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法治思维与契约精神培养路径 |
范文 | 滕金聪 王霞 摘要: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状况关系自身健康成长和国家法治建设。本文分析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现状及形成原因,从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等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养成路径,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法治思维;契约精神;大学生;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 滕金聪(1980-)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霞(198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倡导契约精神,树立规则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法治观念。”《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完善教育领域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法治思维基础上的契约精神培养,有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法治思维与契约精神的关系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以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为主要内容。契约精神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以自由平等、权责一致、诚实信用、法律至上为内容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守则。 契约精神与法治思维在内涵和功能方面虽有不同,但两者都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律至上为价值理念,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契约精神是法治思维的重要精神资源;法治思维的养成有利于契约精神的实行,两者相互促进,两者的形成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2.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传统文化因素。自汉代以来我国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德主刑辅、出礼入刑、先教后诛”等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遵循的治国方针。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思想根深蒂固不利于契约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社会现实因素。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的参与者具有平等、自由等特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本身内生着平等、自由、诚信与正义的意识。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内生秩序性要求,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能促进市场主体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确立与发展。我国传统社会温情脉脉的伦理关系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会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形成。 家庭教育因素。大学生法治意识不强、契约精神淡漠与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第一,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我国家庭成员之间多强调伦理原则和道德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以“礼”作为基本准则,长幼有序,而平等的家庭地位,子女自由表达的权利都相对缺乏,这不利于孩子主体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养成。第二,现代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较多,部分家长们对子女过于溺爱不利于其形成责任意识。 学校教育因素。当前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培育几乎都是在选修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的,关于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内容较为零散,主要集中在大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教师仅能在有限课时内对法律知识进行概括性讲解,難以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剖析。课堂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中心”在进行设计和运行,知识灌输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落实,学生难以很好地将法律文化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培养路径探析 3.1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积极推进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推进也能够从意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促进大学生更加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为培育契约精神保驾护航: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及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要求,我国应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失信名单公示制度,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为诚信社会的形成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3.2优化成长环境,营造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家庭培育氛围 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构建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在家庭中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给予孩子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权利,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事务的决策中尊重子女的平等参与权的同时,家长也应关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培养子女的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 家长坚持共同成长原则,营造守信家庭氛围:首先,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子女的思想动态和目标追求,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树立依法行事、依约行事的规则意识,保持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和高度的责任意识,为大学生子女契约精神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契约氛围。 3.3强化高校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做好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培养的“顶层设计”:高校要从宏观上优化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机制。首先,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全过程和各方面。其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科学地安排课程内容,注重多学科协同培养,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并强化政府部门、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联动的全方位、立体化培养机制,努力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培养合力。 在“基础”课中凸显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教育内容:首先,教师应在《基础》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积极性。其次,教师应该提炼法治思维培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最后,学校可以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在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慕课、微视频中开辟关于契约精神教育的专题,加强实时互动与沟通,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实践活动: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培育可以借助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进行。在“模拟法庭”活动中,让学生扮演法庭角色、了解庭审程序和规则,激发学生学法守法的兴趣和积极性,举行“与法同行”知识竞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备赛的过程中加深对法治思维的理解。 3.4大学生积极提升自身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 自觉提高认知能力: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培育效果,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深入开展必须将其认知能力的提升贯穿始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應自觉树立自由平等、诚实守信、权责一致、崇尚法治的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使内心处于积极、平衡的健康状态。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认知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其社会实践活动的提高,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加深对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和契约精神,为建立诚信社会,全面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第一版.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陈翯.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第26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