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范文

    曾惠 董坚峰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国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也是破解当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度低的途径。该文从剖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现状及理论基石出发,结合埃博克“视听传播过程”模型探讨了深度融合课程设计方法,并以吉首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开展实证研究。最后,从创新信息化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基础设施和改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数字化平台及学习空间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深度融合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3-0090-03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ten-year development plan of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Also, it is a way to solve the low degree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low innovative degre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local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methods of integrating course teaching in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der the Sidney C. Ebochs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 model, and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commerce major course of Jishou university.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sure the effect of deep integr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is to innovate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second aspect is to optimiz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al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third aspect is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digital platform and learning space resources. The last aspect i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information skills.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学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成为高等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指出,探索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的深度融合,要以信息化手段引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即要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从而达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民族地区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任,然而,囿于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模式尚未建立。因此,发挥信息技术在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必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息技术和日常教学行为紧密结合起来[2]。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要达到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離不开科学的教学设计,应把握课程的整体结构,积累单元设计,注重学习细节的深入,着眼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3]。有基于此,本文拟以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为例,就课程教学中课程设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进行分析。

    1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现状分析

    1.1 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走向必然,国内外高校纷纷开展相关探索。然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由于在交通、经济、师资、资金、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远远落后,融合程度极低,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第一,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进而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奠定了政策基础。第二,深度融合是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相比经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在经济交通人才等各个方面资源都相对缺乏和落后,人才资源落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着教育资源的规模化、教育形态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育影响的普惠性,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2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深度融合现状分析

    1.2.1 深度融合内涵认识不深,信息技术应用不全面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多处于中西部山区,经济相对落后,许多高校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理解片面,把使用计算机教学、视频播放、PPT教学等方式理解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局限于改进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仍然停留在“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对深度融合的内涵认识不深,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化,应用不全面[3]。

    1.2.2 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不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数字化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前提。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硬件设备落后、系统落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应用系统方面开发全面的高校只有不到8%,大部分学校仅仅是一些基础的教学管理系统,基本没有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系统。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教深度融合停滞不前。当前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自主研发能力弱,数字化课程资源不足。例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民族高校立项极少,学校自己立项的网络精品课程比例也低,占总课程数量不到10%。

    1.2.3 民族高校力量薄弱,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民族院校仅19所,其中中央部属民族高校6所,委地共建地方民族高校13所,民族高校占本科高校的比例仅占1.01%[4],民族高校整体力量薄弱,从而导致民族高校推行教学改革、信息化技术应用基础不牢固,条件不成熟。

    2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等要素中,变更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深度融合”路径的基石,课程设计是“深度融合”的路径。

    2.1 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

    南国农先生曾总结说: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乘以现代信息技术才等于信息化教育,理论和技术缺少任意一方,信息化教育的命题都不成立[7]。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不断地探索,从视觉教学扩展到视听传播,从计算机媒介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1962年,埃博克提出了著名的“视听与传播过程的关系”(图1)理论,将教育过程中的视听与传播过程分解为五个步骤。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第二,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讯息——教学内容。第三,进行视听传播设计。第四,把视听传播设计的产物——教学系统投入教学情境中使用。第五,对评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视听传播”理论教学实践的指导,人们又对媒体的关注转变为对整个课程教学的关注,实现了“深度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

    2.2 课程设计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优化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以此带动课堂结构的调整和课堂氛围的调节,进而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8]。基于视听与传播过程理论进行课程设计,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离不开教学系统诸要素的“信息化”。课程教学的教学活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信息”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学情分析来预测学生信息,教师通过教学资源传递信息、教学媒体设备支撑实践信息(实验、体验)、交互工具加深师生互动交流、教学反馈评价系统获得反馈[9]。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可以把课程设计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见表1)。

    2.3 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

    结合深度融合的理论和路径,本文以《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为实施对象,將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施分为五个步骤。第一,选择具体课程进行深度融合设计,确定课程为《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实验课。第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最终能够独立建立网站,课程内有主要有:配置开发环境、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库技术、增删改查功能的后台实现、开发网站前端、建立网站(见表2)。第三步,视听传播课程设计。录制课程视频,设计学习任务,合理分配24个实验课时。第四步,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根据每个实验知识点,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制作学习视频。第五步,设计评价反馈。设计评价问卷,征集评价建议。本文综合上述设计,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实施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

    根据教学情况把课程教学分为3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和学生分别完成自己相对应阶段的内容,课前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发布教学任务,由于实验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学设计也应综合考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基础,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3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结合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点及深度融合理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3.1 创新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创新信息化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10]。建立教学信息化提升教学能力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深度融合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程度。

    3.2 优化基础设施和改善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需要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滞后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不利于深度融合的实施,可以从增添信息化教室、智慧教室和引进云教育平台、国内外优质MOOC课程资源等方面营造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环境;同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空间,拓展线上线下互动渠道,不断改善信息化学习环境。

    3.3 实现数字化平台及学习空间资源共享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多处于西部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资源较少,合作共赢能很好弥补这一缺陷,这就需要加强与国内外信息化教学机构的合作,引进或共建接口统一、资源共享、标准一致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或者学习空间,从而达到丰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的目的。

    3.4 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学会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推手,实现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该重视教师培训,邀请行业专家、信息化平台培训师入校培训,邀请国家级、省级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课程主持人开展课程设计培训。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组织教师去往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参观学习,组织教师不断提升教师优化课程设计的能力。

    4 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吉首大学这一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作为实证对象,该校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开发》自2016年起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从对上课学生反馈调研数据来看,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有27.3%;认为该方式帮助深化和理解知识点的有30.3%;39.4%的学习者认为该学习方式更能促进针对性学习。从教学效果来看,该方式的课程效果非常理想,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相比以往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上的提问率提高了70%,课外的线上提问率到达了50%。整体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快,建立网站后,不仅能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故意设置错误后能及时发现并修复其中的Bug,而且还能对代码进行优化,简化设计过程。

    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实验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施,可以看出深度融合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第一,可以缓和课堂教学课时较少,上课节奏快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而放弃学习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11]。第二,线上线下的互动和自主练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第三,建构学生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吉首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是文理兼招的专业还有部分专升本的学生,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差异以及学生基础差异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通过深度融合课程可以使学生自我调节的进度学习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需求,充分了解实验课程,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5 结束语

    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信息化平台商、教师、学生的多元参与。对于师资、教学条件不足的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来说,实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破解教育不平衡的关键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该紧抓信息化教育改革,不断建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未来高等教育竞争中更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7-12-2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 4.html.

    [2] 郭璇.信息技術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探索[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2):99-102.

    [3] 孔彩灵.未来课堂理念下的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25-3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EB/OL]. [2019-12-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5] 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94-100.

    [6] 展金梅,陈君涛,吉家文.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信息科技,2019(15):144-145,152.

    [7] 陈晓洁.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理论梳理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科学,2019,10(17):1-7,10.

    [8] 韦宁彬.基于微学习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20):65-67.

    [9] 李付云.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10] 杨进喜.试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9(15):131.

    [11] 肖文杰.翻转课堂在《电子商务网站开发》课程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7):29-31.

    【通联编辑:代影】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