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哲学视角看两岸关系 |
范文 | 陶范琳 摘 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本文试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并针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两岸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 根据史料记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公元230年,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清朝年间,建立行省,之后经历了几次的侵华战争,台湾被侵占,但现在两岸的分离却是由于内战造成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败退台湾并将此地作为反攻大陆的堡垒而人为造成了两岸这么多年的分离。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将台湾回归祖国作为己任,在各种方针政策上均给予支持,希望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上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圆中国梦”“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等新理念;还提出了两岸同属一中绝不能动摇是政治基础;坚持四个坚定不移;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在于大陆自身的发展进步等新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固定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两岸分离的时间里,很多事物都在变化,两岸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一样,而且在类似李登辉、蔡英文等台湾领导人主导下的台湾更是与大陆的关系降至冰点,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然而,另一方面,大陆和台湾与存在着同一性。因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于炎黄子孙,深受儒家文化圈影响,同根同源,两岸是一家亲,是割不断的母子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率先提出并反复宣导“两岸一家亲”理念,多次表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天亲”“两岸之间是同胞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在治理两岸关系问题上,应首先承认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在此前提上强化其统一面,即提倡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两岸同胞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因为这是有据可循的,两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一,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整体的生产关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现阶段在中国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结构。所以,大陆和台湾发展的不一致性也会导致两岸关系的差异与多样性。马克思也说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是如此,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我们在处理两岸关系的同时应该尊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能一刀切,也不能采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此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让台湾民众看见,更是让全世界看见,我们有能力发展地更好,有能力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而实现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愿望。 最后,在解决的方式上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不能搞一言堂。在解决方式上,有人说要武力统一台湾,也有人说要以和平方式统一,因此武力解决还是和平统一成为了两岸关系中矛盾的具体体现。自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以来,和平统一始终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并且言行一致,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为和平统一而不断努力。虽然和平统一是我们的基本方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将武力作为统一的实力后盾,由于台独势力的猖獗和境外势力的干预,他们破坏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将武力作为统一的后盾,这是防御而不是主要政策。习近平在2016 年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大陆访问团时明确表示,“对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我们绝不会容忍”。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一味地采取和平分方式解决所有事情,这会在很多事情上失去主动权,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诉诸于武力,指望用武力来统一台湾,这也是不可取的,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才体现和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 因此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如何实现两岸的和平发展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这个社会,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也就没有了人类本身,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一直都是主角,发挥着他应有的主体性,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两岸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所以中华儿女所共同期盼的所在,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意愿,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史观。 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习总书记在 2015 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提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我们要保持自身发展势头,同时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做好台湾工作”。在这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是科技和人才,因此加快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必要,并且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此外,加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人民心中的幸福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党的初心,也是使命,因为我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和群众保持亲密关系的政党。在这样的初心下,我国社會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行。 最后,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文化是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又会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并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文化至关重要。并且,当下两岸关系虽然经济上手牵手,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彼此互相分不开的共同体;但政治上分异,各自为政,有着各自的政治体制;军事上互相对峙,关系一度紧张;文化上处于离心状态,这是个情感深度交流认同的问题,是对传统文化认同、继承与复兴的问题。我们知道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的,台湾对传统文化也很重视,保留的也比较好,而大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没有港台做的那么好,因此我们更需要重视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未来的台湾问题也许是个文化问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两岸的年轻人交流也日益增多,很多生活方式也趋向同一,这是一个交流沟通的优势所在,用社会学文化学角度来考察台湾问题,说不定也是一种不错的视角。总之,经过文化这种更加深沉、更加持久的力量来处理两岸关系会让人更加易于接受,也更具稳定性,凝聚力。 台湾问题是我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一大问题,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是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来看待台海问题,用其来指导实践,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努力,最后实现台湾回归,经济上手拉手,文化上心连心的美好状态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斌华,鞠海涛.新形势下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指引——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初探[J].台海研究:2016,(04):1-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6]张志军.十九大报告为新时期对台工作指明方向[N].人民日报海版.2017-10-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