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范文 | 蒋漪涟 牛永刚 摘要: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改革与创新,逐渐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企业实践、顶岗实习和选修课五个平台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资格、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形成了“两段式岗位能力渐进”的实训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实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7-0144-03 2016年移动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发力。百度移动流量首超PC,天猫双11移动端交易额猛增至243亿;阿里巴巴、京东、猎豹等互联网企业纷纷上市,融资千亿美元,网络营销大潮再次席卷全球[1]。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互联网+”计划,更是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2],越来越多的行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都逐渐从传统市场转向网络市场,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广岗、互联网营销岗、手机应用APP(安卓)技术开发岗等岗位的人才最抢手[3]。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市场需求也做了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1.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方向)类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校企合作重新确定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三段三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三段”是指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第二阶段以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项实训为主,强化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共管。“三结合”是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与顶岗实习结合;“三结合”在三个阶段相互渗透,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1.2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参照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原则,以研究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构建了 “基于基础文化、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搭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企业实践、顶岗实习和选修课五个平台来实现,将职业资格、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形成了“两段式岗位能力渐进”的实训体系。 1.3 配套的教学内容改革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围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开展了考核方法與教学评价改革。通过与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间的业务合作,广泛地征求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和行业企业一线员工的意见,配套开发具有本校和地方特色的优质课程校本教材。 1.4 建设好一支满足工学结合模式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在师资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为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企业工程能力,将对专业教师进行与企业对接、师资培训与认证,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在校内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对行业内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团队。 1.5 构建过程评价、多元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学校设计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组织的实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调控。在严格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项目导向模块化教学质量标准,对项目选择、项目任务和教学内容确定、备课、授课、实训、考核、应提交的工学成果等工学全过程中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构建了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以过程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模式。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 2.1 校企合作建立改革团队 学校建立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研室牵头,外聘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参与的改革小组,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改革中所制定的主要方案必须要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天津滨海迅腾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理事会议研究通过后实施,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 校企合作确定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为充分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等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到企业和相关院校进行学习调研,并召开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天津滨海迅腾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定位,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2.3 科学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和工作任务 根据确定的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对工作岗位的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对完成岗位规定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等方面的职业行动领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形成了专业人才的适用岗位并确定各岗位主要技能,在岗位技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开发,即:以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为主线,凝练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领域课程,并在校企合作的专家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2.5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本专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框架内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共同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核心课与精品课建设;进行课件开发、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评价模式改革,使改革真正落实到了实处,确保了改革按时到位。 2.6 完善具有示范作用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形成了“两段式岗位能力渐进”的实训体系。 2.7 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新课程评价体系,改变了学生及教师由学校单一管理、评价、考核的制度,建立了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创新与成效 3.1 建立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同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校企合作,推行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和方法、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优势。 校企共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利于更好发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目标牵引作用。校企共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合作方案如图1所示。 3.2 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改革完成 校企共同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及科目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拟采用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科目课程开发思路如图2所示,本专业的课程模块体系是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来定义的。天津滨海迅腾科技有限公司对实际工作中的任务提出、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工学单元形成以及案例提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教師队伍素质普遍提高 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从合作企业、行业中引进能工巧匠型的技术骨干担任专业的兼职教师。 鼓励教师下企业,规定专任教师3年内必须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锻炼,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了解岗位知识能力要求,逐步具备企业工程师的能力;2年内,参与企业培训、与企业合作项目、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要达到5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 通过3年的建设,使专业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技师3人,形成专业方向涵盖面较广、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课题研究的教学科研梯队。 3.4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根据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专业共建,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的要求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校外实训基地,在现有的6个校外合作企业基础上增加2个校外合作企业。 3.5 用人单位给予好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真正能在实施“学习—工作”+“工作—学习”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运行操作,学生始终保持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学习成长。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较好地完成了“学生—员工”的过渡,能够很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4]。实习学生的表现受陕西清本通信有限公司、陕西云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一致好评,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网易.移动网络开发专业怎样?http://www.yuloo.com/mbgx/1701/1523620.shtml. [2]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 [3] 林筿简.移动应用开发(APP开发)市场调研报告.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130/66896307.shtm. [4] 许新华,熊成刚.高职“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通联编辑:王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