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刍议
范文

    

摘要: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海洋知识教育还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对待海洋争端的态度上缺乏理性与科学的认知,而传统海洋意识教育对“海洋争端”的本质启示不够,对解决海洋权益争端问题的公共性价值导向探讨较少。因此,应着力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结合大学生对于海洋领土争端中的主流认知,澄清若干错误的认识,形成反思不应该成为漠视领土纷争甚至是贬低国家制度的理由等共识,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海洋意识。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海洋争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9-0091-03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牢固树立海洋意识,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维护海洋权益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但是,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未必都能够在海洋问题上有理性深刻的认识。作为教育者,有义务反思在海洋教育中如何更好的传播公共性价值导向的理念,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海洋意识。

    一、传统海洋意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关于海洋及其岛屿的主权争端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政府间的行为与事件,统称之为“海洋争端”。长久以来,在涉及国家主权的国民教育中,大众教育一直相对重视陆地而轻视海洋。随着“海洋争端”的日渐严峻和中国政府的越发重视,关于“海洋争端”的舆论宣传和知识教育也在逐步完善,主要体现在:

    (一)重新审视培养海洋意识的教育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反观中国的近代史,无不印证了这位航海家的至理名言。一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也是肇始于率先进行工业化革命的海洋列强。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大学生对于我国海洋领土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于海洋领土纷争的态度也仅仅表现在爱国主义层面,缺乏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当前,我国的国民教育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已经开始反省海洋意识教育的不足,宣传海洋在立国、利民和国际竞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重点在于讲授“海洋争端”的基础知识

    以“南海问题”为例,教育内容主要偏向于:一是南海本身的常识。如南海诸岛受控制现状、南沙军事活动现状、南海资源被盗掠现状、南海问题的成因、南海问题的对策等内容。二是关于海洋重要性的基本知识。如海洋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海洋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的一些案例和理論。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南海与南海诸岛的现状,南海问题的来龙去脉与中国政府的政策沿承,以及南海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关系到中国能源资源,甚至攸关国家的复兴和中国的海洋强国之梦能否实现。

    (三)重视培养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律的意识来解决“海洋争端”

    在讲授“海洋争端”的相关知识时,逐渐摈弃以前基于立场空洞的说教和宣扬,更加理性务实地探讨在和平环境下如何更好的建立和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律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如让大学生了解《联合国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洋法公约》等相关的国际海洋法和国际规则,讲授领海、领海基线、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在解决海洋领土争端中必须应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南海问题”为例,教育中还要介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等,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政府维护海洋权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大学生在“海洋争端”中的主要态度与传统教育短板反思

    (一)大学生在“海洋争端”中的主要态度

    “海洋争端”纷争烦扰,各方言论充斥于各种媒体,一些出格舆论甚至借助新兴媒体在局部范围引起小小骚动。大学生经常以“让思想走在年龄的前面”律己,却受制于个体的心智与知识阅历的局限,以及对新媒体舆论的放大作用,常常不明是非甚至让出格怪异的言论左右自己。按照个体情绪反应的指向不同,大学生在“海洋争端”中的主要态度有以下几种:

    一是偏激型。主要特点就是“争斗”,倡导适度以武力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主要基于中国国力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世界排名第二的GDP总量,已经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可以适度来解决“海洋争端”。另一出发点则是借鉴俄罗斯等国家在维护主权和领土方面的强势作为,俄罗斯可以在“出兵介入格鲁吉亚南奥塞梯武装冲突”,国家政要可以登上与日本有争议的北方四岛,树立了强势形象,很好地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利益。

    二是漠视型。主要特点是对事件漠不关心和不置可否,表现为既不关心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也不关心事件的处置结果,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持这种态度的基点在于事态本身和大学生的个体直接利益不大,不能解决就业等切实直接利益问题,主观认为对自己毫无意义。另一出发点则在于抱怨表达的途径太少,想关心也难以有更好的渠道,个体的声音毫无作为,还是让政府和政治家去处理。

    三是反噬型。这种态度特点似乎有点“胳膊肘往外拐”的性质,不仅不从国家、民族和个体的利益出发,反而对国家和政府处理事件的种种做法发出质疑、诘问甚至是贬低的声音。这一态度的主要基点在于,“海洋争端”中的一些岛屿太小了,“得之无所益,去之无所损”。甚至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怎么看都觉得争端中的这些岛屿离越南、菲律宾和日本近,武断地认为地质构造上不属于中国。此外还有一种更需要警惕的声音,将内部阶段性的问题和国际问题糅杂在一起,错误引导民众,影响民众渐趋的凝聚力。

    (二)对传统教育短板的反思

    大学生的主要态度和个体的阅历、所处社会环境以及新媒体的“放大”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但也和传统海洋意识教育中缺乏清晰的公共性价值导向和独立性思维培养不足密切相关。

    第一,传统海洋意识教育对“海洋争端”的本质启示不够。以往对“海洋争端”的解读经常就事论事,一些评论和理论宣传让人昏昏欲睡,很少能够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战略高度。殊不知,“海洋争端”的有效解决,既需要合适的机遇,更需要考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的智慧,关系到中国的复兴之路和海洋强国之梦是否能够实现。因此,明晰国家层面的解决“海洋争端”的战略规划,实现教育和舆论声音高度统一,更能够震撼大学生的心灵。

    第二,对解决海洋权益争端问题的公共性价值导向探讨较少。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少能够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平台和形式进行开放式的探讨,尤其是带着公共性价值导向的探讨。这种局面造就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容易犯若干错误。一方面,在解读“海洋争端”问题上眼光不够开阔和长远,看问题的面比较窄,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一知半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公共性精神的导向,很少有大学生能够将解读“海洋争端”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容易从个体或者是局部利益出发来看问题,致使本末倒置。

    第三,缺乏培养“勇于担当”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对于传统教育还需要反思的一点是,我们传播了“海洋争端”的相关知识,但是多数大学生对于知识仅从实用性或者“凑热闹”方面来对待,多少给教育者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无奈。“有知识没文化”很可怕,更为可怕的是,如果大学生缺乏参与政治的热情,不能够树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民族和国家的重任谁来担负?

    三、关于维护海洋权益中应该汇聚的若干教育共识

    “海洋争端”的解决绝非一日之功,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我们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是否能够开启他们的心智,震撼他们的心灵。如前所述,在海洋意识的培养上,中国远逊于欧美列强诸国,也和近邻日本、韩国有着不小的差距。对于大学生在“海洋意识”上的教育,我们要源于传统更要超越传统,在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对于当下相对迷惑大学生的观点要予以驳斥澄清,正本清源。

    (一)反思不应该成为漠视领土纷争甚至是贬低国家制度的理由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世界影响力日盛,国人对中国政府的期望也日高。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相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要耀眼的多,国内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不顺的状况。部分大学生不能正视理想和现实中的差距,不能客观理性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等同于制度缺陷,甚至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反思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一个理性的大学生应该担负的责任,但将反思作为反噬国家甚至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值得警惕的事情。清末名将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有人认为“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但是“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彼时之收复新疆与此时之维护中国海洋权益,似曾相识。

    (二)领土和主权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海疆不能轻言“壮士断臂”

    领土纠纷经常呈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态势,耗时长久,部分大学生希望“快刀斩乱麻”,以中国和俄罗斯曾经就黑瞎子岛达成共识,“壮士断臂”解决两国陆地边界线的案例应用于“海洋争端”,甚至有学者提出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三方“钓鱼岛共治”。这种观点可谓新颖,但直观问题的立场和原则一定要坚持:一方面,領土和主权的纷争不能够畏难退缩。“一寸山河一寸血,万里江山万里营”,解决领土纠纷要知难而上,因为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领土纠纷要坚持地缘政治和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黑瞎子岛问题达成共识是中俄之间和区域的地缘政治、国家主权继承的历史原因、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等种种因素的作用结果。此外,要客观面对“海洋争端”和中俄解决黑瞎子岛问题的显著区别。“海洋争端”中黄岩岛、钓鱼岛的领土主权继承相对清晰,战略地位非黑瞎子岛可比,且区域外部因素要复杂的多。

    (三)警惕以民族主义的思维解决“海洋争端”

    “海洋争端”中年年“打”与“和”的口水争论,耗费了太多国人的激情。如何处理“海洋争端”,有必要回顾2002年底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在金边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更有必要回顾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定下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实际而言,有多少“打”与“和”的口水争论者经历过战争?战争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破坏程度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是否发动战争的决策上必须要慎之又慎。一方面,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且国内改革开放40余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要在发展中解决;另一方面,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受到太多的掣肘,既面临东盟国家的威胁,更重要的是日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图,连澳大利亚甚至是印度也想插手。在通往中东的陆地交通线未开通之前,中国的资源能源尤其是石油、铁矿石等太倚重于这条交通线了。换句话讲,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有强硬的态度,主权和领土不容侵犯,但在局势能够为我掌控的形势下,“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应是最佳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友好谈判和平解决同邻国的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争端。从中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的良苦用心、决策之慎重以及对海洋争端形势的洞若观火。

    四、结语

    如何保护中国的蓝色海疆,仍要时刻铭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金玉良言,谋发展,强国力,增强硬实力,还要增强软实力。只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解决“海洋争端”上的姿态将会更加自信。

参考文献:

[1]徐立特.论现代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J].学理论,2015(12).

[2]李靖云.南海问题角力:立足立体多层次共赢[J].中国边防警察,2012(2).

[3]邵建平,李晨阳.东盟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及其对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启示[J].当代亚太,2010(4).

[4]李国强.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形成及南海问题的由来[J].求是,2011(15).

作者简介:张文风(1980—),男,汉族,湖北黄梅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冯小卫)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碎片化传播语境下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话语转换与重塑研究”(编号:GDJG2019111)阶段性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