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背景下《红岩》审美内涵及价值分析
范文

    潘媛媛

    小说《红岩》是典型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受时代影响,将主题核心意蕴淋漓尽致地显现,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力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红岩》作品以影视剧形式呈现,使受众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作品文化内涵,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下,分析《红岩》审美内涵及价值具有探究性意义和现实性意义。

    一、《红岩》简介

    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主要描写全国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山城重庆是这场斗争的见证者,战斗英雄在生死较量中表现出英勇气概,同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小说《红岩》结构紧凑、条理清晰,创作者以中外力量对抗、城市运动、武装斗争三条线索描写战争,当焦点汇集到监狱,意味着《红岩》小说意蕴提升到新高度,并通过不同人物形象诠释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让读者从中获得较深感触和难忘体验。从时间维度来看,革命者与反动派、地下党城市运动、农民运动已成为过去式,但革命者在争取全国解放中的宝贵精神未就此湮灭。相反,其伟大精神、革命志士的坚强意志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加熠熠生辉。

    二、新时代背景下《红岩》审美内涵

    (一)崇高信仰

    创作者通过设置集中营斗争场景,将斗争的激烈氛围烘托到一定程度,凸显革命者在追求崇高信仰的道路上的坚韧精神。具体来说,革命者的身份饱受考验,一旦革命志士将信仰抛之脑后,并且思想摇摆不定,将极易做出出卖革命组织的举动,导致革命队伍在斗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红岩》中革命英雄秉持崇高信仰,集体利益至上,并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思想层面占领制胜高地,在气场上不输敌人。集中营中,革命英雄在身体遭受折磨的同时,革命信仰也受到挑战。革命志士坚定不屈,崇高信仰之美从中得到体现。

    (二)献身精神

    革命者的献身精神是小说审美意蕴的又一体现。从多角度审视《红岩》中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读者和观众能够被其豪迈气概所感染,锻炼自身坚强意志。

    (三)乐观情怀

    《红岩》中革命英雄体现了乐观主义情怀。英雄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革命信仰挑战时,往往将悲伤心态快速切换到乐观心态,从希望当中寻找翻身契机,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救赎。同时,能将这份乐观、豁达传递给广大读者。如果没有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予以辅助,那么《红岩》的审美意蕴将大打折扣。

    (四)励志意蕴

    《红岩》审美内涵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彰显励志意蕴。小说以革命历史为主线,将革命英雄的宝贵精神全面显现,同时,对读者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红岩》的励志精神在字里行间得以体现。以作品中江姐人物形象为例,江姐对狱友进行思想开导,帮狱友排解消极情绪。狱友在信中表达出对江姐的感激之情,并承诺在敌人面前毫不退缩,绝不妥协,将坚韧、勇敢的精神传递下去。站在读者角度来看,革命者追求理想的壮举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三、新时代背景下《红岩》审美价值

    (一)审美面貌完整呈现

    《红岩》作品以人性、人情为切入点,在革命意识形态中渗透人情味,将审美风貌别样呈现。创作者使用对比手法,即革命者乐观挑战、淡泊名利与反动派心狠手辣、追名逐利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对矛盾、冲突处理时,这种对比形成较大反差。具体来说,创作者从人物形象、外貌特征中再次运用审美对比功能。革命者着装正派、仪表端庄,从中透露出沉稳性格,值得民众相信,能够成为民众的依靠。反动派人物形象往往从绰号、面部表情、衣着服饰方面即可看出,例如,小说中的“猫头鹰”“毒蜘蛛”等带有讽刺意味的名字。从生命角度诠释审美面貌代表的含义,正面角色内心从容、仪表堂堂,眼神中充满善意,是美的生命;反面角色内心阴险、畏首畏尾,眼神中充满对名利、欲望的追逐,则是恶的生命。

    (二)历史真实过渡到艺术真实

    《红岩》顺利完成由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进阶,审美价值被全面彰显。这部小说源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是创作者在革命回忆录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法和文字技巧创作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说,能够以强烈阅读欲望和较高意愿获取内在信息,从内心深处对其产生崇敬感,将英雄气概内化,并付诸行动。创作者以历史记录为载体,与时代、社会紧密结合,将革命斗争真实体验提炼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体验,实现史实到史诗的顺利转换。

    (三)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审美处理

    叙事结构方面。小说素材丰富,且叙事环境与历史背景有一定联系,创作者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合理编创素材,将人物、事件完美融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全情投入。可见,叙事结构审美处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作者理顺斗争线索,并穿插排列,真正提高了作品可读性。艺术作品讲述“他者”故事时,参照现代读者及受众生存、生活经验,让观众与剧中叙事产生共鸣,从而丰富读者或观众的真实感受。简言之,新时代影视剧中,真实历史是艺术作品的外在表征,一定满足受众需求。由此可见,符合现代人思维逻辑的叙事结构,才是具备“真实感”的条件。

    叙事方式方面。基于纵横相交叙述方式完成纵向言说和横向铺陈,其中,主线和辅线分别是集中营狱中斗争、地下党城市运动和农村游击斗争,三条线索共同发展,构成了完整、有序的叙事模式。

    (四)人物形象审美设定

    《红岩》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设定中下足了功夫,这既能充实小说内容,又能让读者通过文本信息在脑海中构造画面,使《红岩》审美价值得到升华。创作者为烘托正面人物形象,以甫志高革命叛徒形象做对比,通过对其居住环境、生活细节的描写,为其之后的叛变埋下伏笔。甫志高的叛变表现极具代表性,其软弱性格烘托出革命精神的高尚和伟大。正面人物以江姐为代表,江姐人物形象立体化、多面性。她性格爽朗、为人正直,陌生人会很快被江姐平易近人的性格所吸引,从江姐出场描述中的“我姓江,江雪琴……我的岁数比你大一点,你就叫我江姐吧”,到后来江姐在狱中,仍保持爱干净的良好习惯,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江姐的敬佩之情。此外,当江姐看到亲人头颅悬挂在城上时,仍不忘自己身上的重担,果断离开伤心之地,尽快调整心态,投入到革命斗争事业中来,从中能够看出,江姐身上有着成熟的革命者的坚毅精神和沉着素质。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化,这能在思想层面给予读者启迪,同时,还能为相关创作者提供借鉴。《红岩》具有丰富审美内涵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文章从小说的崇高信仰、献身精神、乐观情怀、励志意蕴等方面进行内涵总结,同时,从审美面貌完整呈现、历史真实过渡到艺术真实、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审美处理、人物形象审美设定四个方面总结它的审美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语境下红色经典文学传承及审美价值研究”(编号:JZY2020KAZ2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晓风.《红岩》与中国当代国家文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3-29.

    [2]陈寿琴.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红岩》解读[J].昌吉学院学报,2020(2):58-64.

    [3]张均.《红岩》中的叛徒形象甫志高原型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0):87-99.

    [4]张均.“力学的崇高”如何可能:长篇小说《红岩》英雄本事考释[J].学术研究,2015(10):150-158.

    (作者单位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