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安新出土《唐赵义墓志》释略 |
范文 | 孙琪
摘要:在对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藏《大唐故詹事府司直赵君墓志铭并序》墓志石刻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志文中的26个知识点进行了认真疏证,对墓主赵义的生平世系进行考证,评析了志文的行文、书法特点,认为墓志为骈文,追求对仗声律,典故迭出,其言雍容华丽,但淡化了志主的人生经历,没有提供更多鲜活的史料;其书法承袭初唐四家面目,而又集各家所长,是中晚唐成熟期的唐楷与初唐楷书之间过渡之佳作。 关键词:唐赵义墓志;疏证;生平世系;书法 中图分类号:K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5-0039-06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藏《大唐故詹事府司直赵君墓志铭并序》墓志,2009年出土于西安。该志石宽47.5厘米,高46.7厘米,厚9.5厘米,石色灰白,四周饰蔓草纹。志盖盝顶,长宽均为47厘米,盖文四行,满行三字。盖顶篆书为“大唐故詹事府司直赵君之铭”十二字,顶部四周为几何纹,四角刻朵云纹,四刹为蔓草纹。志文纵横均为28行,以界格排布,文字齐整,全文计762字,楷书。该志石刻工精良,字口清晰完好,几无漫漶。其书法精致俏丽,文辞逶迤藻丽,堪为唐代墓志精品。今誊录志文如次,并对相关问题试作讨论,俾求识者校正。 大唐故詹事府司直1趙君墓誌銘並序 夫人何氏合葬於此地。禮也。 君諱義,字慶九,天水之著姓。源流自遠,人物多奇,造父之御,周王瑤池2,可見襄子之臨3,代郡寶符4,斯在其後。枝分派別,各挺珪璋,佐帝従王,或遷桑梓,亦猶武侯依蜀,始乃齊國名家5;楊子6居郫7,初則汾隅8鼎族。曾祖穆,後魏殷州刺史,祖遜,齊大理司直,父應,皇朝解褐洛州參軍,濟州盧縣丞,志在澄清,夙負陳蕃9之氣,位沉州縣,空余梁竦10之懷。君以鐘鼎傳慶,山河降祉長安,石之門庭,出慈明之裏,閈潘河陽之藻思11,高步一時,董相國之研精12,下帷三載,越王以邵南13,風化曲阜親賢,轉畫鹿14於漳濵15,移伏熊於鄴下16,吳公作守17,方搜俊異之才,賈誼當仁,遂肈賢良之薦。茂登三道,高嗣一枝,即授將仕郎,仍直秘書省挍書,才地允諧,聲華載穆,頃之轉門下省,典儀班列,是司朝廷有序,端簪曳履18,久列于清班19,錯節盤根,行申於吏用,累遷雍州三原縣尉,揚州六合縣丞,雍州渭南乾封二縣尉。君蕭灑官曹,從容斷決,雲飛翰墨,知案牘之無疲,鏡澈心靈,識階庭之鎮靜。秩滿,授雍王府倉曹,高視平臺,增輝碣館,入楚國而遊雲夢,歸梁園而賦子虛。雍王20粵21,自維城光膺守器,君亦言,從鳳邸超侍龍樓。勑授詹事府主薄従班例也,俄而改授司直,峻節攸在,宮端自肅,類鮑永之乘驄22,高揖司隸,比張綱23之衣繍,連衡御史,達人知命,位薄而材高,列示侚名,身亡而道在,春秋六十三,儀鳳三年十一月三日遘疾卒於通儀禮第24,嗚呼哀哉。惟君德稟中和,精含閒氣,清姿峻遠,雅調韶明,劉禎之沉痼25,忽牽王粲之聲塵遂遠。生涯至此,不亦悲呼,嗣子貞棲等痛徹旻霄,感深霜露,山隅啓卜,郭外開墳,即以儀鳳四年二月九日葬于少陵原26。禮也。原野蒼茫,風雲蕭索,車馬歸兮,泉壤閉哀怨結而榮華盡,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茂族高名,因于趙城,山川爽嵦,人物賢明,寶符之氣,鈞天之聲,地靈祖德,君其挺生,亦既従仕,清塗亟厯,天祿飛名,承華引籍,泣表贊政,神京播績,水湛心源,雲廻筆跡,式趍碣館,載輝梁苑,攀桂登山,紉蘭上阪,甲館攸關,崇班重遠,彈射雙飛,朝廷草偃,生涯詎幾,人代相催,西山照沒,東嶽符來,永閟寒壟,長埋夜台,悲驂顧步,驚鳥徘徊,搖落原野,淒涼行路,風急聲高,雲愁影住,馬談之葬,且對臯門,樗裏之墳,還成武庫。 唐赵义墓志碑刻 一、《唐赵义墓志》志文疏证 1.詹事府司直: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府、门下典书两坊。[1]据《新唐书》“东宫官”“詹事府”有关记载可知,唐詹事府掌管太子家族事物。“詹事府设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纠劾宫寮及帅府之兵。皇太子朝,则分知东西班。监国,则詹事、庶子为三司使,司直一人与司议郎、舍人分日受理启状。太子出,则分察卤簿之内。[2] 2.造父之御,周王瑤池:造父,古之善御者,赵氏之先祖,因献八骏幸于周穆王。穆王使之御,西巡狩,沿天山到瑶池,见西王母,乐而忘归。时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大破之,因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3] 3.襄子之臨:襄子即赵襄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名无恤,亦称赵襄主,赵鞅(简子)之子。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卒谥襄,史称赵襄子。 4.代郡寶符:指赵襄子寻宝符。“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於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3] 5.猶武侯依蜀,始乃齊國名家:武侯,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据说,他们的祖上原先并不住在阳都县,而是住在诸县(治今山东诸城西南)。他们的祖先是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手下的将领葛婴,后来被陈胜杀害。汉文帝时,为了追录葛婴反秦之功,便将他的孙子封为诸县侯。从此,葛婴的后代便世代居住于此,并把地名和姓氏合在一起,以诸葛为姓。诸葛氏是齐鲁地区的显赫大族,在西汉时曾出过大名鼎鼎的司隶校尉诸葛丰。到东汉初期,这支诸葛家族才从诸县迁到阳都,到了诸葛珪这一辈,已经在阳都定居近一个世纪了。[4]因此,志文称,武侯虽依蜀地而生,但是其祖则为“齊國名家”。 6.楊子:扬子,西汉文学家杨雄。“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5] 7.郫:(~县〕地名,在中国四川省。西汉蜀郡成都即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8.汾隅:即山西汾河之滨,今山西省境内。杨雄的 《反离骚》其辞曰:“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即是杨雄的始祖之说,指出了杨雄始祖的两个要点:周氏(周朝姬姓)和汾隅(山西汾河之滨)。志文以杨雄之祖“初則汾隅鼎族”类比墓主家世枝流。 9.陳蕃: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6]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7]后人以澄清天下喻整肃政治、清除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此志中“澄清”“陈蕃”意即志主父亲之抱负。 10.梁竦:东汉辞赋家家,字叔敬,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梁统子。①“竦字叔敬,少习《孟习易》,弱冠能教授。后坐兄松事,与弟恭俱徙九真。既徂南土,历江、湖,济沅、湘,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沉身,乃作《悼骚赋》,系玄石而沉之。”[8]。明帝时,下诏允他们可以返乡。梁竦还乡后,闭门不出,以读书著述为娱,作《七序》数篇。班固见之,称道说:“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8]“梁竦在京长大,不喜故乡乌氏,自负才高,郁郁不得志。”[9]这里以梁竦喻赵应官位沉州县,因抱负未展。 11.潘河陽之藻思:潘河阳,指晋潘岳,曾任河阳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潘岳。潘岳(公元247—300年)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荣阳中丰(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后为赵王(司马偷)及孙秀所害。他擅长诗赋骈文,文辞绮丽,与陆机齐名。其作品长于抒情,除《闲居》 《秋兴》《怀旧》等赋外,《悼亡诗》及《马并督诛》等哀吊之作皆有名。他的《关中诗》接触到人民的疾苦,较有社会意义,著有《潘黄门集》。②潘岳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总角辩惠,词藻清艳”[10],善于用精美的辞藻来描写景物。唐代钱起有诗歌《和蜀县段明府秋城望归期》:制锦蜀江静,飞凫汉阙遥。一兹风靡草,再视露盈条。旅望多愁思,秋天更泬寥。河阳传丽藻,清韵入歌谣。这里指墓主用心于诗文辞藻。 12.董相國之研精:董相国,即董仲舒,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起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后世称董相国。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史记》《汉书》本传说他专心学业,“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王充《论衡·儒增》亦载:“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董仲舒学通五经,义兼百家,且长于议论,善为文章,《汉书·儒林传》载:“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于是“下帷讲诵”,传道授业,今河北景县尚有“董仲舒下帷处”遗迹。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史记·儒林列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在此引申指闭门苦读。 13.邵南:邵南“邵”即“召”,指《诗经》中《召南》一组诗,为十五国风之一。《诗大序》说:“《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召南”即召公采邑之南,包括蜀国和巴国大部分地域。《毛诗序》云:“《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此论最早提出“二南”分系周、召二公之说,并认为“二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14.畫鹿:《诗·小雅·鹿鸣》这首诗描写了周初社会繁荣时期贵族盛宴宾客、赏赐有功的场面,表达了对宾客品德的赞美和燕乐嘉宾之情,进而成为奴隶主贵族朝会宴飨的乐曲。后来,这首乐歌便在奴隶主贵族、封建官府宴席上流行,用以歌功颂德。到了唐代便有了“鹿鸣宴”,即乡举考试以后,州县长官宴请得中举子的宴会,因在宴会上也歌《诗·小雅·鹿鸣》,故名。《新唐书·选举志上》载“每岁仲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上,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宋殿试文武两榜状元设宴,亦称鹿鸣宴。于此,《鹿鸣》之歌由用于奴隶主贵族、封建统治阶级宴会之歌功颂德,演变为封建官府宴请举子的专门宴会的仁题歌。“鹿鸣”一词遂有科举及第、科场得意之意。综上而推之,画鹿,寓含科举及第之意[11]。 15.漳濵:漳水边。漳水出湖北南漳县与沮水合流,流经江陵入长江。 16.邺下:古代地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汉献帝建安时,曹操据守邺城,招揽文士。志文“转画鹿于漳濵,移伏熊于鄴下”,用此典来含蓄地说明当朝招纳贤士,墓主因之被举荐而入仕途。 17.吳公作守:指河南郡守吴公,曾举荐贾谊,贾谊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18.曳履: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初歸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迴。”元白朴《梧桐雨》楔子:“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 19.清班:清贵的官班,多指文学侍从一类臣子。唐白居易《初授拾遗献书》:“岂意圣慈,擢居近职……未申微功,又擢清班。” 20.雍王:在此指太子李贤。“章怀太子贤,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12]为武则天第二子。“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如故,食实封一千户。上元元年,又依旧名贤。上元二上,孝敬皇帝(李弘)薨。其年六月,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寻令监国。”[12]公元665年李贤被封雍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6月)李贤被立为太子。由此可知,墓主生前为章怀太子李贤之属官。 21.粵: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说文》:“粤,亏也,审慎之词也。”徐锴系传:“凡言粤,皆在事端句首,未便言之,驻其言以审思之也。”如:“粤自东蜀,言旋上京。郭泰墓边,空多会葬;邓攸身后,不见遗孤。”(《樊南文集·代李玄为崔京兆祭萧侍郎文》)[13]454按:“粤”、“言”均为句首助词。 22.鮑永之乘驄,高揖司隸:鮑永,《后汉书》卷二十九鲍永列传有载。其父为鲍宣,“至子永、孙昱,并为司隶。及其为公,皆乘骢马,故京师歌曰:‘鲍氏骢,三入司隶再入公;马虽疲,行步转工[14]。”此处,撰文者以鲍永乘的驄马类比墓主,因鲍永三代皆为司隶,即监察官。谓墓主以司隶为范,恭敬执事。 23.张纲:据《后汉书列传卷五十六——张纲传》:“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为东汉武阳人。历史典故有“张纲埋轮”一则,比喻不畏权贵,直言正谏,敢于弹劾当权者。此处谓墓主以张纲之衣袖自比,与监察官御史联袂弹劾、纠察官员违法。 24.通儀禮第:“儀”通“義”[15]1305,据《两京城坊考》“西京外郭城图”,有坊名为“通義”。即通义坊,位于唐长安城含光门外第二坊,即今天西安市含光门外大学南路附近。此坊内有唐兴圣尼寺、九华观、右羽林大将军李思训宅、朔方节度使李进贤宅等。 25.劉禎之沉痼:刘祯,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二十二年,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26.少陵原:位于浐河、潏之间,汉代称鸿固原。后来汉宣帝墓在杜城南,原名杜陵,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坟较小(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又叫少陵原。现在少陵原泛指两河之间的地区,南起引镇,北到陆家寨,北望长安,南接秦岭。 二、墓主赵义生平世系考略 墓主赵义,字慶九,祖籍天水,为“天水之著姓”。志文伊始,追溯赵姓渊源,“造父之御,周王瑶池,可见襄子之臨,代郡寶符,斯在其后”。造父为其始祖,后赵氏家族“枝分派别,各挺珪璋,佐帝従王,或遷桑梓”,据《历代赵氏望族》[16]8一书考: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等地区,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形成一个望族。 据志文,赵义曾祖赵穆,北魏时任殷州③刺史。查《魏书列传四十》载有赵穆祖赵逸:“赵逸,字思群,天水人也。十世祖融,汉光禄大夫。父昌,石勒黄门郎。逸好学夙成,仕姚兴,历中书侍郎……”赵逸是赵融的十世孙,而赵融与东汉末年曹操、袁绍等同列西园八校尉,本人为北魏显贵。由“初,姚苌以逸伯父迁为尚书左仆射,卒于长安。刘裕灭姚泓,徙迁子孙于建业。迁玄孙翼、翼从子超宗、令胜、遐、叔隆、穆等,太和、景明中,相寻归降。”可知,赵穆为赵逸后代赵翼侄,“翼,粗涉书传,通率有器艺。初为平昌太守,甚有治称。入历军校,加镇远将军长史,深为领军元义所知待。迁光禄大夫。卒,赠左将军、齐州刺史。”“穆,善书记,有刀笔之用。为汾州平西府司马。翼临亡,以穆托领军元义,以穆为汝南刺史。”据志文,墓主赵义为“天水著姓”,其祖赵穆与《魏书》载赵穆同为天水赵氏宗族,《魏书》载赵穆与本族超宗、令胜、遐、叔隆等人于太和(公元477年—公元499年)、景明(公元500年—公元503年)年间相继归降于北魏,墓主赵义生于公元615或616年,而其父为北齐大理司直,那么,他的祖父生活的年代就在北魏后期,与《魏书》赵穆所出现的年代吻合。而《魏书》载穆为后魏“汝南刺史”:“翼临亡,以穆托领军元义,以穆为汝南刺史。”在志文中,赵穆为殷州刺史,《魏书》载“汝南刺史”为赵翼临终所托,而在此之后赵穆官职调更迁变未有提及。那么,据此,赵穆其生活的时代、家世皆与志石所述吻合,可推断志主赵义曾祖赵穆应与《魏书》记载赵穆为同一人,而官终殷州刺史,亦可补史之缺。 由此理清墓主家世源流,当以茂族沿之,为天水赵逸一支。祖父赵遜,查《北书》,未见载,官至北齐大理司直。大理寺掌出使推按之官,从五品。父赵应,唐洛州④參军、濟州盧縣丞。据志文,墓主赵义“仪凤三年十一月三日遘疾卒于通仪礼第”,“儀鳳四年二月九日葬于少陵原”,即公元678年卒于唐长安城通仪坊,“春秋六十三”。由此可见,墓主赵义生于公元615或616年,也就是隋末隋炀帝大业十一、十二年。隋朝灭于公元618年,那么,墓主生于隋末而生活在唐初,历仕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这个时期正是唐王朝蓄能生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上升时期,在经历“贞观之治”文治武功的太平年代,墓主亦能奋起追贤、展施抱负。他“閈潘河阳之藻思”又以“董相国之研精”为楷模,初“下帷三载”,以教书为涯,后经举荐,授将仕郎、秘书省校书官职,后转为门下省,担当雍州三原县尉以及扬州六合县丞、雍州渭南乾封二县尉,任期届满之后,始任雍王府倉曹,后勑授詹事府主簿、詹事府司直官职。公元675年随李贤立为太子始任东宫属官,墓主赵义作为李贤僚属跟随他一路累遷,一直至公元678年离世。墓主在离世前官职虽不高,但近侍皇太子,亦为东宫要官。然而,太子李贤因明崇俨一案,于永隆元年(680)八月二十二日被废。此案事发后,使一大批人遭到牵连,太子的东宫属僚,如仪凤二年拜相的左庶子张大安,因李贤案受牵连,以阿附太子罪名,被左迁为普州刺史。如果不是墓主678年离世,那么,他应该也难逃一劫。今考其志文疏通源流,或可为史料补遗。 三、《唐赵义墓志》志文特点 此志文,以整齐的四言、六言为主,追求对仗声律,典故迭出。如:“造父之御,周王瑶池,可见襄子之臨,代郡寶符,斯在其后。枝分派别,各挺珪璋,佐帝従王,或遷桑梓。”其文辞繁华富丽,铺排墓主生平、贵族家事渊源,以及官阶累迁、品格风表,文才气骨,其言雍容瑰丽,如: “萧灑官曹,從容断決,云飞翰墨,知案牍之无疲,镜澈心灵,识阶庭之镇静……” “高视平台,增辉碣馆,入楚国而遊云梦,歸梁园而赋子虚……” 上句写墓主从官之德行,升迁高位后容止行事,读者跟随墓主履历怡情于作者描述的人物风华,感情饱满浓烈,读来节奏铿锵,兼有文学及音乐之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