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专业实践课的思政育人路径与核心思政元素 |
范文 | 摘要: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实践课程开发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实践组织形式的浸润养成、实践场地环境的文化熏陶,专业实践课可以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同时,基于课程的实践性,实事求是、勤劳奉献、团结协作、工匠精神、规范意识等成为实践类课程的核心思政元素和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专业实践课 思政育人 路径 思政元素 项目来源: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教改项目: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重点项目:2019jy10)。 作者简介:黎仕明(1975—)男,四川眉山人,汉族,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史。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理论讲授,更重于专业技能培育,形成理论加实践的“双轮驱动”。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往往配置了50%左右的实践课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往往设置了民用与工业建筑构造设计、建筑工程工种实训、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设计实训、钢结构厂房施工方案设计、砌体结构工程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综合训练、民用建筑照明施工图绘制实训、民用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绘制实训、装配式施工方案设计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这些与理论课程基本相对应的实践环节,不仅深化了对相关理论的认知,而且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最好措施,是训练学生职业习惯的最好方法,是磨练学生意志、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最有效途径。[1] 一、专业实践课育人的路径 实践指导教师言传身教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任务,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成就。因此,在学校课堂育人的过程中,实践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不仅辅助理论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手把手教授技术技能,而且通过指导教师个人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发挥着示范和引领的积极作用。 根据实践指导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和承担的职能,实践课教师扮演着管理者、信息咨询者、观察分析者、心理问题调整者、实践技能教授者、实训室建设和维护者、信息反馈和结果评价者等重要角色[2],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业务水平和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关键。如实践指导教师能否让实训场地保持有条不紊,对学生的敬业、规范、质量等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在实践过程中能否和蔼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厚此薄彼,对学生服务意识、平等观念、诚信品质等养成影响甚巨;能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客观公正地评定实践结果,会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公平公正理念、法治精神等养成产生重大影响;等等。总之,实践指导教师通过自身丰富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等,对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影响深远。 实践组织形式浸润养成 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实践指导教师还必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从而稳步提升育人质量。团体式教学、分组式教学和一对一个体教学无疑是几种主要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素质能力提升影响较大。特别是分组式教學,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 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实践教学技术技能培养的目标,实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民主加集中的分组方式,组建分别由优秀、中等、较弱学生共同组成的小组。此举不仅有助于通过“传帮带”实现学生共同进步,而且有利于树立学生公平、平等的意识。在紧随而来的实施过程中,各团队为了更好实现目标任务,取得最佳成绩,必然会周密谋划,精心组织,严格实施,通力合作,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思维。最后在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指导教师的客观公正评价外,还可以辅之以个人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等形式。因为,个人、团队在自评、他评的过程中,必然以基本事实为依据,作出客观、中肯的评价,让双方都能够接受,这无形中培育起学生公开、公平、公正的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互谅互让的品行等。 实践场地环境文化薰陶 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院校,除在校内建设形式多样、功能齐备的实训场地外,还以跟岗、顶岗等形式到企业实习。无论是校内的实习实训场地,还是企业的工作场地,除了追求先进的设施设备外,也高度重视软环境的建设,构建起集专业历史文化、实践规章标准、行业精英大咖等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均可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 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关注到这些信息,从而在内心深处强化专业自豪感、认同感,培养起规则、法纪、竞争等意识,树立起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团结协作等基本的专业精神品质。 二、专业实践课思政元素举要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许多观点,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等。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 通过实践课程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能动作用的认识,因为没有他们所学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开展。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经受住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所谓的真理。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教师所讲观点的真伪,或者是教材上理论观点有失偏颇、与现实相异的地方,从而培养起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勤劳奉献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奉献是人民创造生活和文明的基本力量和重要内核。新时代,勤劳奉献是我们接续奋斗的重要品格和精神力量。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教育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促使他们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技术技能培养的实践过程本质上就是劳动的过程。通过实践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产品、财富、价值,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也不会有收获的喜悦;只有合理、合规、合法的劳动,才能创造更有效的产品、更大的价值;只有辛勤劳动,持之以恒,也才会有最后的成功,否则最后将一无所获;劳动有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区分,能够创造不同的价值;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等等。通过学生亲身的参与,这些认识得到认同与强化,并外化为行为实践。 团结协作 古往今来,刘邦打败曾经不可一世的项羽、三国时期的火烧赤壁、全国劳动人民众志成城战胜“非典”、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等众多事例,无不充分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团结协作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在一个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甚至搞“窝里斗”的团队里,是没有生机与活力可言的,又何谈干事创业。只有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会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团队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的责任。 在建筑施工实践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整个团队的成员通力合作。即使是砌筑实训这样简单的实训环节,也需要有人搬砖头,有人搅拌砂浆,有人摆砖砌筑。只有大家团结合作,简单的环节才能有效实施,更何况像施工综合训练这样复杂的环节和流程。作为指导这类实践课程的教师,不仅客观上要組织学生实现教学的目标,更要从思想层面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形成思想认同,行为自觉,并指导今后的工作。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不仅包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基本内容,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果说理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尚有些许空洞、口号、纸上谈兵的嫌疑,而各种实验、实训、实习则是对这种精神的深刻检验。因为如果你不敬业,你的实践环节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你不专注,不认真,你的实践成果就会不达标或不合格,甚至半途而废;如果你不创新,没有突破,也很难获得有特色、亮点的成果与优异的成绩。特别是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你的产品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小小的失误,都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规范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从古到今人人皆知的经验之谈是一个人、集体在现实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基本遵循。规范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规范意识是自觉自发的、以规则制度为行动准绳的意识。 国家为了规范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行业行为,保证工程质量安全,颁布实施了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等技术标准规范。 从某种程度上讲,建筑工程专业的各类实践环节,就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行为过程。在建筑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如果行为人按照要求开展活动,则产品质量有保证,属于合格产品;否则,则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产品质量缺乏保障。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严格的规范意识,从而为建筑行业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尽管高职专业实践课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但其实现思政育人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实践环节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是多样性的。只要实践课指导教师具备思政育人的意识,精心组织设计实践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启发与点拨,必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培育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刘强,于蕊.高职院校在生产实训中开展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34):259 . [2]陈谷平.高职院校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定位与职能分析[J].科技信息,2007(19):205.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