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
范文 | 霍虹+宗南海 [摘 要]鲁迅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有理性批判精神、现代精神与开放意识和根源于爱的反抗绝望精神。当代中国仍需要鲁迅精神对国民性的再思考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勇锐批判,对当代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对当代青年思想的指引。要引导青年阅读鲁迅原著,学者和媒体要在社会中广泛展开鲁迅的研讨与宣传活动,使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当代青年自觉地把解读、传承鲁迅精神作为自觉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鲁迅精神;当代价值;当代青年;传承 [中图分类号]I210.96;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1-0077-04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十年了。在这八十年间,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融入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富裕的新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八十年间,鲁迅一直也没有离开我们,从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战士形象的鲁迅,到八九十年代以来“人”的鲁迅,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的鲁迅,不同历史时期鲁迅都以不同的侧面激励、鼓舞着我们前行。但是,在这八十年间对鲁迅的误读、扭曲、质疑、贬损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至今仍存,有人说鲁迅犀利刻薄好骂人,当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他了,有人以批判、谩骂、贬损鲁迅来博得关注,借此抬高自己身价,更有人对鲁迅是避之唯恐不及。以毕生的伟大实践奠定了中国民族魂崇高地位,被誉为中国青年灵魂导师的鲁迅,却和当代青年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鸿沟,确实令人痛心遗憾。 一、鲁迅精神内涵 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在政治话语系统中被神化,意识形态化,很多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读过鲁迅的作品,就直接接受别人灌输的概念化的鲁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恢复本体的过程中,鲁迅又经历了被人蓄意炒作、贬损亵渎的过程。虽然,在学术界对于鲁迅及其精神的学理性研究从未停止,但不可否认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鲁迅走下神坛的同时,其精神内涵也越来越被时代和大众所淡忘。那么,到底什么是鲁迅精神? 首先是理性批判精神。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深刻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关注现实、理性思考,用笔做武器进行批判。第一,批判中国传统封建文化。鲁迅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深刻且具体,留洋经历使鲁迅能站在中西文化交叉口处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本质。鲁迅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向人们揭示了中国封建礼教“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第一声呐喊振聋发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民大众来说其实只有两种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1]225鲁迅在整体上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还在许多文章中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第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对国民的劣根性深恶痛绝,深挖国民精神痼疾。鲁迅针砭了国人卑怯的奴性、中庸思想、瞒骗行径等。他认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滿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2]254鲁迅极力反对卑怯者的“精神胜利法”,反对自欺欺人的苟活,他期望中国人能挣脱文化传统的禁锢,过真正的人的生活。鲁迅反对中庸思想,他认为中国人讲“中庸”,只是一种表象,本质上还是卑怯。鲁迅厌恶讲“面子”,他说,讲“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鲁迅把各种国民劣根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所达到的深度,更是令人惊异。第三,不畏强权,批判现实社会黑暗。鲁迅说:“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地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3]正是因为鲁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使命感,他嫉恶如仇、不留情面的批判与讽刺,得罪了许多人。面对很多人对他的诽谤之词,鲁迅并没有后悔他的选择,继续韧性的战斗。他说:“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4] 其次是现代精神与开放意识。第一,“立人”主张。西方启蒙主义者认为主体性是现代的原则,“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5]现代性强调个人的中心地位。鲁迅现代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个人的主体自由,在其早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章中,提出了“尊个性张精神而立人”的思想。他指出:“欧美之强……根柢在人”,中国之弱,也正在于人民为几千年封建精神文明所弊,处在“颛蒙默止,若存若亡”的蒙昧状态之中。他的结论是:“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后而凡是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6]鲁迅提出要努力建立健全的人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愚弱状况,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第二,“平民”立场。“现代”就是平民的时代,五四就是中国的平民时代的开端,也是现代启蒙的伟大开端。鲁迅始终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关注着民众的生存状态、命运与前途。在观察与分析问题时,他总是以是否符合或是损害最底层民众的利益作为根本标准,比如他称万里长城是“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这看似矛盾的见解,实际上却饱含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长城是“伟大”的,但是它却“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站在平民立场上,鲁迅“诅咒”它。第三,“拿来”主义。站在中西文明交汇处,鲁迅具有开放胸襟,顺应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他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长处,他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口号,并且断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7]鲁迅当年大量翻译介绍国外进步文学作品,同时大胆尝试外国文学的新形式和创作手法,并借鉴到对本民族文学的自觉改造中来。 最后,根柢是爱。鲁迅总是对黑暗特别敏感,对历史、文化、社会、人性,甚至自我灵魂深处的残酷的解剖,深刻、犀利不留情面,所以一些人不喜欢鲁迅,认为他精神过于激愤、偏颇,有阴郁的鬼气。其实,恰是这一点是鲁迅精神人格最伟大之处,在寻求民族复兴的路途中,鲁迅看透各种黑暗本质,却奋然前行,反抗绝望。“鲁迅对于我们民族有伟大的爱,所以对于我们民族,由历史上,社会上各方面研究得极深。”[8]因为研究的极深,所以绝望,然而绝望也要反抗,这是鲁迅式的最深沉的爱。今天我们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鲁迅精神内涵极其丰富,很难给予全面定义,我们必须从他的作品出发,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审视鲁迅作品及其思想精神客体,才能不断地深入理解、发掘并总结鲁迅精神的核心内涵。 二、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当结合作品、人生经历和人格特质给鲁迅以公允合理的定位时,我们就会再次感叹鲁迅精神厚重、丰富且关涉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在鲁迅精神中汲取营养从而更有力地前行。鲁迅精神在今天并没有过时,我们的时代、社会、文化以及成长中的青年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的意义不只属于歷史,更属于当下。 首先,我们需要对国民性的再思考与批判。当下,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完成,而且任重道远。鲁迅所批判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痼疾和国民性弱点在今天仍然部分存在。我们发现“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各类人物还活在我们周围,在各种场合下各种国民劣根性也是屡见不鲜,今日之中国仍不乏那些愚昧麻木、因循守旧、自私偏狭的旧国民形象,我们的周围也还充斥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看客形象。具有几千年封建文化重负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不过百年,而中国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相对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要缓慢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和鲁迅还是同时代人。负责任的当代作家要继承鲁迅的文化批判精神,从民族精神基因的遗传与变异的角度考察国民心理,更透彻精准的认知当代中国的国民性,进而塑造健全合理的新国民人格,真正提高国民素质。 其次,我们仍需要对现实社会的锐勇批判。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正视并早做疗救,正如鲁迅所说“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2]252毋庸置疑,如果任由不良风气继续蔓延,社会终将在表面繁荣掩盖下停滞倒退。因此,在当代我们更应自觉延续鲁迅清醒真实的现实批判精神,真正睁了眼看世界,在实事求是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前进。在当代中国,商品经济席卷各个领域,毫无底线地追名逐利使一部分知识分子丧失了独立人格,并陷入严重的精神危机。而另一部分人文精神的坚定维护者,却在呼吁“回到鲁迅那里去”,这不只是对本真鲁迅的探求,更是对鲁迅精神自觉传承的努力。 再者,鲁迅精神的价值还体现在能够引导当代文化健康发展。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在文化领域的深化,西方各种思潮扑面而来,与五四时期提倡西方文化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相反,许多人开始担心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抵制异质文明的同化成为时髦话题。对待文化,鲁迅具有开放的胸襟,他盛赞汉唐气魄“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著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9]但对外来文化鲁迅也并不是全盘接收,他反对“送来主义”,认为并非外来的就是好的,主张有取舍的吸收;对传统文化他主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用“拿来主义”策略批判的继承传统资源。鲁迅提倡多元化的发展观,认为各种文化都存在固有的偏颇之处。鲁迅的文化观提醒我们既要有取舍的引进外来文化,又不能因为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弊端而盲目抵制,国粹主义的复苏是万万要不得的,另外在发扬传统文化这个口号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挑选”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真正认清扬弃的对象。 另外,当代青年需要鲁迅精神的指引。青年一直是鲁迅所关心的对象,鲁迅一生以“立人”为己任,认为青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说过“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1]225一代代青年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成长,并称其为灵魂的导师,然而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当代青年对于鲁迅精神在体认上存在着隔膜。其实,当代青年更需要鲁迅精神的指引,一方面,他们和鲁迅一样,处于一个历史、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产生过类似的探索与思考,鲁迅思想能为迷茫困惑的当代青年提供精神上的慰藉与鼓励。另一方面,鲁迅的作品中有深刻的人生哲学,这对青年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让他们懂得人生的艰辛,懂得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解读鲁迅是当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鲁迅的当代价值深刻而多样,他无疑是一个值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郑重思考的伟大存在。那些说当代不需要鲁迅作品和鲁迅精神的人是没有真正读懂鲁迅的。鲁迅思想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当代青年作为文化传承者,更应该自觉地把解读、传承鲁迅精神作为文化使命,重塑中华民族之魂。 那么,如何消除青年与鲁迅之间的隔膜,让鲁迅重新走进青年的内心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导青年阅读鲁迅原著。鲁迅本体意义的存在主要依赖于他留下来的全部文本,读《鲁迅全集》是理解鲁迅智慧与哲学的基础,是获得个人体验的出发点。但是阅读经验告诉我们,鲁迅作品本身十分艰深,白话文初创时期语言的生涩,造成语法以及文字阅读上的陌生。另外,从中学时代便开始的鲁迅作品的学习,并不是在主体阅读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体认,而是教师的主观式灌输。这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对于鲁迅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心理产生了抗拒而非亲近之感。消除这种畏惧和隔膜的关键是克服青年与鲁迅的心理障碍,激发青年人积极主动地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首先,在高校中引导青年大学生阅读鲁迅原著。要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读鲁迅原著,只有在主动阅读的基础上,鲁迅才能走入青年的心灵深处,使青年领略到他作品的风采以及人格的魅力。可以在大学校园开展“鲁迅读书会”或开设“鲁迅作品赏析”选修课程,进而引导学生回到鲁迅那里去。学校可以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或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等,让学生主体参与对鲁迅精神的阐释,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对鲁迅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高校大学生学习鲁迅作品,可以与中国近代史教学实践相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鲁迅生活在1881年到1936年,他亲历了晚清的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四一二事变、九一八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对鲁迅的生活、思想、创作都有重大影响,同时鲁迅的文章也是近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鲁迅作品及思想能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那段历史。比如,带领学生阅读《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药》等小说,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杂文,了解黑暗的军阀统治、国民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等。同时,把鲁迅及其文章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也能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鲁迅精神。 再者,在社会中广泛展开鲁迅的研讨与宣传活动。一方面,鲁迅研究学者应该多创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普及鲁迅作品的读物,让青年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现在很多鲁迅研究者已经在做这些事,比如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把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从鲁迅作为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个忧患的灵魂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到了很多“年轻读者的激赏”等。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成为第四种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媒体应多普及鲁迅,让鲁迅不断地走入公共的话语地带,使广大青年了解、接受平民化的鲁迅。由绍兴日报社策划,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协助出版的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特刊“鲁迅路·鲁迅梦”推出后,人们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特刊内容和版面,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还有以鲁迅生平为蓝本的影视剧创作,同样激起了人们想要全方位了解鲁迅的求知欲望。可以说借助媒体的力量是使鲁迅走出象牙塔,进而平民化的有效渠道之一。我们期望有更多学者、媒体在社会和青年朋友中宣传普及鲁迅,传播好鲁迅的思想和精神。 黄侯兴先生曾说:“鲁迅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更加振作起来,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尚可以有为的民族。”当代青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觉学习传承鲁迅精神是时代的需要。鲁迅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只在于历史,也在于当下,同时关照着未来,其必将伴随着中国当代青年一路前行,去开创我们伟大民族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穴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这也是生活……,鲁迅全集(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24. [4]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學社,2005:5. [5]哈贝马斯.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周宪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6]鲁迅.文化偏执论,鲁迅全集?穴一?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7]鲁迅.拿来主义,鲁迅全集(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1. [8]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70. [9]鲁迅.看镜有感,鲁迅全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8. 责任编辑 丛 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