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浅探 |
范文 | 陈 敏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十来年,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表现有如下粗浅的认识: 一、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主动学习、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被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求知的体验和高涨的学习激情,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急躁心理 1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未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隐含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导致解题出错。 2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导致解题出错。 3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导致解题出错。 4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解题方法,该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等,导致解题出错。 三、定式心理 定式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式。在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个性思维策略,解决数学问题遵循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式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养成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四、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有同学问进行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