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偏差及纠偏策略分析
范文 朱正新

[摘 要]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往往是课堂教学行为产生了严重偏差的缘故. “怎样令学生思维得到最大的激发”“怎样令课堂成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舞台”正是高中数学教学行为偏差进行及时纠正中最为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行为偏差;纠偏;策略分析
教学行为偏差案例分析
案例1:教师在高三一轮复习课“导数”的第一课中大概用了15分钟时间进行了求导公式、运算法则、几何意义的提问,在学生回答不全面或者无法回答时都由教师自己作了补充,教师在剩下的时间内又将求导过程中恒等式的变换技巧、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与函数等其他综合性问题结合具体问题进行了讲解,其中包含了教师设计的十几道题目. 整个授课遵循了复习提问、例题讲解与课堂小结这一程序.
教学行为偏差分析: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二次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及综合运用. 这是一个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总结与知识梳理的阶段,但这个阶段更加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体验,可这个案例中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使得教学活动的效果低微甚至是零.
案例2:这本是高三检测中的一道题,此题本身不难,但很多学生因为没能合理安排作答时间导致这道题下面一片空白,教师却误以为这是一道难题并在试题讲评中花了30分钟时间对其展开讲解. 题目如下:
教学行为偏差分析: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包含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数学思想以及问题的完整体系. 此题中虽然条件与问题设置较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所涉及的方法与思想却基本都属于通性通法的范畴,难度不大. 教师将此题却当作难题进行了讲解,这种仅凭个人感觉实施教学的做法使得教学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偏离.
不良影响分析
1. 导致创造性思维能力低下
基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而产生的新认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且优于原有的认识. 高中数学教学应把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落实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成长.
数学教学活动中包含的要素涵盖很多方面,这些要素安排的不合理或者要素之间主次关系的模糊不清往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比如,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理解、教学方法的陈旧等都是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负面因素.
2. 导致教学有效性降低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學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能够遵循教学规律,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简单说来,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预设的目标并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学生与教师个人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事实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往往正是课堂教学行为产生了严重偏差的缘故. 产生如此严重的教学行为偏差大致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个人教学水平与经验不足以对教学双边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与优化,预期的教学效果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效益方面都无法顺利达成,额外增加的重复训练、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是忽略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低效行为,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并不能获得较好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二是教师并没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去深刻理解课程理念,导致教师自身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都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很多教学活动表现得更为随心所欲,再加上部分教师本身的经验与能力都并不突出,教学行为出现偏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一些展示课、比赛课也正因为这些原因甚至变成了形似而神不似、生硬呆板的无效课、低效课,数学教学课堂变成了浮躁、急功近利的展示舞台.
纠偏策略:激活思维,打造生命课堂
高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必然包含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这一重要的一脉. 应该怎样令学生思维得到最大的激发、怎样令课堂成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舞台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来说是最为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 虽说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我们也同样明白教师对课堂教学理解的境界与高度对于学生学习境界与高度的影响绝对是决定性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追求必然应该是打造生命课堂. 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并因此创造性地促成学生全面与个性都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实现我们的追求.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呢?又应该怎样适时审视自身的教学并及时修正与提高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转变是应该值得思考的.
1. 由“复读机”到“导航仪”的转变
这种转变需要教师端正思想并高度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才能真正做好.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备课环节与写一份教案并不能真正等同,上课也并不是简单意义的“背”教案,教学活动的实施与推进也并不是简单意义的教案执行,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对教材加以利用并以此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与推进中不能将学生当作简单的“复读机”,也不能将自己当作教案实施的“复读机”,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将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最终引导到同一个正确的轨道. 虽然学生的起点都各有不同,并且因此达成理想终点的途径也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当好“导航仪”的角色,将学生都引领到理想的终点.
目前,编制课前导学提纲是教师完成“导航”过程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最核心的便是不同层次问题串的设计,这些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串同样是学生学习征程的有效“导航”,学生在问题串上的集中讨论与辨析使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有力激发,教师的角色也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转变.
2. 由“演员”到“导演”的转变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机械训练”这一常规过程往往对学生的主体性是忽视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早就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现状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与习惯,一改过去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陈旧做法,并因此着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所需的各方面能力.
教师还应注意学生学习中所遇问题的处理,教师在面对学生学习困难时应该将问题还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思考与分析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情抒发自己的意见并促成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在充分且活跃的思维活动中收获最佳的解决办法. 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将自己从“演员”转变成了“导演”,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思维碰撞中变成了学习的主角.
3. 由“演绎”到“归纳”的转变
数学知识本质的揭示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演绎与归纳、证明与猜想都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在观察、归纳、联想、验证等方面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演绎,但应该多一些归纳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在自主学习与归纳中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并因此产生新的生成. 教师可以尝试在问题解决之后设置归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刚刚解决的问题中进行知识、方法以及规律等内容的总结、归纳与提升,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归纳的同时做出及时而恰当的补充,欣赏不同水平的学生因问题思考和解决而产生的不同体验. 这是一个教师无法替代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的经历对于学生新知识的内化是大有裨益的.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并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方式,遵循“少讲”的原则并坚持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使学生能够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探索数学真理的奇妙,并因此真切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数学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4: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