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推进区校党建协同的实践探索 |
范文 | 张青 王越 许舒雯 吴阳 [摘 要]区校党建协同,就是高校与其所在社区通过区域协同的方式,共同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协同”搭建党建育人工作的载体和平台,双方合力共促,共同建构以政党认同为基础,以政治引领为核心的区校党建协作新模式。在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完善以资源共享、服务共促、人才共育、文化共创为重点的“四共”机制。 [关键词]区校党建协同;“四共”机制;协同发展;耦合式交融 区校党建协同,就是高校与其所在社区通过区域协同的方式,共同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协同”搭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平台,双方合力,共同建构以政党认同为基础,以政治引领为核心的区校党建协作新模式。 区校党建协同有机整合了高校与社区的资源,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加强了管党治党根本基础。可通过学校、学院党委与区域内镇、社区、街道、两新组织等之间的合作,建构由点及面,由分散的组织对接到有体系地协同推进的党建协同新模式。旨在实现 “区校”区域发展共建,促进区域内优势党建资源交汇融合,进一步推进区域化机制体制建设、人才培养、区域文化共创等党建核心目标的实现。 一、 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多元主体交融的耦合式党建联动体 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耦合式参与的党建联合体,打通区域资源是区域化党建的最初目标。因此,要在资源共通、党建联动体共存的前提下,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搭建共建联建平台,做好高校与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对接。社区党组织合理划分服务网格,组建网格服务团队,以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高校党组织做好与驻地社区的联络,利用社区提供的各种机会将大学生送出去以达成育人目标;这些举措对共同营造区域内“政党认同”的优秀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区内部资源不仅限于学校与区域内的政府部门,以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为例,药学院党委在海湾旅游区的合作单位,既包括碧海金沙景区、各街道居民委员会,也包括凯宝药业等“两新组织”。双方都能通过合作共享,总结合作党建的经验与教训,进而创新路径选择。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与社区党建这两种传统基层党建的创新,愈发成为引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核心力量。 对于高校党组织而言,通过与社区内各个党组织党建耦合式交融结合,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高校党建与社区党建各领域工作的融入对接,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有针对性地发挥各党支部组织优势,在公共区域事务管理、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等方面重点突出区域化党建的联动优势。而在此间形成的相应制度规范,也可最大范围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活力,并提供较强的理论参考价值。 二、 服务共促,党建服务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 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社会管理的扁平化是城市管理与发展的目标,也是基层党组织不懈奋斗的目标之一。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也在随之进行深化,社区已经不再仅仅是人群聚集地,已成为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密切党群关系、体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领域,在城市管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也日益显现。新形势下社区内各组织以项目化的形式合作、各自发挥专业所长,共建服务项目业已成为时下流行趋势。而在高校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为社区送信息、送技术、送温暖。对于需要长期性服务的内容,也可利用“融媒体”等新型传播方式,加强对特色服务团队的宣传,树立在服务社会、服务身边人方面优秀党员的良好形象,以激发党员的服务热忱,最终促进高校、社区各项事业的建设。 在区域化服务共促的过程中,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以党建为引领,以区域整合为基础,以区域服务作为导向,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奉献精神、责任感培养等有机结合,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真正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育人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多维度、全覆盖、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项目联动高校、社区、社区内“两新”组织多方力量,基于“大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过期药品回收、用药安全知识讲解、社区特殊人群保健等民生关注点出发,共同助力社区公共事业服务载体的搭建。 三、人才共育,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党建育人平台 区域化党建着重点在于高校学生党建与社区党建两个主体,在共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达成一致基础上,根据共建协议,双方可以通过确立共建基地、实习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的形式共同致力于人才培育工作。特别是对于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来说,此链接可以打开更多的资源、打造更宽广的平台。社区特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底蕴等可成为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区域化党建的教育模式,正好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实践平台、拓展活动载体,提高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的根本需求。区域化党建内涵丰富,有意识地组织具有思想性、有趣性、娱乐性的活动,将学生党建工作融入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点评“95 后”青年时说: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①在面临挑战攻坚克难的境遇之中,青年人往往是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中坚力量。区域化的育人模式,可以融入各方的教育力量参与进来,让青年人不仅在书本中学,更能在实践中学。进一步提高理论教育的影响力、说服力以及感染力,切实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与党员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让以青年人为助力的社区内广大党员同志变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探索者、推广者、践行者。 四、文化共创,增强区域内党政认同文化助力政治引领 以区域文化为号召,增强区域内党组织互相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区域内成员的“政党认同”,以区域文化建设助力区域内政治引领是区域化党建的又一模板。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有着长远性、渗透性以及全面性等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指导人们的言行。区域文化建设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优秀党建文化建起来、走出去,高质量党建文化引进来、秀起来,是挖掘党建内涵、增加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在区域化党建工作进行中,需要区域内各组织协同并进,共同做好党建理论知识的研究工作,進一步挖掘、整理与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而作为党建内涵建设的源头活水,让区域内成员借助基层党建内涵挖掘的工作契机真切感受到党建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感受到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吸引力。例如,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利用节假日重大节日开展各类型的文艺演出等,把先进文化和文艺节目送进社区。社区可以将现有的舞蹈队、合唱队等艺术团队请进学校,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相关文艺汇报演出、艺术分享交流等活动,最终推动健康向上的区域协同党建文化建设。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党委和海湾旅游区党工委合作开展的“党的朗读吧”就是共创区域文化的典型案例。包括学生在内有着各行各业的身份、来自社区和高校不同的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同志和入党积极分子,借此机会开展良好合作和良性竞争,打通不同行业的支部之间隔阂,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此间更趋于认同宏观上的社区共同体。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市学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中的功能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党委为例”,编号:DJYJ-2019-C13 注释: ①《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2017年1月3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03/c64094-28993285.html. (作者张青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王越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许舒雯和吴阳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辅导员、讲师) (责任编辑 周 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