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范文

    摘要:生态治理是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共赢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生态环境不容樂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艰难、公众绿色生态意识淡薄等问题。西部地区需要汲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华,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治理,转变执政理念;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强生态伦理教育。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治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它要求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开发要遵循基本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条件。

    (一)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但是由于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局面。西部地区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致使人和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存在与索取的失衡,最终引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各种严峻的挑战层出叠加。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603为此,西部地区必须要不断反思,力争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从而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就要积极打造以人为本的方针理念,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这是积极稳妥地解决人和环境关系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协调和平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坚持绿色管理、绿色进步,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良、生活优越、生产进步的文明进步道路,形成具有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模式,是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二)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是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需要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对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与管理,不仅仅是西部地区的难题,同时也对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很大影响。当前,“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2]123但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艰难,致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大潮中,要想确保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开发有益于资源环境的项目,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生态治理,把生态治理作为基本途径,在实现西部地区生态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地位,始终坚持走绿色生态治理道路,以实现经济活动过程与结果的绿色化。同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西部地区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三)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实际,加强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绿色治理,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在西部大开发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西部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条件、区域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让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分化的状态,从而伴随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如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显然这样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为指导,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发展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协,积极探索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推进西部地区绿色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的正确方向。

    二、西部地区生态治理面临的困境

    西部地区在生态治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各级地方政府和组织在推进生态治理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等难题。

    (一)西部地区绿色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自然生态环境有其自然发展规律,只有顺应、尊重自然规律去生活,去发展,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壮大。恩格斯早就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519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资源的不断减少,城市人员的不断增多,工业化的不断生产,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损坏,资源、人员、环境为着重点的生态危害也逐渐加深,土地的大量开发,那些恣意开山毁林、削石、拓直路、填河塘、掘古树、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进行了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实施了政策支持,但仍然处于“局部改变、整体恶化”的局势。西部地区绿色生态环境的恶化着重体现在工业污染水资源排污总量、生活垃圾的处理总量等只增不减的局势。除此之外,天然防护林逐渐减少,植被覆盖面积也不断减少,森林绿化功能逐渐弱化,自我修复能力减退,由此导致土地沙化倾向明显,这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二)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艰难

    “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6个百分点,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和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12个省份人均GDP全部进入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高级化的趋势,省际之间经济协调性进一步提高。”[4]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西部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使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难免遭受重压。目前粗犷性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完成基本性的改变,同时经济增长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特别是在资源环境方面,其面对的压力越来越严重;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西部地区开采资源和原料加工工业发展比重较大,“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能力不够,综合利用程度低;”[5]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应当是以不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为特征,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6]单纯地或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最终会导致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突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瓶颈显得尤为突出。

    (三)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行动的先导者是思想,生态文明意识是环境基本生存理念对客观事实的可动性体现。当中,生态文明意识的主要属性是自觉主动性。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属性,并且经过人的实际活动最后得以完成。生态文明意识的欠缺,会阻碍到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联系,就会缺乏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关注。西部地区公众的生态责任理念与生态忧患理念薄弱。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了解比较少,把环境的污染管理视作生态管理,把生态文明视作绿色生态,重目前轻长远、重治标轻治本。另外,人们对有关干涉到个人获利的难题比较注重,对具有公关性的绿色生活领域的极大获利注重少,缺少全局意识,对长久获利与目前获利、个人获利与全部获利的联系解决不恰当,欠缺对绿色生态责任的勇气担当,忽略了生态理论培育,一些民众更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门前雪”的偏激狭小观念。

    三、西部地区推进生态治理的对策

    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实现生态治理,必须要正确认识西部地区在生态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紧抓重要困难并且在设置有效的绿色管理决策的高层设计中,增加生态体制保证,改变政府生态职务,补全督察体制,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生态理论培育。

    (一)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提高生态治理能力

    西部地区要实现生态治理,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重塑政府的主体作用,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强化政府的生态职能,明确政府职责分工和定位,建立生态型政府,提高生态治理能力。首先,政府生态职能的转变,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将涉及到环境保护与治理部门的职能横向整合为一个管理部门,纵向由中央、省级和其他职能部门考核地方这一管理部门,建立对话交流和协调机制,对工作不到位的部门实行问责,形成高效、运行灵活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和定位,保证各部门之间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效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生态职能的积极履行。其次,西部地区政府应当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基础上,打出一套适应自身区域内绿色治理的制度组合拳,既要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因时因地治绿,又要将绿色绩效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坚持资源有偿使用原则,进一步深入探究生态补偿、责任追究、赔偿等制度的量化标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环境考核制度和相关的责任考核制,建立健全利于环境发展的制度,做到绿色环境治理人人有责。最后,西部各地区政府在生态治理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生态职能,确保发言权和参与权,科学规范各地级政府的生态政策和生态规划,加強生态偿还、生态管测等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生态环境的绿色化和经济持续进步。

    (二)转变执政理念方式,提高生态治理和服务能力

    改变政府的行政观念与形式,这对增加生态管理的职能与增加服务职能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的生态治理理念,合理有效的规整政府在生态治理、生态管理方面的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在工作时不“缺位、越位”。要转变执政理念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恩格斯强调:“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8]385而政府是生态管理和生态治理的核心行动者,要将以政府单一主体的生态治理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要从片面的、单一的思考形式改变成凭借政策、经济相联系的方式方法的形式。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有效的生态政策,将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治理纳入到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当中,加强对绿色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管,严格杜绝立法环节与执法环节脱节的弊端,这是强化生态治理和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在生态治理的服务提供方面,要做到分配合理化、操作透明化,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到绿色生态治理中来,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因此,转变生态执政理念方式方法和思维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生态管理能力与服务做事水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友好发展。

    (三)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植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夯实生态伦理基础,是实现生态治理的重要前提。由于西部地区粗放式的营销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与认识不足,使生态环境、生态危机、资源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植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一种现实需要。西部地区在推进生态治理时,要做好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民众认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对公众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和道德规范,积极创造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生态伦理等生态文化形式,将生态理念融入社会组织文化建设中,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时,“西部地方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以广开公众参与途径,如环境信息的公开,向公众推行环境标志绿色产品,为公众提供技术咨询,组织环境科学技术研究,举行环境听证会等”。[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蔡立雄.2013年中国西部发展论坛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3(6).

    [5]张恒.西部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J].西部人口,2012(5).

    [6]姚聪莉.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贵州社会科学,

    2009(3).

    [7]习近平.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増长[EB/OL].http://news.china.

    com.cn.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张军驰,樊志民,王倩.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研究——基于环境

    政策视角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3).

    作者简介:潘建瑞,女,甘肃白银人,作者单位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薛耀晗)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及其防控机制研究”(11CZZ02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