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 |
范文 | 储建军 姜晓琳 许宝华 宋旭煦 冯志明 秦鸿璟 街道和乡镇在城市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是社会治理的基层阵地,更是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担负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艰巨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储建军(中国人民大学LEAD计划导师、水利部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姜晓琳(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 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当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广泛认知和强化,但实际工作中,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作形式化,发力有偏;认识浅显化,工作不实;共治表面化,带动不足等。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必须串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这条党建红线,着力克服“两张皮”问题,避免出现为了“党建”而“党建”、为了“引领”而“引领”等现象,找准发力点和关键点,将两者有效融合,从而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以制度建设为导向,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将党建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通盘考虑,紧贴基层治理工作实际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从严民主议事决策制度,明确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决策民主化、规范化。加强支部能力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避免重形式、走过场,切实做到保质保量。落实学习教育制度,强化党员思想认识。基层党组织要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党员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培养、提升、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细化监督管理制度,改进干部工作作风。扩大监督范围,将干部八小时之外生活圈、社会圈的表现情况纳入监督,不断完善干部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拓宽监督渠道,广泛宣传监督方式,公示监督举报电话,让干部时刻处于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之下,将监督立体化全覆盖。完善内部考评方式,将刀刃向内,进行量化打分,实现内部监督、相互提醒、互助改进。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监督管理机制,让干部形成遵规守纪的行动自觉,从而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治理人才。在改善干部结构上下功夫。通过定向培养和双向选择,把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关键岗位的负责人,改善基层队伍党员结构。通过公务员招考、社区工作者招聘、军转干部接收考试,合力优化老中青梯次搭配,改善基层队伍年龄结构。根据岗位需要,招聘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如法律、公共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改善基层队伍知识结构。结合干部的性格特征、专业特长等,安排到相近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以利于发挥专业特长,改善基层队伍配置结构。在提高履职能力上下功夫。建强基层党校,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优化教学课程,增设与业务工作相匹配的党建教学内容。完善岗位交流计划,通过多岗位锻炼交流学习,促进基层干部素质全面提升。定期开展业务能力交流,通过开展党日活动、座谈研讨、情景模拟、实战处置、现场评比等活动,增进干部业务技能交流学习。在激发队伍活力上下功夫。坚持党管干部,考察政治素养。干部考察选拔重点听取支部意见,将政治素养、廉政作风作为考察重点。挖掘典型榜样,突出先锋引领,以评优评奖为契机,以人物事迹为感召,大力宣扬干事创业、勇于担当、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严把选人育人关,树立“重实干、重业绩、重品行”的用人导向,让干部肯担当;加强实践强化历练,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让干部善担当。 以服务群众为宗旨,解决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检验服务成效。民生无小事,事事连民心,基层工作的1%可能就是群众生活的100%,所以只有时刻把群众的“烦心事”放在心上,把百姓的“揪心事”抓在手中,才能办好居民“家门口的事”,这样基层工作才能干得好、干得实、干到人民群众的心坎儿里。完善工作体系,用好吹哨报到机制。党组织牵头总结梳理吹哨报到的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用好吹哨报到机制,规范吹哨流程,划定吹哨范围,明确报到部门,追踪吹哨报到结果,切实解决群众问题。各基层党支部根据部门职能推进吹哨报到制度落实落地,切实“吹好哨、报好到”。调动外部资源,推进治理合力。通过支部联动、主题联学、业务联手,充分调动属地单位积极性,发挥其自主性,实现资源共享、社会共治。着力构建以党委为领导核心、部门为责任主体、社区为共治载体、属地单位为资源保障、居民群众为参与主体的协商共治格局,推进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许宝华(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什刹海街道工委副书记、平安建设办主任)、宋旭煦(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平安建设办四级调研员): 网格联防推进基层平安建设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职责使命,紧紧抓住社区防控这个重点,强化党建引领,以“四化”联防联控为抓手,编织起覆盖重點区域,贯通背街小巷的安全防护网,实现战疫情、防风险、保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建设。 疫情防控网格化。始终把网格作为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挑选责任心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街道干部、公安干警任网格员,以网格管理、片区作战为基础,筑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网络。根据街巷胡同的分布特点,街道将22个社区划为8个街区,区分全天封闭、24小时通行、分时段通行3类,设置管控卡口126个,实施封闭式管理。网格员组织社区工作者、街巷保安、在职党员、志愿者实行24小时值守,强化凭证出入、信息核查、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防控措施。推动警力下沉社区,组织志愿者强化街面巡查,加大流动人口排查追踪力度,对已登记备案人员逐人电话联系,动态掌握所在位置和返京时间,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风险研判信息化。始终坚持把疫情防控、社会面治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捆”在一起抓,启动高频次督查检查机制,倒逼防控措施落小落细落到位。建立数据库,依托“西城家园”“京心相助”等大数据平台,建立返京人员数据库,逐人建档立卡。对在家隔离人员,采取安装门磁报警、电话随访、微信打卡等无接触方式,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控其所在位置,有效杜绝隔离人员失管失控问题,降低疫情传播安全风险。绘制风险图,逐个摸排辖区的宾馆酒店、房产中介、快递门店、棋牌室、日租网约房等风险点位,做到单位数、户数、从业人员数、营业数、停业数、湖北来京数、境外来京数、其他回京数、拟回京数、居家隔离数十项底数清楚。建立疫情防控动态台账,运用“三色区别法”细化表格管理,实现重点区域实时关注。标出风险点,围绕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进行评估,深入分析评估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大数据分析,综合研判标出风险点。综合研判评估各种不稳定因素,及时掌握风险动态,制定针对性对策措施,超前做好预警预防。扎实推进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工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认真做好矛盾化解、问题解决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安全守护协同化。以街区为中枢,以社区为阵地,协同各方力量,落实“四方责任”,齐心协力保安全。把单位责任扛起来。注重加强与驻区中央单位、部队的沟通联系,街道主要领导逐一上门走访,通报情况、对接需求,明确“四方责任”,确保全覆盖、无死角,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单位主动扛起责任,协同社区做好防控工作,共同研究防控措施,组织人员排查,加强值守力量,堵塞安全漏洞。把单位力量联合起来。通过社區宣传发动,辖区单位无论是中央机关,还是市属企业,以及“六小两新”企业,均表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积极配合社区防控工作。在抓好本单位内部防控的同时,很多单位主动认领卡口守望任务,组织党员、志愿者对口支援所在社区,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拧成防控力量一股绳。把群众力量发动起来。广泛发动“西城大妈”、楼门院长、在职党员、治保积极分子和志愿者等力量,在小区门口24小时严格把控。 稳定维护法治化。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平安建设,紧贴疫情发展形势,不断加大防控力度,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广泛宣传普法,运用“海畔声音”“每日一报”等公众号,及时推送疫情防控知识,加大传染病防治法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组织综合执法,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抽调86名执法人员,下沉到36个小组,采取“4+3”模式,夯实两级综合执法平台,严格“三防三查”,对楼宇、商超、餐饮三类场所基础检查每日全覆盖,细致掌握复工返岗人员排查情况。落实“双楼长制”,安排城管队员担任5处商务楼宇楼长,指导商务楼宇错峰上下班、AB角轮流上班等方式,控制到岗人员比例,控制人员聚集数量。严格督促守法,综合运用街道干部、社区专干、执法人员、保安保洁等力量,单日投入1200人次,对辖区74处卡口进行管控。配备7辆执法车辆及81台执法记录仪,对辖区的17个失管小区进行值守。对不配合卡口管理或不按要求居家隔离人员,由辖区派出所民警进行告诫。对两名冲撞值守卡口、无事生非,严重干扰防控秩序的人员,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并通报其工作单位,震慑效果十分明显。 冯志明(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学院路街道工委书记): 推动街区校区园区社区融合互动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结合辖区大院大所聚集的区域特点,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底层设计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街区、校区、园区、社区融合互动。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四区联动、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治理模式,通过“城市体检、资源发现、街区规划、空间整理、社区营造、关系重塑”等一系列路径举措,重塑组织空间、关系空间、制度空间和生活空间,形成“一体双向三维多平台”的地区柔性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城市形态。 以街区规划为依托,提升街道品质。秉承“精治共治法治”的要求,聘请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作为街区责任规划师持续开展街区更新,推动街区规划与单位需求、地区发展融合。实施多角度的“城市体检”,查找问题,科学诊断,在此基础上对街道进行画像,编制街道层面的空间规划、人文资源与需求清单、慢行系统提升策略与“城市织补”计划;开展多项公众咨询,不断扩大社会参与,特别是在规划中引入了人文、社会、历史、科技等跨界元素,不但优化了方案,还构筑了地区团结,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持续进行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在四区范围内进行系统的“空间整理”,针对闲置空间、灰色空间、城市边角地等存量资源长期得不到利用的难题,开展“城市针灸”,激活存量空间,弥补城市功能短板;边规划边推动落实,利用马家沟拆迁甩项的低效土地,建设逸成体育公园,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以校区参与为平台,凝聚创新人才。依托校区的设计和创新资源举办城事设计节,将四区联动起来,共同参与街区更新。2018年以“发现学院路”为主题,来自高校和社会87组、240人报名参加设计节,内容涉及环境改造、园林绿化、文化提升、城市家具、便民服务、手绘地图、城市情绪等。2019年设计节以“共想学院路”为主题,社会参与更加积极,已经成为调动地区高校院所和社会各方面规划、设计力量广泛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知名品牌活动。学院路街道以各校区人才智力资源为依托,开展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提升五道口、成府路等重要节点的文化品位,进行软硬件更新,开辟国际交往活动空间,开展国际化活动,搭建人才引进激励和政策服务平台,吸引、凝聚各类国际化人才。 以园区转型为契机,优化营商环境。学院路地区高科技企业众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迅猛。各大园区和各个商业楼宇都努力创新转型提升。街道从规划、腾退、设计、招商层面就开始全面介入,提供陪伴式服务,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园区品质,推动融合共生。建立街道领导带队走访制度,摸排园区企业基本情况,健全服务需求、基本数据和空间台账;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引导768产业园、电科太极创新园、机电研究所等园区做好产业定位和结构调整;协助高新企业解读国家政策,申请各项奖励;成立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将公安、工商、交通、食药、卫生、房管等职能部门纳入执法体系,帮助开展拆违、环境整治、化解矛盾等工作。会同中电十五所拆除违建上千平方米,清理北侧10个集装箱,打开园区北门,并将整治贯通后的背街小巷进行整体环境提升,种植花草绿植、布设健身器材、增设停车设施,不断提升园区和社区的整体环境秩序。 以社区营造为路径,打造生态体系。通过党建引领、文化带动和内在活力激发,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精准做好民生保障。将街区规划向社区延伸,聘请社区营造师,实现“双师联动”的治理局面。以复杂的老旧小区二里庄社区为试点,完善社区单位、物业、专家、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治理结构,构建具有活力和效率的多元参与社区治理体系。引进社会组织,成立“二里庄社区营造工作坊”,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0多个。制定《社区营造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了彩绘文化墙,对社区服务中心和街心花园进行改造,推进社区微更新。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共建“美团社区实验室”,与清华美院“社区设计”联合工作坊,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石油大院内7家单位达成发展共识,召开“吹哨报到”恳谈会,签订《石油大院共治共享公约》,拆违治脏治乱,促进互相开放空间和活动资源,腾退2000多平方米作为公共空间,建设新老建筑共生、职工居民共生、各类文化共生的“共生大院”。 秦鸿璟(北京市2019届选调生、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巨山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五让工作法”补齐基层治理短板 2020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深刻阐述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补短板的若干问题,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与具体要求。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巨山村党总支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秉持“五让工作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尽心用力。 让党建引领更全面。经过疫情大考,雄辩的事实彰显出党建引领能够充分发挥好“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切实促进基层治理稳步向前推进。巨山村党总支有丰富的党建经验,正所谓党旗所指、胜利所向。党总支积极做好党建引领工作,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自上而下发挥好“头雁效应”,让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攻坚克难、实干担当,最终营造出“群雁齐飞”的干事创业格局,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探索党建新思路。 让营商环境更优化。巨山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大破大立的新阶段,两大重点核心园区建设刚刚起步,村集体产业十不存一,村集体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基层治理眼光须放长远,必须着眼于解决好根本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经过村两委班子靠前研判,牢牢牵住了“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激发市场主体为总目标,以着力提升园区公共服务与配套建设,充分保证园区营商环境具备更强大的吸附力、更优质的集聚度和更精准的匹配度为总方向,借助高精尖产业集聚实现自身经济提振,实现巨山村集体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让村民活动更丰富。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保障好巨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必须要在丰富村民文化体育活动上下真功夫。文化体育活动关乎民智、牵动民心,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手。巨山村党总支全力以赴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惠民、为民、乐民为目标,积极探索文化体育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村民日常文体活动。积极同镇精神文明办对接,创造有利条件,开展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活动寓教于乐、立德树人,弘扬巨山文化传统,营造严守村规民约氛围,创建良好村风村貌。 让生活环境更宜居。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巨山村党总支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以点带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旱厕革命”等举措,全力优化美化村容村貌,尽心竭力实现村域范围内无脏、无乱、无死角。在总结并汲取疫情防控带来的宝贵经验基础上,村两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防范村级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真抓实干为老百姓织密疫情防护网,用实际行动打造一片清新宜人、干净秀美的绿水青山、碧水蓝天。 让百姓生活更和谐。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和谐稳定事关民生大计,连接民心民意。巨山村党总支坚守“五让工作法”经验,依法依规处理好村内大事小事,扎实做好民生各项工作,特别是做好“接诉即办”工作,不断增进以人民为中心情怀,实现倾听民意、顺应民情、解决民忧通道顺畅,用真情实意为属地百姓排忧解难,切切实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闻风而动、接诉即办”,持之以恒打造巨山村齐心协力共促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彰显新时代人民至上的基层执政理念。 责任编辑 / 高 ? 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