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优化研究
范文

    王雁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有效实践环节。文章在剖析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动因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供给侧现状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其不足之处,构建优化联动机制研究的框架,最终设计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联盟机制研究的系统结构。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优化

    随着高校供给侧改革,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进行结构调整,搭建灵活的按需供给结构。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因资源限制造成组织失位,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从高校教育改革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供给侧背景下的定位角度,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将能够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志愿服务新局面。

    一、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新时代意蕴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明确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①志愿服务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精神、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贺信精神和关于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等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其优势资源,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 ②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拓宽服务活动领域,切实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③

    2.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传承和实践中认同志愿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④一是从高校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现状着手,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紧密联系,指导高校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形成、创新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探索实践育人工作“新常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成效。二是从地校、校企、校际联盟等联动机制着手,使高校志愿服务形成品牌特色、建立完善工作体系,实现大学生志愿者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建立的动因

    1. 形成志愿工作合力的切实需要

    志愿服务主体独具特色,不同主体存在各自优势,完善的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能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顺利组织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联动机制形成后,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学生志愿者能充分利用发挥联动机制下的优质资源,实现效果最大化。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之间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做到取长补短。另外,也可以向社会组织中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志愿者学习宝贵经验。完善的联动机制可以通过优化配置平台等手段,实现推动各方资源协调共享的良好局面,形成合力效应,增强志愿服务活动实效性。

    2. 促进志愿组织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开展高质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离不开强大的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需要增强志愿组织中全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以多种形式将团队合作意识转化为志愿服务岗位配合行为,使志愿组织得到协调发展。志愿者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分析志愿活动遇到的具体情况、志愿者之间的默契配合。岗位联动机制演练等方式使志愿服务体系中多岗联动的服务形式规范化、常态化,有助于大学生志愿组织得到可持续发展。

    3. 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必由选择

    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构建,是新时代高校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要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以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建立“横向互动、纵向联动、辐射式推动”的工作模式,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一是紧贴服务需求,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把发现问题作为项目发起的逻辑起点,把紧贴服务需求作为项目运转的重要牽引,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社会民生、青少年成长成才开展活动。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科学化。积极整合全校志愿服务资源,以完善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抓手,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形成由党委领导、校团委主导、以分团委为主体、各部门支持、群团组织支撑、社会力量注入的志愿服务格局。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效果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相挂钩,实现志愿服务科学化目标。三是打造活动品牌,实现志愿服务特色化。四是创新工作理念,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化发展。把相对成熟的志愿服务活动采用项目化操作模式,进行社会化筹集资金,实施制度化管理运作和阶段化评估评价,使志愿服务能够专业化发展。五是坚持以文育人,实现志愿服务思政化。致力于内涵式发展,注重思想引领协同育人,打造育人品牌,强化文化育人效应。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现状分析

    1.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不够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由地方政府部门、各高校、各种志愿服务机构来组织发动,有少量志愿服务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学习、经验、环境等原因,需要提高分析群众志愿服务需求的能力,提高研究论证志愿服务项目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能力。只有联动机制满足不同志愿者主体的不同需求,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个人能力和价值。

    2. 志愿服务方式和资源制约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在工作内容和方式重复性较大,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效率较低,没能达到明显的实践育人效果。相比高校,由政府组织、街道社区或者社会上其他志愿者组织所发起的志愿活动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形式更加多样化,活动范围广,更能够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公共服务动机和内在潜能。就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构建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中原来暴露出的结构形式单一、志愿服务对象相对固化等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并且有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可供大学生选择,这样更能满足志愿者们的自我发展需求。

    3. 志愿服务组织主体之间协作性不强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加他们对社会的公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与社会之间开展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但是,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往往会出现志愿服务组织主体之间沟通不足的问题,导致协作性不强,志愿服务组织合作发展的完善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大部分志愿服务组织普遍以志愿活动为最主要的内容,联动机制的完善和成员间的配合协作往往会被忽略,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削弱了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合作协调联动的精准性无法保证等。构建联动机制的目标是实现多方联合,形成多维路径,确保在志愿活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多主体、多维度、多级别的高效对 接。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的优化探索

    1. 形成研究框架,构建优化系统结构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志愿服务载体,从提高志愿服务供给质量入手,调整志愿服务组织结构,拓展志愿实践相关内容,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从而使志愿服务供给结构对服务对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得到大大提高。关键在于,要全方位、多角度优化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⑤

    面对现状和困境,要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及其联动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优化,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框架;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建成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主体协同创新的服务体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公共服务活动;要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建立的动因出发,对志愿服务联动机制供给侧进行现状分析,从完善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对准入机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合作机制、评估机制等五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最后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进行效果评价,得出完善相关机制的策略。

    2. 构建完善协同发展体系,打造志愿服务共同体

    志愿服务联动机制,要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加以研究,关键在于构建完善协同发展体系。在完备的规章制度下,为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的志愿服务目标,采取联动的形式,相互协调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志愿服务共同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联盟应运而生,他们根据志愿服务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完善的联动机制,实现推动资源协调共享,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例如,上海大学生地铁志愿服务联盟在进博会期间组织各高校学生志愿者在各大地铁轨交站点进行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奉献青春力量;上海市学生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联盟通过构建红色文化传播育人平台,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传播育人长效机制,挖掘整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场馆的宝贵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红色志愿讲解服务,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 因。

    建立完善志愿协同发展体系,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准入、运行、人才培养、合作、评估等“五维”长效联动机制。在准入机制中,志愿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是重中之重,从源头根本上对志愿机制联动各方的项目内容、人员构成、环节细节等进行严格把关。科学的运行机制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正常运行,关键在于形成完善管理、長效激励、合理保障机制。在完善的管理机制方面,志愿者招募是前提保证、志愿者培训是必要环节。在长效的激励机制方面,高校志愿服务应该以弘扬志愿精神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的模式。在合理的保障机制方面,可以从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多渠道资金支持、共享社会资源等三方面去完善优化,从根本上加强管理。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从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志愿服务基地社会化、志愿服务培训的多元化入手,进一步研究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3. 重视效果评价跟踪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应该是服务供给与需求实现有效关联。目前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很少关注到大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体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供给侧分析,全面优化完善形成一套符合时代特征的志愿服务联动工作机制,对志愿服务的载体与平台进行创新探索,培育形成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保障志愿服务主体的权利,激发志愿服务活力,进而成为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并对此提出一批可实行、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工作机制。坚守主体原则,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空间,明确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帮助他们提高公共服务意识,提升创新创造能力。为更好地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和有效组织,聚焦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跟踪反馈、闭环管理,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往纵深方向扩展,使志愿服务更具强大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高校推动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8YG22

    注释:

    ①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1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5/c_1125195786.htm.

    ② 秦伟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路径》,《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5期。

    ③ 白晓雪,李明泽,孙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智库时代》2018年第25期。

    ④ 董广芝,夏艳霞:《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38期。

    ⑤ 宋晓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9期。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熊易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