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生态德育 |
范文 | 摘要:高校生态德育是指生态教育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目前高校存在对生态德育认 识较为浅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等问题。新媒体给高校生态德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 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让生态德育教育内容变得丰富、知识更新的时效性提高、开放性得以增强等,但也存在教 师的权威被削弱、良莠不齐信息误导学生、生态德育传统的传播模式受到颠覆等不利之处。新媒体时代高校生 态德育的新路径是:(一)建设生态课程,提高课堂效率;(二)关注生态实践教育,不断丰富课外活动;(三)重 视生态文化营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四)提高生态德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五)借助新媒体优势,搭建 生态德育教育平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生态德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CN61-1487-(2020)12-0100-03 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基地,在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发 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为社会培育、传输人才 的重任。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威胁越来 越大。于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树立生态文明理 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1]??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大学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生态德育目标 的核心力量。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界定 高校生态德育是生态教育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中的创新和发展。高校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颖的伦理道 德教育理念,它的内容符合当代时代的需要,系高校根据 生态道德的规定对大学生 所进行的有目的教育活动,即 通过在高校开设有关生态道德的课程,讲授有关生态道 德的知识,组织生态道德活动,提高以大学生为主的受教 育者生态道德素质的实践活动。 具体地说,高校生态德育对大学生所起到的作用主 要产生在意识形态方面,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 观的教育,让学生清楚当前生态环境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以及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这种教育让学生萌 生一种生态危机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生态文明相 关的理论,进而懂得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明确 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学生通过学习生态道德理 论方面的知识,进而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大学生作 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流砥柱,也应当是生态文明 发展目标的践行者,所以,在当下社会环境下,高校要转 变发展方向,将重点培养具有全局意识的生态德育观念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重要目标。因此,推进新媒体时 代背景下高校生态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理论意义。 二、当前生态德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德育的滞后性和淡薄性,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 变革,无法同新时代变革并肩而行。因此,以“人际德 育”为代表的传统德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将逐渐退出历史 舞台。生态文明自提出之时,便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强 烈反响。生态德育的提出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生态观念造 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引发人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生态德育在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 面掀起了一层巨浪,是人类价值观念的一次具有时代意 义的变革。面对人类价值观念的这种跨时代的变革,高 校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肩负起时代的考验,做出正确的 回应。然而,当前在中国高校生态德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对生态德育认识较为浅薄 什么是生态德育?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仅仅有 一个模糊的概念,这种意识让他们对德育生态的理解较 为浅薄。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德育生态的认 识仍然处在一个似懂非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层 面,德育生态意识总体上较为浅薄。何为生态德育?生 态德育是何时提出来的?针对生态德育当代大学生该做 些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能回答上来的学生寥寥无几。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生态德育在当代背景下的建设和发 展,影响到生态德育的实施。部分大学生单纯的将生态 德育看成是保护环境、对水、电、煤等能源的节约上。不 能站在哲学的高度上,以哲学的视角在更深层次上理性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生态德育无法真正地 融入到大学校园,走进大学生的心中的根本原因。 (二)生态德育方面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生态文明,德育生 态文明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而德育生态文明的发展需 要整合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 资源,德育生态文明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事生 态德育教育的老师既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还 要接受过人文学科方面的高等教育,更要有哲学的辩证 思维。而就国内目前的师资力量来看,从事生态德育工 作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调转过来的。 由于他们也不是生态德育方面的专业人士,也处在一边 充电一边传授的阶段,难以跳出思维的定式,无法站在更 高的方位去思考生态德育,故而造成学生对生态德育方面 的知识一知半解。而具有人文科学背景和自然科学背景 的复合型人才则成为各个高校之间“人才大战”的热点。 (三)生态德育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生态德育起步较晚,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 整的有关生态德育的教材,学生对生态德育的学习仅仅 依靠相关学科相互渗透,难以得其要领。目前为止,仅有 部分 985 工程、211 工程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关于 生态德育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程。生态德育课程至今为止 并未纳入到全国普通本课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培养目录 中,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明确设立生态文明学科。这也 就意味着,我国并没有进行生态德育方面的专业人士的 培养。目前为止,生态德育建设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并未 形成健全的生态学科体系。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飞快发展给高校生态德育的 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生态德育的教育内容得以丰富 一直以来,高校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时,教师主 要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行教学,但是生态德育 并没有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教材中所呈现出的有关生态 德育的内容大都被精简和压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 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 4G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学生 营造了一个更加自由、便利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查 找与生态道德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事件,并且而且可 以自由的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生态德育内容一直 是单一、枯燥的。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生态道德的 内容成为热点,使它更加生动、形象贴近现代生活、更具 有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将新媒体接 收到的信息与老师传授的传统生态德育的内容融合到一 起,形成新的关于生态德育的知识,让学生自由获取道德 德育知识的同时收获产生知识。新媒体的发展大大扩大 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增强了生态德育的承载 和整合力,因此高校生态德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传播 并学习。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只要保证学生有网络,学 生便可以大量获取与生态德育相关的资料。目前,学校 或社会设置许多有关于生态德育方面的绿色公众号,学 生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查阅公众帐号等方式了解关于生态 保护的相关信息。这种方式打破了原有的老师讲、学生 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拓宽了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途径。 (二)生态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得以提高 当前背景下,新媒体的时效性使得高校德育生态发 展“提速”,信息定制、信息推送功能使得消息的传播具 有及时性和强制性,高校可以通过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发 布生态德育相关信息,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念,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受到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因 此,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态教育的时效性,使得 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有了一定的同步性。 与此同时,生态德育的宣传力度大大提高,人们对环 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明显提升。在这过程中高校始终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开展多姿多彩的生态德育活动对 学生进行生态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态教育 的趣味性,使在校大学生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显 著提高。高校通过扩大生态德育信息的覆盖面扩大生态 教育的影响力。 (三)生态德育的开放性得以增强 与传统生态德育相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教 育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 以看到其他人的观点,实现了信息互动及时方便,也拓宽 了高校生态德育的传播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生态德育 活动、查阅相关资料、信息互动等方式在无形之中将生态 德育教育内化。由于新媒体改变了高校传统生态道德教 育单向的传播模式,使得每一个学生不仅是生态道德教 育的客体,而且是践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2]4-6 通过 多次传播之后,将生态道德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形成 了一个庞大又完善的生态道德传播体系。 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的权威被削弱 一直以来,传统的生态教育以“导师为主,学生为辅” 的形式展开。要始终坚持“一元主导”理念,充分保障 教师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优势 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与讲解。新时代背景 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模式,学生可以 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多种渠道学习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 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的主体地位开始向学生 转移,削弱了传统高校生态德育中教师的“地位”,给教 师的权威带来很大的挑战。此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 展,对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新媒体的开放性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既方便又快速 地接受到大量相关的消息。然而,互联网上很多信息未 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在大学阶段 还未能形成较成熟的价值观念,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地判 断各类信息真伪,很容易在众多信息中迷失方向,受到不 良信息的误导,以至于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三)生态德育传统的传播模式受到颠覆 高校生态德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受到了颠覆。受新 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不 同的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情感,这种传播方式不再 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随 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已经深深的印在人们心中,这种 影响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时时刻刻左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以及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 给我们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对它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这 种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生态德育的传播效果。 因此,学生要正确地筛选信息,避免被不良传播者误导。 五、新媒体时代高校生态德育路径 (一)建设生态课程,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把思政课与生态德育课相融合,将生态德育的 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几种不同事物融为一体,优势互补, 产生新的、更为先进的事物或功能。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新媒体时 代背景下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依旧严重,高校的课堂教 育中应该多加入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实现由理论向实 践的过渡,在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 判断以及与老师的沟通、同学间的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 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所谓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对一些有 代表性的环境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讨论,让学生真正 明白事实情况,从而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关注生态实践教育,不断丰富课外活动 生态德育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 观,而且是把培育高校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习惯作 为根本目标。此外,生态实践教育活动不仅仅能够检验 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查漏补缺课堂的不足。马克思早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让学生 通过参加活动,切实去感受人与环境之间的相辅相成的 密切关系,并且在这过程中真正地理解生态价值观的内 涵,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德育观。此外,在这一过程中, 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多开展一些关于“绿 色”“环保”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借助活动来调动大学生 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培养生态道 德责任感,实现由“环境由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环境” 的情感、意识上的变化。 (三)重视生态文化营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首先,将生态伦理文化课程引入到高校课程中。用 书本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能够清楚的 认识到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树立全局意识,能 都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其次,加强绿色校 园的建设,加大绿色校园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绿色标语 等方式广泛宣传生态德育观念。 (四)提高生态德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推进生态德育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身肩重任,因此, 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多维度地选拔人才,提 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和生态意识。 (五)借助新媒体优势,搭建生态德育教育平台 构建高校生态德育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放性的 特点,结合校园特色,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 如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的宣传能力传递生态德育 正能量,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進去。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生态德育是一项教育活动,实践性很 强,从本质上讲,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所 以,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营造绿 色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DB/OL].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271658567.Htm. [2] 李立坚 .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路径创新探究 [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5).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 ( 第三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杜世峰(1982—),男,汉族,山西太谷人,单位 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董惠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