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基于5G的高校信息化与应用
范文

    刘鹏 廖桂芳

    摘要: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4G网络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完善,从而加快了5G无线通信的数据信息传输速度,并且开始广泛地应用在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另外,由于5G技术具备覆盖范围广、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可靠性较高的特点,因此,其应用将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不仅如此,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也要求构建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实现融合创新发展。为此,文中重点分析了基于5G的高校信息化与应用。

    关键词:5G通信;5G技术应用;高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TP391?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6-0124-02

    5G技术的出现标志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达到了质的飞跃。基于此,5G无线通信技术应运而生,此项技术不仅具备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而且传播速度也较快。除此之外,5G无线通信技术还能够同其他通信技术相互融合,从而可以构建一个全面的通信网络。2018年6月,5G首个商业化通用标准R15将冻结,规模试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展开,从而为髙校信息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文中针对基于5G的高校信息化与应用展开了分析。

    1 5G无线通信技术具备的特点

    第一,明显地提升了信息数据的传输速率。在应用5G技术的过程中,基于技术革新,其信息传输速度能够每秒达到数十GB。就28GHz波段而言,应用4G无线通信技术时的传输速率为75Mbps,但應用5G技术却能够使传输速率达到1Gbps,另外,还具备高于2Mb/s的非对称数据传输能力。第二,具备较强的兼容性。一般来讲,5G技术主要包括的是集多项无线通信技术的全通信系统,并且能够与其他技术、设施较好地兼容,除此之外,在网络支付时代,还有助于提高手机支付的安全性。第三,功耗较低。在应用5G无线通信技术的过程中,要想确保应用程序能够一直运行,就必须布置大量的小任务,比方说,电子邮件程序,为了确保电子邮件的实时更新,会不断地将请求发送给服务器。不仅如此,在应用5G技术时,还会快速、智能审核所浪费的电量,阻止无用应用发送的请求,进而既能够降低耗电量,同时还能够增加电池的使用时间。

    2 5G技术“使能”教育信息化

    就日后的教育信息化而言,将广泛应用AI、VR、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由于5G技术具备大量优势,因此,既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网络在教育创新方面的延迟、传输容量问题,同时还能够为教育领域的变革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使能”日后的教育信息化。另外,将5G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同切片、MEC、AI等技术相结合,还能够实现智慧校园和课堂的创新。

    5G智慧课堂依托于各个组成硬件终端的5G化,对5G网络独特的技术优势加以充分利用,不仅符合了校园用户的具体教育需求,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教育体验。第一,网络承载统一,学校无须设置多个网络;第二,超高网络宽带,让智慧课堂中的交互显示终端设备、信号传输和处理终端设备,可以达到4k/8k级别画面效果;第三,速率快、延时低,实现了智慧课堂的常规传播,远程授课的远端会场能够实时体验“名师优课”的课堂画面;第四,为教育教学创建了新的应用场景,比方说,VR实验和控制环境、智能实验与教学系统等。

    3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高校信息化建设具备的特点体现如下:第一,基于网络教育平台来推动教育信息化,以CER NET为基础,以MOOCs为核心,力求将网络教育建设成教育信息化发展髙地;第二,校内信息化建设开始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很多高校均完成了“一张表工程”,并相继提供了多种业务,例如:一站式信息服务大厅、校园一卡通、微信企业号等;第三,大力拓展IPv6的应用,2017年11月,我国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从而为推进IPv6规模化部署以及创新应用规划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之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节点的北京高校IPv6已经在六十多所高校中实现了互联,这一在线互联平台不仅实现了IPv6互通、让各个高校的特色资源相互分享、开展特色网络服务,而且还构建了优势教学、科研与文化资源的共享机制。

    近年来,虽然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较低;第二,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发展失衡;第三,统筹推进体系不够完善;第四,信息化的运行维护未得到全面保障。

    4基于5G的高校信息化与应用

    4.1 5G是促进高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动机”

    在实际构建5G新型设施平台的过程中,运营商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常常会应用软件定义网络化与网络功能虚拟化这两项技术。其中,软件定义网络化技术运用分层的原理来分离控制层和数据层,并从底层的网络设施中隔离集中控制权,进而能够自动地革新网络与应用。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应用虚拟化技术将既存的网络设施统一整合后用在了开发和部署新业务方面,就当前而言,软件定义网络化与网络功能虚拟化是5G领域中发展前景最广阔的核心技术架构。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提高高校各项基础网络设备的性能。就数据中心而言,传统或者是新型的数据中心中,往往由固定的网管人员来配置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施,然而,随着数据中心的广泛应用以及业务量变得越来越多,人工配置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成本也非常高。以SDN技术为依托进行数据中心网络部署,也就是提供服务,可以应用低层网络虚拟化的SDN技术,从而能够发挥出网络服务智能化部署、高效灵活配置以及快速动态变化的功能,最终构建出了一套性能较强的数据中心服务机制。还有一点需要加以强调的是,髙校信息化建设并非是单独进行的,基于5G网络的部署进程,并将核心技术与校园骨干网络进行有机结合,必然会使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质的突破。

    4.2 5G是促进髙校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加速器”

    现如今,髙校信息化的应用主要以髙等教育为节点,并且开始朝向全面多纬度发展,另外,还在校园网络接入与数据中心、数字化校园、云平台等服务的前提下,同互联网教育实现了在线融合,从而展开了VR、AR学习和培训;《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万物互联”是依托于以手机为中心的移动终端来进行的,所以,校园无线网是应用和普及这些技术的重要载体。现如今,连接缺乏稳定性、数据延时较长、传输速度较慢是无线传输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应用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不仅如此,5G无线还应用大规模天线、密集网络、全频谱接人、新型多址与D2D通信等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无线传输能效,打通了高校信息化应用由用户移动终端到无线AP的“最后一公里”。现如今,信息化应用同高校的融合仍然处于起步期,但是,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一定会推进高校信息化的应用,进而能够使高校信息化的應用实现质的飞跃。

    4.3 5G是提高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催化剂”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既能够提高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同时还会将传统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体现出来,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体现如下:首先,推动校园网络安全机制的构建。虽然应用5G技术能够明显提高终端用户上传下载的传输速率,但是也会扩大网络安全漏洞、病毒和黑客攻击的传播领域,由此可见,新技术的应用会在无形当中引发安全风险,从而对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极大地挑战,因此,高校推进5G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标准的网络安全机制。其次,催生高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现如今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存在着多个单位自主化、零散化的问题,5G技术应用的核心就是围绕多部门、多领域来构建一个物联网体系,急于需求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离不开各个部门的良好配合,为此,高校十分有必要重新构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决策机制,从而彻底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以此来实现统一归口、规划和管理。最后,推动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要想高效地部署和应用5G技术,就必须引进专业知识丰富、学习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并将培养与引进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打造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从而有助于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5G通信技术的部署和应用不仅会推动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高信息化应用效率和服务质量,另外,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然而,技术的变革却有利有弊,因此,我们应该正视5G无线通信技术带来的风险,遵循其客观规律,以此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绍刚,李岳梦.5G:开启未来无线通信创新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 郭敏,张亮平,陈国良.大学英语写作指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3] 杨婧婧.5G发展概况及我国面临的风险[J].中国信息安全,2018(5):14-15.

    [4] 赵志辉,马迎.基于5G的高校信息化分析与应用研究[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18年第二十二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苏州,2018:246-248.

    [5] 艾伦,张鹏.5G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辨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6):1-3.

    【通联编辑:李雅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