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之民族特色
范文

    周德仓

    摘要:随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深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也成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也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着重于解析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之民族特色的呈现,同时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未来发展提出预判。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2-0075-05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独特现象。面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向中心化”,关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关照中,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成为思考的焦点。

    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并非虚构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概念,实际是基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范畴的凸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诞生的土壤,实际是中国新闻传播现实和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最质朴的说法,就是一般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现实,必须寻找新的观察视角。“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虽然还未成为新闻传播学学科构架中的一个层次,但却成为新闻传播学一个特色研究领域,同时就必然衍生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概念。事实上,有学者就从传统学科逻辑出发,否认“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存在,但新闻传播的现实却会给予积极的呼应。有学者也对民族院校未能彰显民族特色提出批评:“当前我国民族类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差异化定位不够明确,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创新等方面与其它高校的同质化倾向较为突出。”[1]

    (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既是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实,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本土化的一个途径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此决定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就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的新闻传播理论实际并不能完全解释和指导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实践,有很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关于多语传播、对外传播、跨文化传播、政治传播、民族文化传播等诸多问题。确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新范畴,就是要面对这种现实,提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力。

    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概念创建以来,关于这个概念内涵的厘定,一直存在争议。人们在“直觉理性”上基本上能明白这个概念的含义,但当需要准确地下一个定义的时候,却不无困惑。笔者觉得首要的并不是要确定一个完美无缺的定义,而是应当简明厘清基本范畴,为学术研究确立逻辑起点。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范畴,应当包括三个层面:关于少数民族母语媒介的传播,这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核心层次;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这是从地域视角的理解;关于少数民族的“关联”传播,这是从传播内容视角的理解。这种诠释,当然说不上精准、完善,但大体勾勒出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地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般前提。当然,在操作层面,一般更多地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来勾画学术边界,所以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即“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误读。

    当然,在学科层面,“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未能获得名正言顺的身份认证,但这并不能证明它是一种虚构,更不是伪命题,而是学科建设的一种视角。在传播学传播到中国三十多年的历史时期里,传播学尚未做到生根发芽,依然水土不服,证明它还未能在根本上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深刻的融合,未能成长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因此,传播学的本土化已经成为传播学在中国获得重生的强烈呼唤。依据笔者的理解,传播学本土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同时也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化)、民间文化等两个重要途径。

    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采取了一种奇妙的态度:一方面,很多著名学府及著名学者已经意识到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巨大“想象空间”,有限介入(矜持介入)该领域的研究,甚至不吝言辞,激情倡导这一领域的研究,但同时又很矜持地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甚至藐视它的学术价值,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不愿意授予其“主流研究”的地位和声誉。这种正统的學术价值观,与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从来就没有天生的主流研究,决定是否拥有主流研究的地位,实际取决于现实需要的强度和学术研究本身的成就。

    (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类型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虽然仅仅是学术观察的一个视角,并非行政管理的分类,但也着重体现在如下方面:

    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全国15所民族院校,不仅全部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而且主要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使命。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毫无疑问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主体,突出地体现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教育机构,直接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责任,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新闻传播教育当然应以培养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人才为己任,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面”。

    与少数民族相关联的新闻传播教育——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阵中,会涉及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或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它们既不归属于民族院校,也未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但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相关联,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组成部分。如在内地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包括研究生),各类新闻传播专业培训,涉及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和研究机构,包含有少数民族传播文献的图书情报机构、出版社,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媒介)等。

    (三)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依据,就是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双语或多语传播。根据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少数民族地区的通用语言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母语,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这种语言权利和接受习惯,使双语或多语传播成为常态,构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最醒目的标志。多语传播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首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对新闻传播教育形成直接影响,并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在构成之一。少数民族文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宗教信仰自由赋予不同民族的公民权利,与此同时,宗教事实上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成部分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演化成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对抗因素,成为新闻传播的难题。如何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不同民俗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尊严,如何使新闻传播遵从不同民族习俗,也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必须面对的课题。

    ——传播环境的特殊性。从地理环境而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属于边疆、西部地区,因此在传播环境上就形成了突出的特点:地域辽阔,传播成本大;城市规模有限,社会经济不发达,传播市场有限;传播基础薄弱,包括传播历史积淀有限,媒介传播力不强,等等。如何克服地理环境的制约,发挥新媒体优势,超越时空局限,提升传播力,将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应对的难题。

    ——政治生态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政治生态十分特殊,并对新闻传播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国家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的根本依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新闻传播的最高原则;民族文化传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使命;国家形象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大责任。凡此等等,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特殊政治生态。这就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重大课题。

    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之民族特色呈现

    (一)学科方向:面向民族地区传播需要

    学科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中,学科建设必须凸显民族特色,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题,由此塑造自己的学科特色,造就学科影响力。学科方向的确立,就是要立足本地区新闻传播的现实需要,针对新闻传播的重大问题、现实问题,逐渐获得研究切入点,形成鲜明的方向,构建学术团队,提升学科水平,为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奠定基础。

    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而言,学科方向确定主要路径应包括:

    1.少数民族语言媒介研究;

    2.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理论研究;

    3.双语或多语传播研究;

    4.国家形象传播(对外传播)研究;

    5.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6.民族志(人类学)传播研究;

    7.新媒体(融媒体)传播研究;

    8.跨文化传播研究;

    9.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

    10.民族区域自治与新闻传播研究;

    11.民族类别传播研究;

    12.民族地域传播研究;

    13.传播效果研究。

    从中可以看出,确定研究方向的指标,主要是民族、地域、历史、理论、媒介、语言、文化、形象传播、法规等。尽管是在少数民族传播的范畴之内,其研究的方向依然呈现多元化,足以说明少数民族传播的复杂性和研究的现实价值。在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就会面临多方向的需要,这会给研究方向的明确化带来挑战: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有多个民族存在,主流媒体甚至需要以5种以上语言进行传播,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就会比较困难。以服务西藏为己任的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却没有这样的苦恼:在藏民族为绝对主体民族(92%)的西藏自治区,关于藏民族的传播、西藏文化的传播,凝聚成一个非常明确的研究主题——“西藏传播”,方向鲜明,主线清晰,并在西藏新闻传播史论、西藏民族文化传播、西藏对外传播、媒介与西藏社会发展等方面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课程设置:凸显民族文化素养

    对于民族文化素养的培育,构成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传播的现实需要。主要途径是特色课程的设置,包括:1.民族文化课程,如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2.民族语言课程,培养学生少数民族语言基础,能够阅读、欣赏民族语言媒介传播的内容,并且具备用少數民族语言传播的基本能力;3.民族传播课程,如关于少数民族传播历史、理论、实务的课程,特别是基于本地区、本民族传播研究成果而开设的课程。

    对于学生进行的民族文化熏陶,也并不限于特色课程。在民族地区的院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富于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培育学生民族文化气质的有效方式,通过参与民族艺术展演、社团活动、学习交流、社会考察等,学生均可获得民族文化的滋养。

    对于民族文化素养的培育,并不能与就业简单挂钩,进行功利化的解读。民族文化素养之于民族地区传播的意义,显而易见,但对于在非民族地区就业的学生而言,民族文化素养也不是画蛇添足。大学的使命,其实在于气质培养,并不止于知识传授。拥有民族文化素养,将会成为民族大学生文化气质的内在构成之一。这种独特的气质,对于文化的融合和提升个体文化境界,实际会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教材:编辑民族语言专业教材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对于教材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民族语言文字教材的编撰。

    专业教材内容的拓展,主要是要适应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学的需要。这实际就是对教材“差异化”的自信:“根据民族本土化的概念和命题,从中国各少数民族自身的新闻传播历史与规律出发,重点挖掘其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做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利用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实例研讨,如正式出版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报刊,以及大量的产生实际传播效果的少数民族内部报刊等,本着学术的目的和精神,选取普适性教材中很难涉及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类媒体中的案例,对其中个别存在理解困难的例,应进行普适性修正。”[2]其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历史;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理论;少数民族传播实务;增加体现民族特色的内容;调整教材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就是编辑新教材,而在使用一般教材时,应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