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浦东新区涉外社区疫情防控治理实践
范文

    陈军 王畅 王志航

    [摘 要]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浦东新区因其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在针对涉外社区居民的防控管理中,面临严峻考验。浦东新区各部门和基层社区采取一系列做法主动回应疫情挑战,坚持灵活防控、精准防控、依法防控、人文防控和智慧防控等多种防控策略推进工作。

    [关键词]涉外社区; 疫情;防控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要充分发揮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①随着国外疫情持续恶化,浦东新区防境外输入压力很大。同时随着复工复产走上正轨,疫情防控工作面临全方位挑战。所有的压力与挑战,最后都会汇集到社区层面。尤其在疫情防控工作切换到“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频道的时候,浦东新区的涉外社区承担了接力棒的最后一棒,其防控效果事关全局,事关成败。

    一、浦东新区涉外疫情防控的背景情况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沪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接近50万人。为了应对输入型病例的挑战,上海采取了灵活务实的防控举措,从重点国家数量的不断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的全覆盖、隔离方式的统一等方面,积极落实入境人员的疫情防控。

    浦东新区作为“国际化的上海”的一个缩影,有来自世界各地近10万名外籍人士,形成了碧云、联洋等一批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社区。浦东新区在此次涉外疫情防控工作中面临的考验尤其严峻。

    1.浦东新区国际社区较多,外籍人士数目庞大,防控管理工作异常繁重

    浦东新区在开发开放过程中,非常注重区域规划的前瞻性,通过塑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吸引大量外籍人士迁入居住。以碧云国际社区为例,该社区的道路设计、十字路口交通灯的设计,都借鉴了欧美国家的设计方案。同时,绿化率高达70%,人均拥有绿地达到美国新建城市的绿化标准。碧云社区是全市规模最大、社区配套功能最完善、综合环境最具特色的综合性国际社区之一,其中外籍人士3445人,来自60多个国家。再如陆家嘴仁恒滨江园国际社区,该社区共有1944户,4350名常住居民,其中外籍率达到50%以上。②在疫情防控的闭环管理体系中,社区是最后一环,也是最分散的一环。面对十万外籍人士这样一个庞大的数目,社区的疫情防控压力空前,防控工作千头万绪,异常繁杂,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闭环中的漏洞,危害整个疫情防控的大局。

    2.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浦东新区层面防控工作灵活度要求高、压力大

    新冠疫情海外暴发,上海市委市政府及时研判境外疫情态势,动态调整防控措施。每一次的动态调整,都意味着防控的精准度提升,同时也意味着包括涉外社区在内的基层单位的防控工作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2020年3月9日开始,浦东机场对入境旅客实行红黄绿三种颜色标签管理。简言之,护照贴有“绿标”的旅客引导至放行通道,“红标”“黄标”旅客一律隔离。对浦东新区的基层单位而言,这意味着对“红标”“黄标”旅客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意味着对居家隔离居民的全方位监控,工作之繁重超乎想象。

    与此同时,“重点国家”不断扩容,浦东新区各集中隔离点和各社区承接的隔离工作日益繁重。3月13日,“重点国家”名单首次从4个增加到8个,然而,仅仅6天之后,已经扩充为24个。上海市政府要求从上海口岸入境的过去14天来自或去过重点国家的入境人员,从严从紧落实14天居家隔离健康观察措施。对浦东新区的涉外社区而言,这意味着隔离人数的增加和隔离工作的几何级数的递增。

    3.涉外社区居民权利意识浓厚,防控管理手段的严格统一与居民的个性化诉求存在冲突,极易引发矛盾纠纷

    浦东的几个著名的国际社区,其外籍率都达到了50%以上。通过调研发现,居住于涉外社区的居民,无论是中国居民,还是外籍居民,都具有权利意识浓厚的特点。他们对于个体的权利,无论是人身自由权、监护权、隐私权,还是相邻权,都有很敏锐的权利意识,并且会为权利的实现据理力争。然而,疫情汹涌,新冠肺炎作为建国以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部门采取严格的防控手段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涉外社区的抗疫管理必然面临更多的文化冲突,遭遇更多的排斥和对立,社区防控环节如果不能做到管理精准、服务精细,如果不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及时体察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则极易累积冲突能量,妨碍后续工作的开展。

    二、浦东新区涉外疫情防控的主要做法

    1.灵活防控:疫情多变应对亦变,政策动态调整回应境外疫情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浦东新区迅速反应,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后,浦东注意把握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安排,精准施策,随着疫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抗疫方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浦东的涉外社区疫情防控管理政策节点与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重点转变基本同步。2020年1月23日起,区级层面社区防控和公共区域防疫消杀已经全面铺开。向城市常态化运行后的防控模式转变,浦东加快深化细化各项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涉外社区防控工作扎实开展,村居干部全员上阵走家串户、严防死守,机关、事业单位骨干力量下沉一线,全力以赴,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守牢小区大门,扎紧居村篱笆。第二个转折点是上海防疫工作切换到以防控境外疫情输入为重点,坐拥浦东国际机场这一世界级航空枢纽的浦东新区,正成为真正的“前线”。浦东开始举全区之力、全力以赴,为上海守好“东大门”、为全国守好“国门”。3月6日下午2点起,浦东新区“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接送境外来沪返沪人员居家隔离工作全面启动,确保从入境—登记—分流接送—居家隔离,环环相扣、形成闭环。浦东新区多个部门紧密协作,确保机场、隔离点、留验点、社区间形成严密无缝的“闭环”。

    社区环节是闭环的终端,在防疫政策依然允许居家隔离的阶段,各个涉外社区承受了巨大的防控压力。一方面,资源有限而防控刻不容缓,为了尽可能调动更多资源投入防控,很多社区都发挥了“1+3+N”机制的作用,即党组织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利用公安、城管、法律援助等下沉居民区力量、各类社会组织、各类志愿者等联动资源,合力抗疫。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必须随时待命,随时回应,全速运转。社区干部、社区医生经常凌晨守候在社区门口,等待居家隔离人员被转运过来。居家隔离阶段的管理同样是一次大考。除去每日例行的健康问询、生活帮助之外,经常还要回应被隔离居民的特殊要求,以及同一社区居民的意见和投诉。正是依靠多方主体齐心协力、依靠基层社区干部的巨大的责任心和随时应变不拘一格的工作态度,社区环节的防控才能严丝合缝,没有疏漏。

    2.精准防控:“四个一、四到位”防控管理有百密无一疏

    面对返沪的外籍人士的疫情防控工作,浦东新区各街镇在管理的过程中,注意管理力度与管理温度并重,原则性与灵活性兼顾,取得良好实效。其中,“四个一、四到位”的防控举措尤其值得称道。

    一张网,人员排摸到位。在大数据信息基础上,抓实抓细街区、楼宇、楼组疫情防控责任包干,全覆盖、地毯式做好外籍人员信息排摸,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以联洋国际社區为例,该社区通过全面排摸信息,多方共享信息,大幅缩短外籍人士的转运时间。具体而言,浦东公安分局花木派出所联合浦东联洋涉外社区,推出“云报到”小程序,将填表流程“前置”,让入境的居民提前三天在国门外、在回沪飞机的舱门外填写入境时间、居住地址、转机途经国家、隔离方式等信息,方便社区民警提前掌握回沪境外人员信息。同时,社区民警又将信息反馈给在机场的浦东出入境办公室民警,做到信息互通,当境外人员抵达时即做好相应措施。据估算,该项举措可将每位境外返沪的旅客从出海关到回家的时间缩短约2小时。③

    一道门,信息登记到位。金桥镇的碧云国际社区是上海综合性国际社区之一。碧云社区在辖区内20个生活小区和2个服务公寓门岗处,统一设置中、英、日、韩、意等语言的“来沪人员登记处”,门口的多语种宣传材料、信息登记表和温馨提示成为各小区“标配”。社区还会通过运营商轨迹查询、“随申码”“健康信息登记”等,多渠道全面掌握境外来沪人员信息。碧云社区关于涉外小区入口管理标准化模块,已被复制推广至全区。

    一个群,服务保障到位。以洋泾街道陆家嘴花园社区为例,该社区外籍居民比例很高,居委在发放给外籍居民的服务卡上,除了印制居委和物业服务电话外,还印有一个“生活无忧群”二维码,志愿者根据需要为群里居家隔离的外籍人士提供各类生活保障服务,包括代购生活用品、代送快递、代扔垃圾等。疫情初期,在张江科学城的不少外籍人士不知道该怎样预约口罩。张江镇境外人员服务站的涉外社工主动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中告知预定方式,并耐心指导或代为预约,让外籍人士及时拿到口罩。

    一群人,对话沟通到位。做好外籍人士防疫服务,无障碍沟通是前提。洋泾街道通过线上线下提供翻译服务的形式,为辖区40个居民区、23个主要商务楼宇提供志愿服务,协助居委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开展疫情相关多语种宣传、排查、服务保障等工作。张江镇防控办专门设立了涉外组,集中应对境外疫情输入性风险。涉外组中的秘书小组有两名精通外语的社工“坐镇”,加上翻译机器及外语志愿者的帮助,能够解决大部分的语言交流难题。

    3.依法防控:一视同仁、以法为据的防控尺度无往而不利

    浦东新区诸多的国际社区中,虽然外籍率大多超过五成,但中外混居是普遍情况。复杂的居民构成,要求社区居委在进行防控管理时,必须标准明确,尺度统一,自觉接受居民的审视和监督。法律是最大公约数,是社会的共识,坚持依法防控正是对防控过程中公平公正的坚守,更容易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涉外社区的防控过程中,正因为坚持依法防控的立场,很多矛盾得以化解,很多举措得以推行。

    以碧云国际社区为例,3月14日,原租住于碧云社区酒店式公寓的美国公民理查德,焦急地从北蔡隔离点打来电话,向碧云第一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沈佳青反映:由于来到隔离点十分仓促,他常用的一台笔记本电脑留在了公寓里。而自己现在手边工作很多,必须要用那台电脑来处理。理查德向小沈求助,请他帮忙取一下电脑,送到隔离点。小沈立即答应下来,他来到理查德租住的酒店式公寓,在物业的协助下,打开理查德的房门,同时全程与理查德进行视频对话,按照理查德的指引,迅速找到电脑,关上房门,安全离场。整个过程,全程录像,同时有物业工作人员全程见证。精细服务亦不忘证据意识,依法防控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④

    中外混居的涉外社区在进行疫情防控过程中,必然面临不同国籍居民的相互比较问题。对此,浦东的各涉外社区始终坚持一视同仁、中外一致的均等标准推行防控举措。事实证明,这种不卑不亢、不厚此薄彼的处置姿态,既获得了外籍人士的尊重,也赢得了中国居民的支持,创造了融洽的社区防疫氛围。以仁恒滨江园国际社区为例,他们对被隔离的居民,实行一家一群的服务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保护被隔离居民的隐私,外籍人士尤其重视。虽然这样的服务方式是因外籍人士的文化背景而催生,但居委干部从一开始就明确:无论对中国居民还是外籍居民,只要是被隔离对象,一家一群的服务方式,全部同等享受。再以碧云国际社区为例,他们为被隔离居民提供的“暖心服务包”(内有口罩、消毒液、洗手液、居家隔离注意事项、防疫友情提示卡等),所有被隔离居民,不分中外,都可享有;对被隔离居民的服务标准,无论中外,都采取同一标准。

    4.人文防控:手中有尺心中有情,隔离居住却不隔离爱的“浦东温度”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很多成熟的涉外社区通过各具特色的工作机制,将居家隔离标准化,防控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例如,碧云国际社区居委的“三对一”专人包干制模式:每个隔离家庭安排1名社区医生、1名涉外社工(或外语志愿者)、1名物业专员包干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三个一”:赠送1个 “暖心服务包”;为每户居家隔离家庭建立1个微信群;每天1个“爱心call”。仁恒滨江园居委的“1+5”保障小组模式:1户对象明确1个组长,牵头落实好生活帮扶、垃圾处置、居家动态、体温监测及心理疏导等5项服务保障任务。⑤

    5.智慧防控:激活外籍力量,“以外助外”的防控策略事半功倍

    国际化的浦东有近10万外籍人士,这是抗疫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必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在新区文明办的推动下,本着“防疫无国界”的信念,志愿者服务防疫一线的相关工作一直在有序开展。

    疫情之初,浦东新区各街镇主动招募外籍志愿者,共同守护美丽的家园。拥有多个国际化社区的唐镇,第一时间成立网上外语志愿者驿站,早招募、早培训、早介入,招募英、法、德、意、俄、日、韩、菲律宾、乌克兰、波兰等多语种外语志愿者60余名,全方位协助做好外籍入境人员返家登记工作。还有很多一直热心参与社区事务的外籍人士,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利用自己熟悉社区环境和社区人群的优势,继续为社区服务。陆家嘴仁恒滨江园国际社区中的“洋委员”,平时就是社区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抗疫过程中,他们主动承担了对外籍人群的信息传达、解释说服工作。考虑到很多外籍人士因为语言障碍,无法第一时间获得疫情资讯,“洋委员”们每日主动翻译最新的疫情新闻发布到外籍人士集中的微信群中,用公开透明的信息安抚外籍人士的焦虑情绪,为居委和政府的抗疫工作润滑渠道,提供助力。

    三、浦东新区涉外疫情防控的经验启示

    1.融人本精神于严格管理中,以管理温度提升管理效能

    雷厉风行的抗疫措施,严之又严的管理举措,是阻断病毒传播、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刚性坚持。对于入境外籍人士从舱门到家门的闭环管理,对其行踪和近况的严密监测,体现了管理的严格谨慎,确保了防控的精准高效。虽然浦东区域范围内并未出现针对外籍人士使用“限期离境”等强制手段的极端案件,但是防控过程中的刚性坚持不折不扣。

    严之又严与人本精神互为表里,刚性坚持与柔性手段不可偏废。严格的抗疫手段必须注入人文关怀、精细管理的灵魂,才能在防控过程中获得更多外籍人士的理解和支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配合,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

    浦东城市治理素有“绣花功夫”的美誉,其背后恰恰是精细化管理的先进理念。精细化管理必然意味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管理,必然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以力度确保管理效能,以温度提升管理对象的获得感。对外籍人士严格防控的同时,对其微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如饮食方面、宗教方面的特殊要求,家庭隔离中的情感诉求,个人信息的保密要求等,管理者必须时刻注意共情和换位,持之以恒地用同理之心回应被防控外籍人士的诉求,以人本精神孕育管理温度,以管理温度达成防控对象的接纳和配合,从而大大提升管理效能。

    2.理性对待文化差异,以科学态度和包容心态处理文化冲突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历程中凝结形成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涵养,代表了国人的统一意志和行为准则。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疫情防控过程中管理方和管理对象之间遭遇文化冲突。对中国公民认为理所应当的防控管理手段,外籍居民却有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进而产生差异和争论,导致管理中的排斥和对抗。

    浦东新区在针对涉外社区居民的疫情防控中,遭遇的文化冲突极具典型性。具体而言,文化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冲突,外籍居民植根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以权利本位思考问题,对个体权利非常关注。但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个体权力中的隐私权、监护权等权利势必要服从防控管理,受制于国家权力,由此带来的不理解和抵触不可避免;二是宗教信仰方面,某些宗教有特殊饮食要求和仪式要求,在隔离环境中很难满足外籍居民对食物、不被打扰的时间,以及仪式空间的要求,由此导致的冲突也不鲜见;三是卫生习惯方面,外籍居民对于戴口罩的拒绝态度与文化背景深度相关。在外籍居民的认知中,口罩与病人、抢劫者以及恐怖分子联系在一起,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其对强制性戴口罩的要求表现出强大的心理反抗。

    浦东新区在涉外社区疫情防控过程中秉持理性态度,正視文化冲突的客观性,同时直面冲突,积极作为。首先,秉持科学态度处理文化冲突。各国文化固然有其差异性,但文化必须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疫情当前,在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前提下,必须拿出对待疾病的科学态度,淡化文化背景,将个体的生命权置于价值判断的顶端,不允许文化因素干扰人类的生存和安全。其次,秉持包容心态化解文化冲突。承认各国文化有其固化性和传承性,在文化上力求求同存异,在管理上力求包容而富有弹性。尊重外籍居民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诉求;理解外籍居民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拓展多种渠道真诚沟通,以达成外籍居民的体谅和支持。

    3.防控管理一视同仁,以平等执法标准彰显大国自信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坚持中外一致、一视同仁的防控标准,是一个自信大国的应有作为。无论是上海市层面,还是浦东新区层面,对外籍居民防控管理的均等标准始终坚持如一。3月24日举行的上海市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中外人士一视同仁,上海外防输入,一个标准、一把尺子。”⑥浦东新区外办发布《关于一线工作人员做好外籍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的提示》,明确要求“不得厚此薄彼”。对中外籍人员应一视同仁,对不同外籍人员也应一视同仁,一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区防控办有关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相关举措。

    平等执法有利于展示成熟的法治自信。“超国民待遇”“外籍人士优先”,一定程度上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和外来技术的需求。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外资,改革开放早期曾给予外企及外籍人员一系列优惠待遇,以至于有了“超国民待遇”一说,另外也与屈辱的半殖民地历史有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国家政策已经实现了国内外“一视同仁”。在疫情防控执法中,如果刻意抬高外籍人士待遇,甚至对其违法犯罪行为过分包容和放纵,不仅无益于树立民族自信,反而有损于大国风范和民族尊严。疫情防控应坚持“人人平等而非内外有别”,这是对法律原则的坚守。

    4.吸纳社区力量参与疫情防控,以社区自治助力政府治理

    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社区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显著,传统的“政府主导”社区治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社区居民自治意愿的充分激发,疫情防控的深度参与,带来的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的提高不仅有目共睹,其深远意义更值得珍视。一方面,鼓励社区自治有利于动员社区内的各类资源,整合力量共同抗疫,更好地实现政府当下的社会治理目标;另一方面,社区自治能够反向约束政府权力,从而实现真正的政社分开,督促政府在职能上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浦东新区的外籍人士聚居的社区,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社区自治水平,成为疫情防控过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通过鼓励更多的社区内外籍居民参与抗疫,疫情防控获得更多人力资源支持,“以外助外”成效显著;另一方面,通过发动外籍居民参与疫情防控,亲身体验防控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增加了外籍居民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理解支持。经过本次疫情,浦东新区几个重要的国际社区的居民、居委、业委会都获得了很好的自治能力的训练,日后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将更为主动和有效。当社区自治达到一定水平后,必然推动政府部门将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于社区。社区自治功能的扩大和政府管理的适度退出相得益彰,社区自治将更具生命力。

    5.平时深耕社区,战时才能凝聚合力协同治理

    抗击疫情如同战场杀敌,战力如何取决于平时功夫。浦东新区几个在疫情防控中颇有作为的国际社区,都有其共同特点。首先是社区居委平时积极作为,通过居委的细致工作深入居民生活,融合居民群体。例如,仁恒滨江园社区,一年四季中,居委都会针对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区居民举行各种活动,在促成社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氛围的同时,与社区居民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渠道;其次是社区具备强大的凝聚功能,社区居民自治愿望强烈,爱家护家,有很好的社区事务参与积极性;最后是社区已形成成熟的自治组织架构,协同治理理念深入人心,战时来而能战,战而能胜。组织架构是在长期的自治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协同治理的理念也是各社区主体长期磨合的结果。以仁恒滨江园社区为例,该社区的“洋委员”制度,“三会”制度,在平时的社区自主管理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⑦。在本次的疫情防控过程中,这些制度在搜集社情民意、传递防控信息和疏解社区居民心理方面,高效运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①《守好抗击疫情两个阵地》,2020年03月12日,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03/12/c_1125701360.htm.

    ②《疫情中管理好“小小联合国”——记仁恒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唐佳》,2020年6月9日,http://www.pudong.gov.cn/shpd/news/20200609/006006_8acb3d36-9235-4fee-a1fe-895188493a3a.htm.

    ③《“云报到”让入境旅客早到家2小时,或将在上海浦东推广》,2020年3月26日,https://www.sohu.com/a/383376515_260616.

    ④《常住外籍人士超三千,碧云社区“三关”防控无缝衔接》,2020年3月16日,http://n.eastday.com/pnews/1584311338017027.

    ⑤《碧云社区“三关”防控无缝衔接,让居民感受安全和温暖》,2020年3月16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295730424971664&wfr=spider&for=pc.

    ⑥《上海外防输入一个标准、一把尺子 中外人士一视同仁》,2020年3月25日,http://sh.sina.com.cn/news/m/2020-03-25/detail-iimxyqwa2991060.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loc=36&r=9&rfunc=100&tj=none&tr=9.

    ⑦ 《浦東仁恒滨江园:“1+3+N”筑牢涉外防疫的“铜墙铁壁”》,2020年3月11日,http://www.shjcdj.cn/djWeb/djweb/web/djweb/home!info.action?articleid=ff80808170bff8d00170c4b3d0d10030.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 ? 矫海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