=-20,即小刚前阶段没有运动,第二阶段向西行进了20米.
情形6:如果a等于+20,b等于0,则实际运算结果为(+20)+0=+20.
情形7:如果a等于+20,b等于-20,则实际运算结果为(+20)+(-20)=0.
情形8:如果a等于-20,b等于+20,则实际运算结果为(-20)+(+20)=0.
【a=b=0的情况比较简单,此处不做讲解】
教师活动: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之后形成的结论,引导他们对以上8种情形进行分类,从而分成同号相加、异号相加、有零相加等三类情形,统计如下:
(1)同号相加:(+20)+(+15)=+35;(-20)+(-15)=-35.
(2)异号相加:(+20)+(-15)=+5;(+20)+(-25)=-5;(+20)+(-20)=0;(-20)+(+20)=0.
(3)有零相加:0+(-20)=-20;(+20)+0=+20.
学生活动:结合上述加法情形的分类统计,教师安排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归纳,并鼓励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加法运算法则.
最后,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呈现如下:
(1)同号有理数相加,结果取相同符号,并将绝对值相加.
(2)异号有理数相加时,有以下分类:①绝对值不相等时,结果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较小的绝对值;②绝对值相等时,结果等于0,即相反数相加,其和为0.
(3)任何有理数与0相加之后的结果依然等于这个数.
巩固练习,熟练法则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进行训练,由此熟悉加法法则;教师在设计相关问题时必须要让习题能覆盖所有的加法类型,题量控制在8到10题之间,既让学生获得有效训练,也确保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应用过程中的要点——首先判断两个有理数的符号类型,然后匹配具体的运算法则,先确定符号,再进行绝对值运算.
体验探索,深化认识
学生体验1:请你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存在一个负数),分别将其填在○和□中,在此基础上计算○+□和□+○,请对比相关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尝试将合适的有理数填在对应位置,可以发现——对于任何一组有理数,都满足○+□=□+○,这将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运算过程中依然成立,即a+b=b+a.
学生体验2:请你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存在一个负数),分别将其填在○、□和◇中,在此基础上计算(○+□)+◇和○+(□+◇),请对比相关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将合适的有理数代入对应的位置,经过运算后发现——对于任何一组有理数,都满足(○+□)+◇=○+(□+◇),这表明小学阶段的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依然有效,即(a+b)+c=a+(b+c).
应用迁移,强化提升
学生活动:教师安排习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完成,在问题处理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律来简化问题,实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
课堂总结,安排作业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课堂所学内容的总结. 总结的内容应该包括三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数轴表示在加法处理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安排作业,让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继续深化理解和认识.
以上为笔者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进行的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安排,我们的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上,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所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数学概念和性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也将获得较好的培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