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二次函数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
范文 | 陈国平 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学习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后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克服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各种重点与难点,是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关键所在.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数学教材中的一大关键知识点,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难以掌握函数概念、解题方法不当以及错误率高等问题,若不加以改进与引导,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以下即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初中二次函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初中二次函数教学中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二次函数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第一,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教学操作大量重复,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缺乏创新性.但二次函数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学过程中不结合实际优化教学方法,则势必会导致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无法掌握解题方法.第二,初中数学教师尚未实现二次函数教学与函数图像应用的充分结合,教师大多直接告知学生二次函数图像的存在,但由于没有结合相应的函数图像,导致学生难以在函数图像与二次函数知识点间形成思维联系,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模糊,理解不够透彻,学习速度非常缓慢. 二、初中二次函数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方式,提高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等知识点的教学质量.数形结合是初中阶段數学学科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可以为几何问题的求解提供代数工具,也能够使代数关系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二次函数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通过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方式,利用图像特征解决函数问题.以下举例说明: 例1 已知存在某二次函数y=x2+bx+c,该二次函数图像与x坐标轴存在且仅存在1个公共点,即图1中P点,与y坐标轴交点为Q点,过Q点有一直线y=2x+m与x坐标轴交于点A,与二次函数图像交于另一点B.在S△BPQ=3S△APQ成立的情况下,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 为求解二次函数y=x2+bx+c的解析式,关键在于构造与待定系数b,c相关的方程组,并求解具体取值.为简化分析过程,可通过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方式,求图1中点B坐标.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抛物线图像,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将题目要求解的S△BPQ=3S△APQ转换为求解S△APB=4S△APQ.进而根据已知条件“该二次函数图像与x坐标轴存在且仅存在1个公共点,即图1中P点”,则可构建与待定系数b,c相关的方程组,最后得出结论. 结合该例可知,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能够实现“数”问题与“形”问题的有机转换,简化问题分析与求解的过程,根据二次函数图像直观呈现出的几何性质寻找待定系数的适用条件,进而求解方程,得出结果. 其次,可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主动探究二次函数基本概念.合作教学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综合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获取知识点.以下举例说明: 例2 分别用恰当的函数关系式表示以下情境中变量x与变量y的对应关系:(1)圆面积y与圆半径x间的对应关系;(2)某人将5万元存入银行,存款期限为1年期,到期后银行自动将本息和转为下一年度定期,求1年期年存款利率x与2年到期后本息和y之间的对应关系;(3)拟建一苗圃,如图2所示,外围为矩形,周长为30 m,求边长x与种植面积y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求解该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一道题目,三个小组学生经合作学习后分别得到相应的函数解析式,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简化,最后要求学生合作讨论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点,并选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最后将各组所得出函数解析式简化为具有y=ax2+bx+c(a,b,c均为常数且a≠0)形式的函数式,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形成对二次函数概念与基本性质的正确认识. 三、结束语 二次函数可以充分反映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是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模型之一.在学生已初步学习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基础之上,对二次函数知识点的吸收与应用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函数知识螺旋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初高中函数知识点的学习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解决初中二次函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质量,已成为教学人员高度关注的一项课题.本文指出了初中二次函数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教学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措施,望引起重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