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遂昌革命史和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关系探究
范文

    夏小菲 黄波

    

摘要: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浙西南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伟大革命精神,遂昌革命是浙西南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西南革命斗争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遂昌革命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首创性要素,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斗争中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遂昌革命史;浙西南革命精神;关系探究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7-0046-03

    1927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建立了第一个地方组织,至1949年5月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浙西南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为民请命为已任,以建立新中国、创建共产主义社会、走向幸福生活为理想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其精神内涵在于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其中,遂昌革命史在浙西南革命斗争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一、遂昌革命在浙西南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遂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是一方革命热土。遂昌见证了浙西南革命的开创性事件:浙西南第一个中共组织的诞生和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第一次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因此,遂昌成为了浙西南革命的中心。

    (一)遂昌是浙西南中共组织的诞生地

    1926年12月,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遂昌籍中共党员唐公宪联络同乡谢云巢,回遂昌创建中共组织,并筹建国民党遂昌县党部。1927年1月建立中共遂昌支部,2月建立中共塘岭头支部,这是浙西南最早的中共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播下的第一颗革命火种。

    (二)遂昌是浙西南革命的燎原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国共合作遭受严重挫折,遂昌的中共组织遭受破坏。1927年10月,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中共组织有关领导人秘密返回遂昌,建立了中共遂昌县委,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的第一个县级组织,并于1928年2月和6月两次发动4000余名造纸工人举行罢工。1928年4月,中共遂昌县委建立了遂昌县工农革命军,这是浙西南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7月,中共遂昌县委领导工农革命军在遂昌北部地区举行武装暴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掀起了遂昌革命的高潮。

    与此同時,1927年10月,中共宣平县委派员到遂昌、宣平、松阳三县边境的牛头山区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5月,建立遂昌农军;7月,改称遂昌红军游击队;9月,与宣平红军西营、松阳农军会合于牛头山区遂昌天堂村,举行武装暴动,第二次掀起遂昌革命高潮。

    (三)遂昌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策应地

    1934年7月,为掩护中央实施战略转移(长征),红七军团奉命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1月,先遣队奉命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继续北上行动,以期策应长征。1935年1月,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地区遭国民党重兵包围,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等主要领导人被俘(后牺牲),仅粟裕、刘英率先头部队突围。粟裕、刘英率部转移至赣东北,与闽浙赣省委会合后,奉命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3月25日,挺进师从龙泉宝溪溪头村进入浙江,开始了三年游击战。5月,挺进师主力进军浙西南腹地。7月,挺进师师部进驻遂昌王村口,建立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9月19日,国民党军七万兵力开始血洗浙西南革命根据地。1936年6月,粟裕、许信焜率部重返浙西南,拔除龙泉住溪、遂昌王村口等地的国民党武装据点,形成了以龙(泉)浦(城)江(山)遂(昌)边区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7年4月,粟裕率部转战到遂(昌)宣(平)汤(溪)边区,与谢文清所率之部会合,建立了遂(昌)宣(平)汤(溪)游击根据地。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9月,活动在遂(昌)宣(平)汤(溪)边区的粟裕,致函国民党遂昌县当局,倡议合作抗日。10月14日,双方在遂昌县门阵村举行合作抗日和谈,达成协议。至此,挺进师在浙江坚持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终于以赢得合作抗日新局面而胜利结束。

    挺进师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创建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犹如在国民党当局的后背插上了一把尖刀,迫使国民党当局无法专心“围剿”长征中的红军主力;挺进师迅速吸引、调动了部分国民党军主力,直接抗击、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减轻了红军主力长征的军事压力。

    (四)遂昌是重建浙江革命基业的发源地

    挺进师入浙前,浙江的党组织已遭严重破坏,革命斗争遭残酷镇压,党中央被迫取消浙江省委建制。挺进师入浙后,首先以遂昌王村口为师部驻地,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掀起浙西南革命高潮。之后,向浙南、浙东、闽浙边等地发展,直至赢得团结抗日新局面,建立了众多中共组织,重建了浙江革命基业。

    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斗争中,遂昌是挺进师的指挥中心、领导机构所在地和根据地的中心,所以遂昌是重建浙江革命基业的发源地,它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贡献也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

    (五)遂昌是“以进为进”创新革命战略的形成地

    国民党对红军挺进师的发展极为恐慌,抽调大量正规军队“清剿”,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进攻,中共浙西南特委领导第二、五纵队和地方游击队在根据地内坚持斗争,在军事上坚持进行游击战争;在战术上,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采取挺进游击和袭击动作,打击弱小敌人,粉碎敌人的“清剿”;在组织上,把红军部队分散成游击大队,大队下设分队,以适应游击战争需要。挺进师领导人创造性地提出“敌进我进”的方针,即国民党军进攻挺进师的游击根据地,挺进师就进攻国民党军的后方。

    浙西南的三年游击战争,在敌人空前强大的情况下,挺进师孤军奋战,在运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时,实事求是地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全面完成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粟裕独创游击战术六条原则,丰富了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思想:一是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二是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三是支配敌人,争取主动,四是积极进攻,绝少防御,五是飘忽不定,出没无常,六是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挺进师在以遂昌为核心区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进为进”的创新革命斗争方略。

    (六)遂昌是一大批优秀革命者的成长地

    在浙西南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挺进师在以遂昌为核心区域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英勇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忠诚的革命战士,为中国革命造就和输送了一支劲旅。挺进师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级军事人才,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少将陈铁军(君)、张文碧、刘亨云等都出自挺进师。面对复杂和艰难的革命环境,以粟裕为代表的挺进师指战员需要独立指挥、独当一面,从而磨练了军事指挥才能,并日益成熟,从而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放光芒。三年游击战争结束以后,挺进师主要力量改编成为新四军一部分,参加抗日战争,屡建奇功。抗日战争结束后,该部先后整编为华中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

    (七)遂昌是浙西南抗战的重要核心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挺进师结束了在浙西南三年的游击战争,走上抗日救亡新战场。1938年2月,中共遂昌县委恢复,遂昌成为浙西南抗日救亡工作的一个区域指挥中心。为支援抗战,遂昌被浙江省政府列为三个“战时经济建设实验县”之一,遂昌大柘被定为八个“特约战时经济建设实验区”之一,遂昌成为浙西南抗日救亡的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中共闽浙边委为了应对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与遂昌中心县委采取单线联系方式,以恢复和巩固被破坏的基层组织。随着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进一步加剧,1942年中共遂昌中心县委被破坏,闽浙边委书记张麒麟在遂昌井山村因叛徒出卖而牺牲,边委遭破坏。1944年中共闽浙边临委机关转移到遂昌白马山区,避开国民党的“清剿”,实行“隐蔽精干”政策,与中共遂昌县特派员机关一同坚持斗争,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

    2019年7月23日,丽水市官方正式发布“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这一科学的表述深刻地揭示了浙西南革命坚定的信仰、战斗的方略和成功的根基。

    (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浙西南革命者的信仰

    这是浙西南革命者对中国革命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领导地位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必能取得胜利的唯一信仰。浙西南革命者正是深怀这种信仰,在国民党等敌对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始终坚持忠诚的信念,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的艰巨任务。浙西南的革命斗争是全国革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遂昌革命是浙西南革命的核心组成部分,浙西南革命者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的安排,以局部之不利,配合全局之胜利。

    (二)开拓奋斗是浙西南革命者的信念

    无论是浙西南早期党组织的斗争,还是粟裕和刘英领导的红军挺进师的斗争,都秉承着开创精神,在遂昌及浙西南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斗,开辟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践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浙西南地区种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并逐渐发展成为整个中国革命的燎原大火。这深刻地体现了浙西南革命者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三)坚韧不拔是浙西南革命者的品质

    坚韧是浙西南革命者百折不挠的意志。在缺衣少食、缺枪少药的敌后游击战争中,在风餐露宿、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的根据地上,在被混淆视听、谈“红”色变的白色恐怖统治的环境里,浙西南革命者始终表现出超强的忍耐力和坚韧的意志力。这种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是华夏儿女共建新世纪强国的力量之源,是炎黄子孙追求美好生活的坚持之源。

    (四)以进为进是浙西南革命者的斗争方略

    在以遂昌为核心区域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挺进师在敌强我弱、箪瓢屡空的革命战争中,创造出“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明确目标、明辨形势、主动出击、消灭敌人”。即根据敌军数量多、装备强,自己兵力弱而善游击、受群众拥护的客观情形,与敌周旋,不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根本目标,而是以迅速、灵活的游击战争达到牵制敌军,边打仗、边创建根据地为根本目标。“以进为进”意味着在困难和险阻面前,需要积极面对,主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征服困难,解决问题,开辟蹊径。

    (五)一切为民是浙西南革命者的宗旨

    浙西南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一往无前。浙西南的革命者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普通士兵,均吃百家饭、着百家衣、穿百家鞋,闲耕于百姓之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一切为民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三、遂昌革命和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关系

    (一)遂昌革命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

    遂昌作为浙西南革命的一个区域中心,对这一革命精神的内涵提供了渊源,形成了独特的遂昌革命精神元素。这些元素包括忠诚服从、坚韧无畏、“以进为进”和奉献为民,分别构成了革命者的信仰元素、品质元素、斗争方略元素和理想元素。忠诚服从是以斗争在遂昌的挺进师为代表的革命者对中国革命必将取得成功的信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信仰。坚韧无畏是遂昌革命者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本色。“以进为进”是挺进师在游击战争中独创的战术,不仅粉碎了敌人“剿灭”红军的企图,而且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牵制了敌人,配合了主力红军转移战略的实施。奉献为民是遂昌革命者的理想,是革命成功的目标元素。在遂昌的革命战斗中,知名或未留下姓名的革命先辈,满怀理想,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二)遂昌革命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首创性要素

    遂昌是浙西南革命的先行地,浙西南革命中的众多“第一”都发生在遂昌。遂昌是浙西南“五四”运动最早的响应地之一,遂昌籍革命先驱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农民协会,遂昌建立了浙西南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遂昌创建了浙西南第一支革命武装,并打响了浙西南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因此,浙西南革命的组织和武装都起始于遂昌。遂昌这些首创的革命行动,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要素资源。

    (三)遂昌革命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斗争中的实践

    遂昌在反“清剿”时期成为挺进师的指挥和活动中心。遂昌的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将领。在抗战时期,遂昌被浙江省政府列为三个“战时经济建设实验县”之一,遂昌大柘被定为八个“特约战时经济建设实验区”之一,遂昌成为浙西南抗日救亡中的一个区域经济中心。遂昌革命在不断地实践、完善和丰富着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最终形成不可或缺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王闰吉.浙西南斗爭史与浙西南革命精神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9(7).

[2]南云雁.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特征[J].丽水学院学报,2019(7).

[3]林洋.“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实践意义——以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为视角[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9(6).

[4]闵帅.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源流论析[J].观察与思考,2019(5).

[5]侯芸子.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

作者简介:夏小菲(1987—),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单位为中共遂昌县委党校(电大),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黄波(1990—),女,汉族,浙江遂昌人,单位为中共遂昌县委党校(电大),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基金项目:遂昌县“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课题研究成果,编号为HZCA-201903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