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现理路
范文

     罗会德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重大实践问题。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从多角度探索其实现理路。从实践论的角度看,既要增强思想上的自觉自信,也要将其付诸实际行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既要培养深厚的人民情怀,也要不断提升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路径,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

    一、从实践论的角度看,既要增强思想上的自觉自信,也要将其付诸实际行动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确立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实践也催生了这一思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2]11从认识的本质与过程来看,树立一种正确的发展理念,只是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形成了发展实践的观念形态,还需要实现从观念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3]。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把正确的理论束之高阁,或夸夸其谈而不加以实行和运用,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对此,习近平形象地指出,“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2]43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是我们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应该确立的基本观念。

    但是,从各地反映以及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现实中还存在着使二者分离甚至背离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用脱节,没有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口头上讲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实际上做的却是“以GDP为中心”“以政绩为中心”,这样的“发展观”,使一些领导干部走入了发展的误区,产生“目标定在任期上,眼睛盯在数字上,心思花在升迁上”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仍然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物质积累的问题。从秦岭违建别墅到石家庄封龙山“削山造地建别墅”,一些地方违建别墅之所以一再上演,与当地官员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地方需要招商引资来拉动GDP维持漂亮经济数字有关[5]。这种发展方式没有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必然会造成重物轻人或者见物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也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实用主义、功利思想仍然严重,倚重当前、忽视长远,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了显现政绩,他们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发展速度,不关心为老百姓办实事、搞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一味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大气魄规划、大规模建设、大手笔做事,不关心是否要花大价钱;热衷于挣面子、产生轰动效果,不关心工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无益处;热衷于让上级满意,不关心老百姓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那些为了个人目的或者小团体利益而上马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折射的是某些领导干部对人民立场的严重背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形成新时代的实践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转变形式主义作风,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第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发展观决定政绩观,政绩观影响发展观。习近平指出:“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5]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利益,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功成不必在我”,指出这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名利,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一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创造政绩的根本。应遵循经济规律追求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追求包容性发展,这样的政绩才会“含金量高”“时效性长”。不尊重规律的政绩必定是短命的。当前,尤其要走出“唯GDP论”的误区,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来。二要坚持不懈,长期努力。“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为官从政都希望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但干事创业不可能一日见效、立竿见影,要想做出实绩,必须进行长期努力。赛罕坝和右玉的领导干部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创造出辉煌政绩,得到党和人民充分肯定[6]80。三要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使勤政为民、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

    第二,建立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保障机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键是建立确保其顺利实施的保障体系。一要创新科学决策制度。要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质量,突出各种决策咨询机构在地方党委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工作的有关制度和机制,作为决策的必要环节,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注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尤其是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要探索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科学界定决策责任主体,特别是对集体决策出现严重失误的,必须强化决策責任追究,防止决策的盲目性[7]。二要健全完善决策执行制度。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不断提高决策执行效率,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有效转化;要加强决策执行的过程控制,建立分级反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整个执行过程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从源头上避免多头指挥、信息阻塞、推诿扯皮等问题的发生,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三要完善绩效评价机制。要紧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考核指标;要改进考核评价方法,坚持群众评判,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民意调查,增加其在综合评判中的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依据。四要完善监督纠错机制。要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加大党内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政府专门机关和司法监督的作用,依靠群众和舆论监督,创新绩效考核监督,形成完善的监督纠错体系。尤其要注重发挥地方党委督查部门和巡视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决策执行修正反馈制度,确保各级地方党委、机关部门的决策更加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

    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既要培养深厚的人民情怀,也要不断提升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既是认识客观真理的源泉,也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依据这一原理,我们党创造性地形成了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内涵,一方面包括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另一方面包括领导人民群众的方法。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看,群众路线的核心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的是如何正确做事。这既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辩证过程,也是党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堅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更加凸显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血肉联系,使党与人民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更加明确党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价值立场,明确党的行动方向与行动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不懂得或者不熟悉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群众是发展动力的观念淡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放松了这方面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对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高高在上,漠视现实,不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一些干部遇事推诿、怕担责任,办事拖拉、敷衍塞责,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缺乏责任、缺乏热情,不推不动,不催不办。一些干部,眼里只有领导没有群众,喜交权贵,嫌贫爱富,对上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六,“不怕群众意见大,就怕领导印象差”。一些干部习惯于端坐“衙门宝座”,很少走到基层、走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和愿望,即使走出去也是摆摆谱、作作秀。二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够,存在“为民做主”“替民做主”的现象。一些地方和党员干部还没很好解决“为谁发展、发展靠谁”问题,在决策和工作中倾听群众呼声、体现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还做得不够。有的干部端架子、论身份,认为自己“当家”,就得自己说了算,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抛在一边,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结果钱花了不少,可办的事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暖心”效应。更有甚者,自以为是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为的是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因此可以不管方式手段、不顾群众意愿、不问现实效果,粗暴执法、野蛮拆迁,出台费而不惠的“惠民政策”“民心工程”,结果“好事办坏,好经念歪”,费再大的力,群众不领情,社会也不认同。

    我们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担当起为人民促发展谋利益的重大责任,主动作为,让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发展成效、享受到发展成果、体验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地位。

    第一,切实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对人民群众怀有真感情。感情和态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源于政治责任和党性要求,不是恻隐之心。这种感情,要用心去培育、用爱去凝聚、用情去维系。用心培育,就是要一心想着群众,将心比心,换取真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一切从群众立场出发,把群众意愿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把群众评价作为工作的“试金石”。用爱凝聚,就是要视群众为亲人,对待群众的困难感同身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用情维系,就是要充满真情实感,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多到车间班组、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体验群众的甘苦忧乐,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切感受群众疾苦,真正解决群众困难[6]208-209。领导干部只有消除“官本位”思想,摒弃衙门作风,让公仆意识和执政为民理念在头脑中深深扎根,才能把群众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会对群众有真情,才听得到群众的心声,真正接到“地气”。

    第二,不断提高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能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水平。一要不断提高引导群众的能力。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难以发挥出来。如何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呢?“命令主义”肯定是行不通的,它往往会违背群众意愿,造成“好心办坏事”的结果;为群众“包打天下”也不行,否则一些人就可能会产生依赖和懒惰的消极心理,比如一些贫困群众甚至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自己发票子、修房子。正确的做法是,党员干部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有效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充分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注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使“带头”“带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要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要把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结合起来,扩大群众路线的主体范围,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体现人民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要创新群众路线的实现形式,通过运用协商民主的方法,更好地把群众的正确意见和根本利益体现在决策中;在群众工作的方法上要具有时代感、创造性,善于运用网络汇集民意、引导舆论,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路径,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曾摘录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方法的论述,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8]在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中,方法都是为实现相应的目的服务的。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作比喻成过河,把方法比喻成桥或船,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9]可见,科学的方法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

    然而,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在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科学统筹这个方法的运用上还有差距,受形势任务的变化,往往会出现片面强调某方面工作重要性而忽视与其他工作相协调的情况。在当前与长远关系的处理上,工作精力偏重于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对一些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的思考和研究还很不够。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还抓得不准,不善于“弹钢琴”。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把握不准,有些工作的要求还没有充分考虑相关地区的发展现状、基础和水平,有“一刀切”的现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布局,在全局上协调指导得还不够好。此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10]138,因此在手段创新方面也需要积极探索和大胆试验。

    针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存在的方法不科学的问题,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路径,又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

    其一,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条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当前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是持續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0]133-136。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不仅明确了发展的目的,而且指明了发展的动力。弄清发展“为了谁”,才能找准发展指向;弄清发展“依靠谁”,才能凝聚发展力量。新发展理念所明确的发展路径,既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症结,又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11]。

    其二,以科学的方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要树立全面系统思维,掌握科学统筹的方法,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生根。一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倒推,厘清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要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要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着力实施群众迫切期待的重大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成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二要坚持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相统一。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要的是要摆正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民生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才有更足的动力、更强的后劲。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三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迫切需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以直面困难的勇气、履职尽责的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主动作为,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利益所系,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很好地把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破解发展难题、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 213-214.

    [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 320.

    [4]张武.青山变“房山”的冲动必须遏制[N].解放日报,2019-02-26.

    [5]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

    [6]吴黎宏.以人民为中心[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7]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研究[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 66.

    [8]列宁全集(第3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 236.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139.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1]南方日报评论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N].南方日报,2015-11-23.

    【责任编辑:雨 蕙】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