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范文

    张清灵

    摘 ? 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至于近代,帝国主义的冲击,使原有的社会力量无力支撑王朝国家转型。外部压力的存在,要求快速转型和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需要一个强大的支撑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探索,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 中国共产党 ? 探索 ? 建设

    回顾近现代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现代化除了是被延误的现代化外,还是外生性现代化。它不是在原有社会结构中自发孕育形成起来的,而是源于外部压力。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运动,将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封建大国,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正是由于这一全新外部因素的介入,中国王朝国家内在循环的政治逻辑,完全被打破,导致信仰危机。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向现代民族国家转换,构成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

    一、现代化社会支撑力量的建构

    在世界性现代化的冲击下,王朝国家在自我转型失败后不得不走向彻底的崩溃,倒塌解体是它的必然命运。重新整合国家和社会,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面临着该社会有什么力量能够承载这样历史使命的问题。没有支撑性的主体力量,现代化发展就无法启动和展开。

    中国现代化在逻辑上的社会支撑力量,被认为是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先行力量和实践起点,是孙中山先生及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这个阶级由于历史因素,未能及时成长起来而错过历史发展机遇,使中国呈现出反现代化力量十分强大的格局。“由于他们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是异常软弱的,又保存了另一种性质,即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①(673-674)。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承担起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使命。以资产阶级统治为核心取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注定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王朝国家的形态,但是阻碍现代化的制度性障碍并没有真正消除。民族国家只是徒有形式,军事割据和统治失序等政治败象纷呈,民族工业在夹缝中举步维艰、挣扎成长与旋即凋敝交替循环”②。

    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凯歌高奏,开始影响中国对现代化道路判断的价值取向。人们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即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只能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改变发展顺序,先社会主义后现代化,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开了这一先河。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曾指出:“社会主义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是怎么样的。”③俄国革命的胜利,开创了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多样化道路,对于东方许多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深刻的典范意义。

    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双半”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运动首先不是直接进行现代化建设,而是与一切革命的、进步的力量联合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即首先进行革命然后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孙中山先生曾经试图借鉴布尔什维克,恢复国民党的革命精神。但是,国民党与乡绅势力的天然联系,以及对外国资本的依附性关系,使其无力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强调内部高度凝聚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具备颠覆旧制度、旧秩序的支撑力量的特征。共产主义革命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的特质,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一场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指向的是旧制度的基本规范和内在逻辑,不允许旧制度的因子影响新世界的建构。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就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性回应。既然国民党无法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力量,那么历史自然而然地把这个使命交给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努力,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革命一开始就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部分。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早期探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但是,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跨越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文明成果,在1949年时尚是一片空白。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必然伴随着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过渡时期。

    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实现并且超过了预计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将工业化目标提上现实日程,决定“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看出,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了,但是国家工业化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作为党的第一代革命家的理想化设计:就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工业化,赶英超美,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即强调中国要自成体系地超前发展。然而,这种理想化设计尚未具备现实基础,致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走了一段弯路。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其实就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深刻影响下展开的。尽管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破苏联经验,独立自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道路④(65)。但是,由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想突破这种模式但没有真正走出这种模式带来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在探索时期自身理论准备不足。

    既然苏联模式不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唯一模式,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各种复杂矛盾交织在一起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打破苏联模式,带有自己的特点,走自己的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现代化新的一页,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鲜明的特征:社会主义传统模式能够以改革实现不同发展模式的转换,同时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

    1.彻底抛弃苏联模式的影响,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國建设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⑤(116)邓小平反复论证与思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阶段的关系,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超越阶段:中国社会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尽管在生产关系上具备先进性,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还处于落后状况,因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373)。邓小平的这一概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点明了方向。

    2.这种建设与探索时期不同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推进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建立在探索从计划到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⑤(373)南方谈话正式宣告中国告别计划经济时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精神,是始终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领导核心对现代化道路的驾驭和把握,对整个社会转型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中国现代化最大的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后,我们始终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觉探索和实践的成果。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走的完全是一条独创的新道路,为这个时代提供的价值在于:打破了所谓现代化只有西方一种模式的神话及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与让渡独立性之间的悖论。

    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迈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结束帝国时代后苦苦追寻的目标。为此,我们先后经历了革命运动、国家转型、模式转换、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终于解决了发展道路问题。在这条道路上的有效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推动和贡献,其中一个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不仅有效推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还实现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条道路的内在逻辑深刻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党的领导是关键。

    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即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第二步已经成功实现,但是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再次拓展。党的十八大对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有所提升。

    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发展路径,又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规划:用两个15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两步走”战略,超越了原来的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既定目标,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奋力进军。在时代快步向前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将带领中国人民踏实每一步,抓住每一个机遇,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3.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走向现代化的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3]马仲良,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7.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张静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