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民外交”的理念与启示 |
范文 | 邓宗豪 【关键词】乒乓外交? 人民外交? 中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2? ? 【文献标识码】A 50年前的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美之间利用此次比赛契机,开展了一场“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隔绝22年之久的冰河,推动了冷战时期中美关系逐步发生转化,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经典之作。“乒乓外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外交”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小球转动大球:偶然中的必然 1971年3月28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乒乓球队时隔多年后再次參加国际比赛。在名古屋比赛期间,一名美国乒乓球队成员偶然登上载着中国乒乓球队成员的大巴,开启了两国乒乓球队员的交流互动,中国乒乓球队与美国队产生接触,遂邀请美国队访华。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体育代表团。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标志中美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 “乒乓外交”不仅是中美之间的互动,还包括中日之间的互动。时任日本乒协主席的后藤钾二先生及日本友好人士,极力促成中国乒乓球队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亲赴北京,与中国乒协签署会谈纪要,表示根据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发展中日两国乒乓界的友好交流。中日乒协签署会谈纪要和中国队应邀参加第31届世乒赛的消息,引起了日本各界巨大反响。“乒乓外交”不仅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松动,而且美国的“越顶外交”彻底消除了战后中日关系长期存在的一大障碍。随后,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于1972年9月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看似偶然的“乒乓外交”,实则有其必然。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国际局势缓和。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25年经济恢复并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有赖于战后维持国际经济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但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实力的增强,美国实力相对削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逐渐暴露,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体系已陷入困境,西方国家经济也遭受滞胀危害。这一时期,东西方关系也开始缓和。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于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建交;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倡导“新东方政策”,为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二战后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诞生了一批新兴独立国家,开始进行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国际局势里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形成,世界开始多极化的趋势。 美国内政外交困境导致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由于美国国内经济滞胀危机,尼克松政府应对不利;同时,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内反战呼声高涨。基辛格曾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将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七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196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在尼克松许可下宣布:“美国将欢迎共产党中国在亚洲、太平洋事务上,扮演重大角色……提醒中国大陆人民,我们对他们之历史性友谊关系。”1971年,在参赛的美国乒乓球队抵达日本之前,美国国务院颁布决定,取消了对美国人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限制。 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促成了“乒乓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寻求与美国人民的接触,早在1957年促成了42名美国青年访华:在1957年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汇聚了来自131个国家的34000多名代表,中国和美国青年代表团都派团参加。在中国的邀请下,这次联欢节后42名美国青年坚持访华,年龄介于19到35岁,其中8人是美国共产党员。美国参议员富布莱特等公开声援他们。因此,“乒乓外交”之前,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人民外交”就开始了。1969年,毛泽东安排陈毅等老帅研究国际局势,准确把握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美国优势地位下降,要缓解美国内政外交困境,必然调整美国亚洲政策。根据这一变化,寻找时机解封中美关系,有利于打开中国外交局面。在参加日本名古屋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临行前,周恩来提醒到“这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走出国门,在比赛中也就要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其中也会包括美国队,作为一个团体我们总是要和他们接触的,可以和美国队比赛,不能来往就不通了”。 在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局势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的过程中,中美两国领导人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实现了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乒乓外交”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热爱和平、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心声。随后,中美关系和中国对外关系一次次地实现了突破。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发展。此后,中国先后与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等20多个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这一系列事件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巩固国家安全、走向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乒乓外交”展现了“人民外交”的理念和内在逻辑 “乒乓外交”是以人民之间友好交往带动国家之间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外交”的理念。体育项目具有同质性,能够跨越国界和意识形态,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直接交流能快速拉近彼此距离,增强信任感。以体育项目为载体的体育外交是“人民外交”的重要内容,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人民外交”通过人民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展示国家文化吸引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本国形象,实现国家利益。美国国务院对“乒乓外交”的评估报告中也提到,“‘人民外交这一试探之举旨在提升北京在美国的形象。北京以为,这将导致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最终发生改变”。正如周恩来所说,“各国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正如在经济上的合作一样,也是促使各国之间的和平、友谊和合作得到巩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这正是开展“人民外交”的目的。 “人民外交”具有灵活性、广泛性、多样性、包容性和稳定性,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开展“人民外交”是提升一国软实力的一种方式,国际社会通过“人民外交”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国际形象也要依靠人民交往来巩固。“人民外交”在特定时期发挥了巨大优势,对国家总体外交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由于意识形态不同,西方国家对中国始终抱有偏见和敌意,在危机时期和力量平衡被打破时,往往会对中国对外交往设置更多障碍,而导致国家外交难以正常开展,需要民间外交发挥作用来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人民外交”,逐步打开封锁,为新中国赢得国际支持。1957年美国青年访华期间,所见所闻与他们在美国获得的信息有巨大的反差,因此代表团的绝大部分成员回国后都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挠、拉拢和迫害,坚持宣传新中国,成为主张中美友好的积极分子。“乒乓外交”的成功开展,在美国各界引发积极反响,改变了公众过去对中国消极负面的评价,为美国公众展现了中国积极健康的正面形象,在特定时期为中美关系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后来回忆说:“乒乓球虽小,但是力量大,小球推动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友谊的发展。” “人民外交”是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外交也被认为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这是开展“人民外交”的理论依据。“人民外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需求制定了符合当时国情的外交政策,其目标指向是人民的现实利益。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外交是通过国家和国家的关系这个形式来进行的,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这是辩证的”。毛泽东也提出要将美国政府和人民区别开来。1965年11月,毛泽东谈道:“我们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只是限于反对帝国主义分子,一定要把美国帝国主义分子同美国人民划分清楚。……所以,现在美国人民起来反对他们政府的侵略政策,我们表示高兴,表示欢迎。”“人民外交”能够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消除误解和隔阂,进而增进国家之间的关系。 “人民外交”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结合。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构建在实践观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人民在外交实践中的能动性,在“以民促官”的整体外交思维下,以民间外交易于开展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展示我国的吸引力,从国际舆论上抵制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莫须有的诋毁与抹黑,改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脸谱化认知,从而保证国家利益——根本上也是人民的利益。“人民外交”还是充分承认人民能动性基础上对于人民主体性的培养,人民不仅是现实物质生活的创造者,在充分的外交实践中,人民还能从对于国际事务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系统的外交思维,培养主人翁意识,在民间外交领域自觉配合在根本利益上一致的政府外交。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长期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和合”“以人为本”“和为贵”等思想,在对外交往中形成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等外交理念,为“人民外交”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正是由于贯彻了这些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抛开国与国之间冲突甚至敌对、最终促成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乒乓外交”这一“人民外交”的形式也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外交的根本前提和出发点。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交往的中心问题。从历史上看,任何国家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需求。“乒乓外交”的发生,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诉求。1957年,周恩来在与访华的美国青年交谈中说:“任何一个国家在建设中,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完全闭关自给,总是要互相需求,首先是贸易的来往,技术的合作。这对我们中美两国也不除外。当然,这种友好来往,经济来往,也是要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这正是亚非会议二十九个国家所通过的原则。”西方外交中也常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共同的利益诉求的存在,成为“人民外交”能够开展的前提。“人民外交”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和平外交政策也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乒乓外交”体现的“人民外交”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人民外交”仍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外交”对于消除人民之间隔阂和误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民交往始终存在,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具有稳定性。尤其在中國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中,由于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人民外交”更能发挥其优势。正如毛泽东所说:“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我是从大局考虑的。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心愿。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势不可挡的。你看庄则栋与科恩的接触极其自然。他们之间没有往事的纠葛,不存在什么恩恩怨怨的问题。即使有某种顾虑和猜疑也是长期以来人为的。”各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使得“人民外交”能够开展并发挥作用。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建立,国际关系中不确定性突出。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作为两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关系,矛盾与冲突加剧。随着经济实力提升和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不同,西方一些国家始终把中国视为威胁。反观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疲软,政治与社会危机升温,各种社会冲突不断并时有加剧。近年来,西方民粹主义盛行,新保守主义在外交领域得到强化,遏制共产主义、反对文化多元主义,阻碍了人民之间的交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通过开展以文化体育活动、科技交流以及经济贸易往来为载体的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能够不断扩大我国的“朋友圈”,深化同各国的广泛合作,形成各国互利共赢新局面,进而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人民外交”能够在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二,拓展“人民外交”的内涵外延,更好服务于新时代总体外交。首先,注重以人为本、民心相通,是新时代“人民外交”的着力点。习近平主席重视“人民外交”,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得以实践。习近平主席强调:“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人民外交”的体现,是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不仅是经济贸易交往,也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分享与交流,更是促进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其中,所有的相通都基于民心相通。 其次,积极且科学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人民外交”渠道。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有效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各国公民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也进一步提升,互联网的普及使国民参与国际交流更加便捷。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能动的宣传主体,尤其是青年参与广泛,各种信息传播迅速。不仅政府机关、外交部门可以应用新媒体的力量对外建构自己的国家形象,作为“人民外交”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向世界传达真实的中国文化、中国经济社会面貌、中国发展道路,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无脑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新媒体技术被赋予了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对内要进行外交社会化的工作,这里的社会化不仅指外交主体的多元化,也指在人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外交知识,塑造一套有逻辑有立场的外交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在对外交往的活动中,积极传递我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与政府机关、外交部门一道利用媒体打破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舆论封锁,通过获得更多的国际社会舆论支持反哺积极的政府间外交。 最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人民外交”中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承接国家基层行政功能下沉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人民外交”的主体,是新时期“人民外交”主体的拓展。在国外,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交流中日趋活跃,对于环境、人权等问题极为关注。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对外交往可以进行某一领域问题的纵深交流。当然,由于国外非政府组织具有两面性,对一些问题有极端化的思维,需要谨慎应对。 总的来说,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疑虑甚至恐懼,从而采取各种外交活动遏制中国发展。在新旧国际秩序交接的时代,“乒乓外交”形式的“人民外交”仍然具有时代价值,“人民外交”可以在多领域的交往中挖掘潜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作者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教授) 【参考文献】 ①宋春丹、黄卫、苏洁:《1957美国青年访华之旅:冰封时期的青年外交》,《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第24期。 ②胡新民:《“一边倒”格局下的人民外交》,《党史博采》,2018第年第1期。 责编/韩拓? ? 美编/宋扬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