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真实项目进课堂”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曾晨曦 陈静 摘要:“工匠精神”连续4年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培养新时代的高职工匠型人才,正成为各个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探索性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创新了“真实项目进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了“高职工匠型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基于“真实项目进课堂”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验证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关键词:真实项目进课堂;高职工匠型人才;工匠精神;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7-0080-03 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尽责、精益求精、专注坚持、追求革新的精神。美国经济学家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深深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也是改变我们未来经济的根本力量[1]。日本匠人秋山利辉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2]。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这些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型人才,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4]。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5]。在培养工匠型人才的过程中,高职学校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高职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从 2016 年到2019年的全国两会,“工匠精神”连续4年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培养新时代的高职工匠型人才,正成为各个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了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来培养工匠型人才,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背景的重要研究和实践工作。近年来,我校教师将“真实项目进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于《网站建设》等课程中,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1 “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6]。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真实项目进课堂”来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是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使用、检验、推动和发展。 真实项目进课堂,是指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真实的商业项目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并完成好项目工作。这个界定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二是学生引入的商业项目是自主的,项目是真实存在,且需要签订商业合同;三是学生团队是要完成好项目工作,并获得项目完结书和项目评价。 真实项目进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用法律责任倒逼任务实现。“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仿真实训等教学模式或方法,上述的这些教学模式及方法中,学生如果做得不到位,可以重来,学生不用承担责任和后果;而在“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做的项目要与企业签订商业合同,具有法律约束性,要承担法律后果,是用法律责任倒逼任务实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都是在风险之下进行的教和学,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是有其独创性的。 真实项目进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课堂=职场=社会。“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学模式独创性的将学生置身于职场中、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课堂=职场=社会。在真实的职场环境锻炼下,在与社会的实时对接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高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 “高职工匠型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工匠型人才,是指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多年来形成的保证就业的办学导向,只见物不见人,只见技能,不见精神,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下去。高职教育应当“志存高远”,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贯穿工匠精神的培养。 如何有效的融合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提升高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科学制定高职工匠型人才的评价指标显得至关重要。总的来说,高职工匠型人才的评价指标应该包含六个方面:①思政素质、②规则意识、③标准意识、④知行合一、⑤精益求精、⑥人文素养,而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变必然带来考核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使用试卷进行分数考核或者是针对项目成果进行单一性评价。而在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以高職工匠型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强化过程性评价,弱化了结果评价,把企业、教师、专家、学生等都纳入了评价主体,把不同阶段和不同主体的评价和反馈作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进一步提升高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评价的载体是真实项目,基于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评价包含诊断性评价、工作过程评价和项目质量评价。诊断性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专家,工作过程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项目质量评价的主体是真实项目的企业客户。评价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评价的标准是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结果最终就是反馈,评价过后就会要求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在不断地反馈和修改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技能逐步得到了提升,在此过程中,更是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效果。 3 基于“真实项目进课堂”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的教学策略 “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的优秀基因,工匠型人才培养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与实践内容等方面存在耦合关联。它们的本质内涵相通,价值取向一致,实践内容统一。将工匠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耦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7]。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兴趣教学为出发点,以层次教学为基本思想,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最终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基于翻转课堂进行真实项目化任务实践,简称“真实项目进课堂”。具体是指学生自主组建项目团队,寻找完全真实的商业网站项目,并与企业签订具备法律效力的商业合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团队每周进行项目汇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商业项目,最终获得企业、专家、教师、学生等多方评价。 教学工具:按需定制信息化技术,自主研发了“翻转课堂学习过程记录平台”“团队随机抽号汇报程序”“翻转课堂汇报视频展示平台”“翻转课堂趣味奖惩展示平台”“团队网站项目展示平台”“学习评价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全程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1)了解(2)团队(3)选择(4)实施(5)评价(6)自查。具体的教学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4 基于“真实项目进课堂”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 2017年9月至今,通过《网站建设》等课程的教学实践,验证“真实项目进课堂”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多个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学生团队通过课程教学完成的签订了商业合同的企业真实项目总计为25个。完成的商业项目均通过了国际标准验证,所签订的商业网站项目合同完成率为100%,企业给出的网站项目评价合格率为100%,优秀率为96%。签订商业合同的企业真实项目列表如下: 在基于“真实项目进课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体会了团队合作的过程,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当然,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方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课堂的教学时间经常会超过预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也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再比如教师能力方面,因为课程内容都是来源于真实的企业项目,所以新的问题总会随着新项目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持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主导教学,帮助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工匠型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基于“真实项目进课堂”培养高职工匠型人才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且通过不同课程的教学实践验证是可推广的。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没有尽头,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 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 3656574313.shtml. 2017. [4] 教育部.“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605/t20160513_243569.html. 2016. [5]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7. [6]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7-22. [7]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通联编辑:王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