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视觉叙事分析框架的海报翻译策略探讨 |
范文 | 喻岑旭 吕艳
摘要: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家疾控中心和卫健委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多渠道地广泛宣传防疫知识,海报成为防疫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视觉叙事分析框架的指导下,从人际意义和组篇意义出发,分析新冠疫情期间社会海报和公共卫生海报的翻译,将疫情海报的翻译过程总结为“解析图文关系→明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三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以期为此类海报的设计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设计方向,并为多模态文本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视觉叙事分析框架;多模态分析;新冠疫情海报翻译;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143-04 海报作为一种宣传方式,要求设计者在有限的版面内将文字、图片、色彩等要素结合,以恰当的形式向读者传递信息。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日报》、央视网和新华社等先后发布了健康提示、个人防护、疫情动态等系列海报。海报宣传在语言文字方面要做到简明扼要,表现形式方面要做到美观得体,因此对疫情海报进行翻译不仅要注重文字信息的表达与转换,还要兼顾图片信息的传达与展现。翻译恰当的海报不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准确无误地传递文字信息,还能传递正向能量,促进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传播。本文以防疫宣传海报为研究对象,运用视觉叙事分析框架,在解读语言文字符号和视觉图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分析海报的翻译策略。 一、视觉叙事分析框架概述 视觉叙事分析框架由Clare Painter等学者提出,是对克瑞斯(Kress)和范勒文(van Leeuwen)视觉语法的完善和发展,Painter等学者在《解读视觉叙事:儿童图画书的图像分析》一书中,对多模态语篇构建了更加细致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运用人际意义和组篇意义,从聚焦系统、情感介入、氛围系统和图文版面布局方面,解读海报的视觉意义。 (一)人际意义 Painter等认为,视觉图像不能建立明确的提供或求取关系[1],他们提出了聚焦系统、情感系统和氛围系统来分析图像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聚焦系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图像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二是图像为读者提供的阅读视角。就互动而言,图像为接触类图像,还是旁观类图像,取决于图中人物与读者是否存在眼神交流。就视角而言,图像可分为中介和非中介两类:在中介图像中,读者处于主观视角,通过图中人物视角进行阅读,与图中人物视角一致;在非中介图像中,读者处于客观视角,视角不同于图中人物视角。情感系统包括介入和异化两种表征方式,主要取决于读者有无情感投入。根据读者情感投入方式的不同,图像可分为三类:鉴赏类(最简风格)、移情类(类化风格)和个体类(自然风格)。其中,个体类图像的表现形式更贴近现实,更能带动读者的情感。氛围系统主要分析图像的颜色资源,彩色图像基于色度、色调和自然度的不同,可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 (二)组篇意义 传统的视觉语法提出了构成图像意义的三个维度:信息值、取景与显著性[2]。Painter等学者将信息值框架改为版面布局框架,区分了融合和互补两种图文关系。融合型版面布局图文融为一体,可存在扩展和投射两种语义关系;互补型版面布局图文各占一部分空间,可从位置特征来考察其互补关系。 二、基于视觉叙事分析框架的疫情海报翻译分析 新冠疫情海报以宣传信息或警示群众为目的,可分为社会海报和公共卫生海报两类。社会海报注重信息传播,有助于公众了解疫情发展或防疫工作进展情况;公共卫生海报主要以警示群众,以提升群众防疫意识和能力为目的。两类海报在防疫期间使用广泛,以下就此两类海报进行多模态翻译分析: (一)社会海报 社会海报通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事件和人物等为语料,内容涉及实事事件、职业人群(医生、警察等)等,如下图1所示: 图1是一幅体现中非友谊的社会海报,海报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就组篇意义而言,该海报包含三部分:上半部分选用的是中国援非抗疫的一张图片,图中工作人员正认真地工作,将印有醒目语句的海报贴上防疫物资箱,图片与文字相互融合,存在扩展的语义关系,扩展关系由包含的版面布局实现,图片和文字都向读者传达了各自的意义;中间部分,图文二者互补,呈现相邻的位置关系,左半部分中国国旗边配上“中国”二字,右半部分非洲地图边配上“非洲”二字,二者正下方配有文字“人心齐,泰山移”和“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thing.”下半部分的一段文字对中间部分语句的出处和寓意做了解释。 在人际意义方面,就聚焦系统而言,图1采用客观视角,读者视角与图中人物视角不一致,属于旁观类图像,图中人物与读者无眼神接触,也未与读者互动,但读者能够从客观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到图片整体传达的信息,并根据周围场景和人物特征解读图片;就情感介入而言,该图采用个体类的介入方式,将自然风格呈现给读者,展现真实的一面,更易調动读者的情绪;就氛围系统而言,该图色彩突出,采用自然色彩,暖色调突出,给人以温暖、熟悉、亲切的感觉,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对图片和文字的解读,可以看到,这张海报主要传达的信息是“疫情当前,中国支持非洲一同抗疫”。海报中英文部分选用的是南非总统曼德拉的名句“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thing.”图文相互作用,聚焦于“中非共渡时艰”这一信息点,调动读者情绪,让读者感受到在时事艰难的情况下,中非人民意志坚定、团结一心、携手前行蕴含的巨大力量。因而在翻译成中文时,译文所传达的信息与带给读者的感受应和原文效果等同,以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以下为两种不同的翻译: T1:人心齐,泰山移 T2:人们下定决心,便可战胜一切 T2采用直译法,直接按照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翻译;T1“人心齐,泰山移”引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出自《古今贤文》。在这张海报中,图片展示的除了坚定抗疫的一面,更多的是温暖的一面。从整体视角看,T2与图片的联系不够紧密,表达形式属异化,不足以激起读者的共鸣、起到扩展图片意义的作用;而T1以一“齐”字将海报上的“中国”与“非洲”联系了起来,以“people are determined”对应“人心齐”,不仅传达出了图片隐含的温暖的一面,还展现出了中非团结抗疫的决心;以“泰山移”对应“overcome anything”,实际隐喻中非共同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见表1),暗指将最终战胜疫情,表达了人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在图像与文字的协同作用下,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可让意义更加多元化,体现出鲜明的叙事性和动态性[3]。在翻译时,译文采用归化译法,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向中国文化靠拢,采用中国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可以达到带动联想,激发图文意义的效果。 (二)公共卫生海报 公共卫生海报通常涉及防疫知识,以向大众普及医学卫生知识为主,提升大众的防控意识,如下图2所示: 图2是一系列向群众传达具体防疫事项的公共卫生海报。本文选取的四张海报提供了就餐2(a)、候车排队2(b)、上班途中2(c)和工作时2(d)应采取的具体防疫措施。四张海报均采用漫画图片,上半部分采用文字表述具体做法,下半部分用漫画展现实践情境。在人际意义方面,就聚焦系统而言,属于旁观类图像,采用的也是客观视角,图中人物并未与读者直接互动接触,但读者能根据图中场景、人物动作等直观地看到图像整体传达的信息;就情感介入而言,该图采用的是移情类的介入方式,呈现类化风格,图中人物都神情严肃,戴着口罩,传达给读者要严格做好隔离防护,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信息;就氛围系统而言,该图色彩度饱和,易吸引读者注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在组篇意义方面,图文存在互补关系,二者位置关系相邻。图文相互阐释,例如,图2(d)中办公室的两人位于同一间办公室,但各自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区域,交谈时也注意保持距离,就进一步阐释了文字上具体的“间隔坐”(sit seperate apart)。图2系列海报以传播防疫信息,激发读者防疫行动为目的,体现了互补型的图文关系,因而译文应与图画相配合,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让读者理解并接受防疫信息。 例1:“打包走”译为: Have your meal packed and take it away. 译者在英译文中译出了“打包”的具体含义,以便于读者理解此处的“打包”不同于人们日常赶时间时的“打包”或就餐后的“打包”,而是带有自我防护性质的“打包”,强调注重卫生和防疫,属于归化处理。图2(a)中的人物独自坐在桌前就餐,可以是在餐厅,也可以是在家中,单看图片,读者不能明确其具体传达的意思。而结合英译文“Have your meal packed and take it away”,读者就能明白图中人物是将食物打包带走后,摘下口罩,独自就餐。图文结合,清楚传达出了海报的整体意义。 例2:“不聚集”译为: T1:Don't stand too close. T2:Don't cluster together. “不聚集”出现了两次,一次出现在图2(b)中,指候车排队时的“不聚集”;另一次出现在图2(d)中,指在办公室工作时的“不聚集”。图2(b)中两人前后站立,保持距离,这张海报强调的信息是“在排队时应拉开距离”,译者将这张海报中的“不聚集”译为T1,与图片传达的信息一致,起到了阐释图片意义的作用。柯林斯词典对“cluster”一词的解释是“gather together in a small group”,在办公室中,人们成群聚在一起(gather together)交流、讨论的情况是很有可能出现的,图2(d)中两人在不同区域办公,交流保持距离,译者将这张海报中的“不聚集”译为T2,与情境和图片传达的信息相符。译文采用了归化策略,兼顾了图文协同性,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效果和接受度。 例3:“出门上班了”译为: On the way to work. 图2呈现的每一幅画面都具有动态感,翻译也与图画情境相对应,配合图画信息,例如,图2(c)图片部分中的人物正骑着自行车,处于在路途中的状态,文字部分进一步阐释了图片的意义,读者可以了解到图中人物是在去上班的路途中,英译文“On the way to work”与图中人物“上班途中”的情境相对应。译文采用归化策略,不仅采用了译语读者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还考虑到了图文效果。 三、基于视觉叙事分析框架的疫情海报翻译策略 多模态视角为解析图文关系提供了实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识解图文关系的基础上获取主要信息,在明确翻译目的后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其翻译过程可描述为“解析图文关系→明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三阶段。具体模式如下图3: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还涉及很多非语言因素,以海报翻译為例,海报翻译涉及语言因素和图片因素,需从翻译目的出发,兼顾信息内容和视觉效果,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如何呈现信息。Eugene A.Nida提出“翻译即译意”[4],在海报翻译中,多模态的翻译视角可以避免单纯“字对字”的翻译,图画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文字信息、辅助翻译的作用。译者充分运用视觉画面,兼顾读者接受度和图文协同性,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能让读者更好地与海报互动。常见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向译语文化和读者靠拢,异化策略向源语文化和读者靠拢,具体如下: (一)归化策略 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5]。归化不仅关注语言形式,还注重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海报的归化处理,不仅体现在文字层面,还表现在图画层面。归化处理的海报通常更贴近译语读者和译语文化,如图1和图4(a)。 就语言文字而言,对疫情海报采用归化策略能更贴近译语读者、译语文化,将海报整体传达的信息融会于心,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用另一种语言通顺流畅地将信息呈现出来,有助于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防疫信息,扩大信息的传播度。就海报图画而言,部分海报在以一种语言呈现时,会直接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图画或对图画部分进行一些修改调整使其更具当地特色(归化策略),如图1和海报4(a)就采用了归化策略。图1以中国俗语“人心齐,泰山移”六字和援非物资图相结合,清晰地传达出了海报的核心意义;海报4(a)选用的是武汉东湖梅园的景色图,与图片主题文字“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相符,隐喻疫情终将过去,未来一片明亮。 (二)异化策略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5]。异化处理的海报通常倾向于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如图4(b)。就语言文字而言,对疫情海报进行异化处理,能更充分地传达“异域风味”,展现原语文化的特色,但译语读者在不了解原语文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译文产生困惑或误解,所以在采用异化译法时,应充分考虑读者对信息的接受能力,避免影响读者对海报内容的理解。就海报图画而言,部分疫情海报因图文结合紧密,图中人物知名度高,图片具有代表性或突出主题等因素,只对文字进行翻译,不对图片做任何处理改动或是直接选用具有异国特色的图片(异化策略)。如海报4(b)在图片上就采用了异化策略,选用了武汉著名景点黄鹤楼,图片知名度高,具有代表性,具有中国特色,易于辨认,配上英译文“Winter will eventually pass,spring is sure to come”和“Come on,Wuhan”,了解时事情况的读者立刻就会明白海报所传达的含义。 四、结语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从多模态视角探讨了新冠疫情海报的翻译策略。翻译不单纯是语言文字符号转换的过程,针对单模态语言文本,翻译需要考虑语境因素;而在多模态文本中,图片往往和语境存在一定关联,运用图片提供的语境信息,能更贴切地翻译语言文字部分的内容。在进行疫情海报翻译时,譯者需从翻译目的出发,兼顾读者接受度和图文协同性,针对图片和文本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准确、流畅地将海报信息传达给读者。本文可应用于社会海报和公共卫生海报设计,并为多模态文本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语料有限,本文仅以探索性研究为主,未来的医学海报翻译研究还可拓展语料,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索。 参考文献: [1] Clare Painter,J.R.Martin,L.Unsworth.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19. [2] 冯德正.视觉语法的新发展:基于图画书的视觉叙事分析框架[J].外语教学,2015(3). [3] 吕艳,戈玲玲.外宣英文网站中多模态隐喻表征及语类特征研究——基于小型超文本语料库“中国梦”的个案研究[J].上海翻译,2017(2). [4] Nida,E.A.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am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5. [5]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4. [6] Kress 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7] 张德禄,穆志刚.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框架探索[J].外语教学,2012(3). [8] 张丽萍.多模态警示语的整体意义建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喻岑旭(1998—),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单位为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与应用语言学。 通讯作者:吕艳(1981—),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