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范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而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当前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若干问题,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识融入到心理健康课程全过程,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心理学;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尹德圣(1992-)男,汉族,天津人,教育学硕士,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学工部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心理育人”要“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而作为这一格局的第一个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之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历来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1]。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仍以传统心理学的“问题导向”为基础,让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焦虑、抑郁、强迫等各种心理问题,这不免导致了各种弊端,这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2]。在教学目标上,当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没有明确的具体教学目标,主要关注大学生焦虑、抑郁、强迫等消极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忽视了心理健康课程本该带给学生的积极情绪的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探索与开发[3]。而在教学内容上,当前心理健康课在案例选取、知识讲授等方面,都存在着内容陈旧、消极等问题,往往把传授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等知识作为核心内容,强调如何通过课程教会学生识别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这固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如此,很容易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发生偏差[4]。在教学方式上,当前心理课程仍采用较传统讲授式方法授课,以教师为主体,侧重于口头灌输,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抬头率”都不高[5]。

    大量研究表明,传统心理学视角下的种种消极指向使心理健康课程的难以达到其本该有的效果[2][6],且个体的幸福感并不会随着痛苦和障碍的消除而自动获得,即使解决了种种心理问题,他们也不会自动獲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7],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难以发挥出作为主渠道的应有的育人效果,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

    上世纪末,以塞利格曼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提出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一理论[8],无疑为解决我国心理健康课程现存的种种问题拓宽了思路。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经典心理学流派不同,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积极特质、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的客观环境,它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占绝大多数的心理健康的普通人群而不再是少部分的问题人群,旨在激发个体的潜能,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个体全面发展[9][10],这不仅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非常相似,更是与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谋而合。

    大量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11]、朋辈辅导[12]、团体辅导[13]等各方面的心理工作都具有指导性意义。研究者们同样论证了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李荣斌认为,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之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14]。卿再花指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入,将给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教学理念和方法等多方面的革新[15]。而在实证研究方面,李向阳和杨伊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接受积极心理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传统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如前所述,一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当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时,我们也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和知识融入到课程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才能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

    第一,在教学目标层面,从“问题模式”转向“积极模式”。将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幸福感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程中经历到各种积极的主观体验,着力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自身幸福、满意、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力量,

    第二,在教学内容层面:从“预防和矫正”转向“发展和提升”。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全面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如在自我意识部分加入兴趣、能力、自我效能感等积极人格品质的内容;在情绪管理部分加入积极思维、积极诠释等积极主观体验内容;在人际交往部分加入信任、无条件积极关注、社会支持等积极的社会关系内容。

    第三,在教学方式层面:从“讲授式”到“体验式”。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聚焦学生的积极体验和主动参与,通过微课堂、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各渠道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家庭作业、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幸福日记、快乐冥想等技术和活动,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课堂。

    四、研究和展望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其明确了思路,也有大量学者就此提出论证,但具体改革的效果和持续性如何,这方面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本土化,并融入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领域中,着力建设大学生的“阳光心理”, 从而切实达到“心理育人”的效果,也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02):86-88.

    [2]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李相南.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03):51-54.

    [3]田文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调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

    [4]涂春华.积极心理学对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启示[J].国际公关,2019(07):46-47.

    [5]郑春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27-29

    [6]石杭科,潘小承.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暨阳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5):161-162.

    [7]郭丁荣,任俊,张振新,Fred B. Bryant.品味:主動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7):1262-1271.

    [8] SheldonM. King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 2001, 56(3): 216- 2171.

    [9]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03):321-327.

    [10]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02):402-405.

    [11]吴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06):66-68+89.

    [12]吴梅芬.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实施现状评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7(03):161-162.

    [13]唐嵩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与应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02):61-63.

    [14]李荣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005(011):99-100.

    [15]卿再花.基于积极心理学引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137-13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