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范文

    摘要:文章以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视角,在梳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其文化产业发展中与地方文化资源不匹配、产业内发展不平衡、产业融合度低以及集聚效应弱等问题,提出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应从文化资源本体、客体视角,引导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以政府驱动型模式转变,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自组织演化;以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实现文化产业链延伸与跨界发展。

    关键词: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市场演化;社会资本

    文化产业发展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为灵魂,以资本为动力,以科技为引擎,以市场为平台的行业。伴随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也步入了迭代发展的全球化时期。自党的“十九大”以来,结合山东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文化强省战略的引导,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我省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新型文化业态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态。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据山东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640.2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占比53%。截至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3018.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2%,年均增长率高达12.9%,比2012年的1519亿元增加了1499亿元,增加了1.98倍。山东省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73项,省级非遗项目751项。

    省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7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市场百花齐放,文化单位大量涌现,截至2018年末,文化及相关行业法人单位共15.9万个,文化产业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高达142.0万人,其中文化服务业占比47.9%,成为推动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外,山东省文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凸显,目前拥有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共188个(其中17个为国家级),标志着山东省文化产业走向集约化与规模化。

    (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为加快山东省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近年来,山东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山东省较好地结合本地的文化资源现状,以品牌塑造为引领,基本形成了孔子文化节、青岛啤酒节、潍坊风筝节等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以影视剧为载体,形成了《闯关东》、《大染坊》等电视剧领域的闪动现象;还有以《大羽华裳》为代表的极具山东特色的旅游演艺品牌,以及具有中国风的动漫游戏《圆明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此外,传统文化领域的企业龙头,如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出版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在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压力下,经过企业内部深化改革,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省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

    与此同时,以国际孔子文化节为标志的文化事业也成繁荣发展之势,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文化惠民消费季、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以及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篆书篆刻刻字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具有浓厚山东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持续完成各类演出86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山东各地在不断推出各级各类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的同时,公共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19年末,全省各地城市影院达到575家,票房收益也增加到28.8亿元。省内各级公有艺术表演团体达到105家,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257家,另有美术馆、文化站分别为55个、1819个。出版各类图书共计17余万册。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不匹配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众多制约因素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分别的是资源、技术和创意。[1]其中文化资源禀赋的独特性以及文化存量盈缺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山东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資源,包括遗址形态和器物形态为代表的自然文化资源;文献形态、名人文化形态、技能技艺形态以及节庆活动形态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及风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运河文化资源等。据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省现有4处世界级文化遗产,1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个;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个,省级名录751个,国家级传承人51名,省级传承人296个。[2]但是这些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亟待提高。例如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除作为旅游景点外,所推出的实景演出项目《封禅大典》,与《梦回大唐》、《印象西湖》等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就制作质量、效果等方面相去甚远。此外,山东省民俗技艺文化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地理位置较为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因受固有文化思想的影响,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活态传承后继乏力。具体而言,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的观念、层次和方法等方面。为此,从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并未转变成产业优势,与此相符的高端 IP 尚未形成,产业链的长尾效应没有显现,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更未形成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山东省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发展虽然体现出迅猛的势态,但是在发展区域、产业及产品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难题。

    首先,区域结构不平衡。胶东沿海地区的青岛、烟台等市和省会济南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上较之其他地市优势明显,其营业收入总额占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的半数以上。而其他地区文化产业虽也有较快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在规模、总量和特色等方面,都与上述胶东沿海地区和济南等有明显差距。[3]

    其次,产业结构中核心层占比过低。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结构状态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实力虽然明显增强,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也呈现较快发展,但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占比还很小。这反映出全省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业态的原创力弱,原创水平不高。

    再次,產品结构上低端制造占比过大。从现有资料整理中可以得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文化用品、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品所占比重过大,占整个行业增加值的56%。文化产业增加值中高附加值占比太低,产品供给结构失衡比较严重。

    最后,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政府驱动型[4]仍呈强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推动和市场经济的诱致,其中,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发挥了主体作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尤其是21世纪初我国加入 WTO 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必须转向系统的开放,也必定推动政府驱动型模式这一封闭系统走向开放。从全省文化产业运行模式的现状看,中小微文化企业占文化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据对全省文化产业的有关数据测算,2018年底,新增文化企业共计64818家,大、中、小、微型企业各占0.01%、0.06%、3.32%和96.60%,涉及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行业领域。[5]从数据分析来看,以市场驱动型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占文化产业全行业企业总数的99%,然而,其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增收的贡献率与极高占比不相符,也难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爆棚式增长。

    (三)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集聚效应弱

    行业间的融合及跨界融合是市场竞争的自然选择,新技术的迭代发展加速了跨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以动漫产业发展为例,省域内的动漫企业和动漫原创品牌经过近十几年融合发展,动漫产业链已显雏形,并于2015年联合成立了山东省动漫行业协会。2018年省内10余家动漫企业组团参加了中国国际动漫节,产业融合的效果初步显现。2017年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牵头构建全省重大文化项目投融资平台、国有文化资本运营平台、文化基金管理运营平台和文化金融服务支持平台,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跨系统、跨行业、跨区域的大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并于年底成立了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然而,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旅游等行业的融合尚处起步阶段,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文化产业科技利用层次浅,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产业融合的起步虽对山东及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助推作用,但产业集聚效应仍不明显。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快速增长也近二十余年。二十余年间全国各省区的文化产业园区增长迅速。山东省内的文化产业园区也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发展势头时至今日不减。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和增长是市场竞争的自发结果和产业集聚的重要标志。然而,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行政属性和市场主体缺位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表现出现有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小、位置分散,园区房地产化、缺乏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园区间同质化、同构化竞争严重,园区本应具有的集聚效应更无从谈及。如青岛的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从成立之初的盛况,短短几年间迅速由盛转衰;济南市的长清大学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在建立之后的几年内呈现出势衰的走向。文化产业园区内企业缺乏差异化,地域性文化资源的原创设计更是凤毛麟角,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力尚需培育,导致园区缺乏核心竞争力,其集聚效应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只有在资源占有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创意作为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原动力,以科学技术作为其开发保护利用的驱动力,以社会资本作为其开发保护利用实施的重要保障,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及增强其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才能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为此,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着从文化产业演化模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以文化资源本体和客体视角,引导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从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观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最普遍的形式是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及市场演化的自适应性过程。山东省丰富而独特的地方文化,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文化资源,只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文旅产品的整合及包装,才有可能使其成为齐鲁文化旅游的独特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需要深入挖掘山东的本地文化元素,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和创意包装,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品位。如“好客山东”的创意在整合了滨海、观光、度假和节事等旅游产品的十余年实践中,初步形成了本地的旅游品牌和文化标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山东文化旅游的品牌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目前,我省文化旅游项目多以文物古迹、自然风光等静态展示为主,游客缺少深度体验和参与互动,文化旅游业的长尾效应还没有形成。虽有诸如泰山方特欢乐世界将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文化旅游深度体验和互动参与的尝试,但真正的具有山东文化特色的文化 IP 还没形成。体验经济作为21世纪全世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蓝海,必须在充分和科学地挖掘、阐释山东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通过再创造,衍生出更多且极具山东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培育出齐鲁文化 IP,才能够为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文化基础,也才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政府驱动型模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自组织演化

    山东省在经过了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目前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只有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和新进展,才能够实现文化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乃至深度融合。要实现按照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去改革文化市场,通过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体制机制的深入改革及创新是关键。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验证了政府驱动型和市场演化型双主体并存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当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出现失灵时,政府驱动型能够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弥补,同时市场演化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够及时纠正政府的政策失效等情况的发生,只有两种发展模式互相融合,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深入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落实和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目前我國及各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在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的关键阶段,而文化产业发展始终是在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前行的,再加之政府驱动型惯性思维的锁定,以及文化产业系统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其“先天性优势”的思维惯性必定会阻碍文化产业市场演化模式的形成和运行。要实现市场演化型发展模式自适应性运行,以诱致文化产业及文化企业的自组织发展,必须要打破和限制政府驱动型模式的不良阻碍。以市场演化的利益驱动,激发文化产业主体提供更多的有效的文化消费产品,增加和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要,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三)以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以产业融合实现跨界发展

    根据山东各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布局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以政策引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或集聚区的发展演化。以各地独有文化资源为底蕴,通过文化产业园区或集聚区的市场化运行,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实现其差异化发展。如以山东动漫行业协会等组织为载体,以文化创意核心企业为动力源,吸引相近相邻的企业进入,引领区域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以及园区、集聚区或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构筑和延长文化产业链,提升其产业园区或集群的集聚效应。以“文化创意 +”的思维为牵引,助力地方性传统企业入驻文化产业园区或集聚区等群落,以新技术为动力,鼓励和扶持传统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以“互联网 +”思维,鼓励不同行业企业的跨界融合,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及新兴产业集群或集聚区的的兴起和发展,培育我省文化产业的新兴市场竞争力;通过新旧文化产业园区或集群的竞争合作,培育和增强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亚川.论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与演进——基于核心要素的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07(6)

    [2]??? 胡爱敏.探析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9(11)

    [3]??? 王丽梅,宋春燕.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1(6)

    [4]??? 夏春红,章军杰.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3)

    [5]??? 孙吉国.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20(1)

    作者简介:

    王田(1990—),女,山东聊城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管理。

    本文系2016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6WF3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