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路径探析
范文

    李晓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图像逐渐成为表征内容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促使人们通过视觉消费获得价值认同和心理满足。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主流意识形态迫切需要借助多样图像载体和优质文化产品改进自身传播样态和满足民众感官欲望,并通过引导民众培育视觉文化素养和正确视觉消费观念,对图像信息和视觉产品做出全面解读和正确取舍,将有助于拓宽传播路径、增强传播实效,从而进一步提升凝聚力和引领力。

    [关键词]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3-0025-0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视觉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文化日益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形态,视觉图像和符号消费更是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和建构认同的主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传统上意识形态传播较多采用文本叙事、理论灌输的方式,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但若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视觉图像叙事、引导视觉符号消费和培育视觉文化素养,进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样态的嬗变、传播环境的优化和传播效应的增强,将潜移默化地嵌入大众日常生活并引导大众思想行为。

    一、开展视觉图像叙事,促进传播样态嬗变

    图像自古以来就是意识形态的叙事方式和传播载体,发挥着精神引领和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伴随信息技术和图像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处在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从未有过的图像丰裕期,图片、摄影、影视等各类图像信息不断扩容并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空间。尤其是新媒体移动化传播渠道与数字化图像技术高度融合,不仅使各类视觉图像得以异常方便地传播扩散,还不断赋予其丰富多样的存在形态,使其由原来单一、物质、静态和平面等特征,逐步转向立体、非物质、动态和声光电混合。视觉图像时代下,通过构建多源化的图像体系和创新多样化的图像载体,来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化传播提供丰富素材和便利条件,进而有效契合大众认知逻辑和信息接收方式,将有助于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念充盈于人们的视野之中,浸润于民众的精神世界。

    1.要构建多源化的图像体系。延续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而且善于通过图像来塑造各种层面的遵循样本来传播思想,在感性教化中传承下来并以感性形象为主要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主流意识形态图像谱系建构的文化根底。以图像为载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叙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动素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图像转换的现实基础和直接来源。主流意识形态图像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实践经验,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发展成就以及日常生活图景中获取价值内涵和现实滋养。

    首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要善于从“中华创世神话谱系、儒释道伦理内容体系、中华传统造物造型体系、语言文字、中华戏曲”[1]等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吸收优秀因子,挖掘和提炼图像元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和巧妙性重构组合,不断赋予其新的价值内涵和表达方式,有效建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有时代活力的圖像体系,进而对社会群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跨时空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其次,充分展现时代发展成就。对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亲历者和参与者的广大民众而言,通过摄影图片、图表数据、数据新闻等图像形式来展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既能增加信息表述的准确性和说服力,还能起到一目了然、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美学统一。这样的图像叙事最具在场感和融入感,能够复苏人们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深度记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提高社会感召力,从而有效促进发展成就转化为政治认同和情感共鸣。

    最后,充分依托日常生活图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不能脱离人们实际生活,而要从流动多变、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图景中,精心选取真实事例和典型人物,着力塑造生动图像和感人形象,从而以图像的鲜活生动特性和榜样的人格感化力量来改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深入农贸市场、街道社区、地铁公交等基层组织,收集反映生活之美、榜样之美、文明之美的鲜活素材,通过日常生活图像化和生动形象生活化,使主流价值观念变成“我在现场”的个人叙事和生活展开,进而得到广泛传播和普遍认同。此外,通过艺术化的图像处理,把反面典型生动地塑造和展现出来,使人们在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的鲜明对比下,更容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从而努力形成人人自觉塑造正面形象,拒斥负面形象,维护自身形象的良好局面。

    2.要创新多样化的图像载体。图像不仅仅是图片,在当下数字化的背景中,图像是“包括摄影绘画、影视戏剧、广告设计、网络媒介、动漫游戏等在内的庞大系统”[2]。基于此,主流意识形态图像谱系的形式也需要多样化,要在灵活多样的图像介质中遴选意义呈现载体,并通过符号形态的设计编制尽可能地丰富材料的视觉变化,有效促进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现实图像和虚拟图像的融合,从而实现协同传播、同频共振的宣传教育效果。

    首先,从动静关系看,图像可以分为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两大类。其中,静态图像一般包含绘画、摄影、装潢、插图、宣传海报等形式,动态图像大致包括电影、广告、电视剧、微视频、表情包、动漫游戏等。相较于静态图像,动态图像蕴含着更为丰富的视听元素和空间层次,具有更强的现场还原性和情感驱动力,从而更容易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和激发观者的共鸣。在进行图像转换时,要注重图片本身点、线、色彩等方面的创意组合,呈现出鲜活生动的视觉信息,从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通过编辑组接、时间交互、空间临场等手段的灵活运用,建构出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从虚实关系看,图像可以分为现实图像和虚拟图像两大类。随着新型图像技术的持续演化,人们可以在现实图像的基础上建构起虚拟图像。相较于现实图像,虚拟图像往往具有更精美的影像构图和场景处理,尤其是在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虚拟图像“向着真实三维空间发展,与受众的触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系统联系在一起”[3],将进一步丰富其本身所能承载的感官功能和信息含量。在进行图像转换时,我们既要注重反映和再现客观世界,也要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和真实细节,通过现代虚拟技术并融合一定艺术手法,创造出表情符号、动漫人物、网络游戏等虚拟图像,从而帮助人们形成更加形象明确的认知与感悟。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动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对培养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爱党爱国情怀产生积极作用。

    最后,动态图像和虚拟图像往往又是媒介文本的多模态构成,即由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要素共同构成。而声音作为人们内心意识的外在表达,是视觉图像的重要补充,能够在更深层面贴合受众的审美诉求和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声画共振的氛围营造下,更有利于影响和塑造受众的思维模式和政治认同。为此,要广泛利用电影、电视、动漫、广告、戏剧、表情包、短视频、政论片、纪录片、网络游戏、虚拟现实新闻等各种载体,将传统的静止平面化的图像元素进行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交互的立体化整合,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为人们所认知和了解。

    二、引导视觉符号消费,保障传播环境净化

    随着我国逐渐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大众日常消费不再仅仅限于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转化为获得商品的符号价值与象征意义。尤其是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视觉符号消费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最为普泛的审美娱乐方式,构成大众日常生活交往、互动的重要方式。换句话说,商品不断被赋予符号化的意义,视觉符号具有了大众商品的属性,视觉符号的消费逐渐替代物的消费,成为人们建构身份认同的新的中介,对人们发挥直接的价值导向作用。主流意识形态要想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任,除了充分利用视觉图像进行转换呈现之外,还要有效转化为大众的日常消费品和日常生活行为。这就要求增强视觉文化产品涵化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对精神文化的市场引导和积极开拓,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品位提升和有效供给”[4],保障主流意识形态深刻、顺畅、有效地嵌入群众生活世界及其精神家园中。

    1.提供视觉文化产品,丰富大众精神世界。精神文化产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并且由于“更多的个人能够得到这些给人以好处的产品,因而它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5]11。随着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的发展,文艺创作的生产格局以及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当前文艺创作中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有效提供“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6]。

    具体来说,要从艺术价值和精神高度两个层面来增强视觉文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价值导向性。一是简化而不简单。简化的“化”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借助丰富的视觉文化产品呈现、宣传和诠释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让大众在轻松愉快的视觉观感中了解、接受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注意的是,将抽象范畴转化为有形图像,绝不是将主流意识形态简单复制和机械搬运到屏幕,更不能出现粗制滥造、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作为文艺工作者,應该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和英雄的视觉文化精品力作,让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喜爱和悦纳。二是虚拟但不虚构。文艺不仅要反映时代精神,也要引领社会生活。在创作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像文化商品时,既不能过度追求形式意义而将内在思想加以屏蔽,也不能单纯记述现状和原始展示丑恶,更不能追求胡编乱造、搜奇猎艳、低级趣味。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工作者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精神力度和视野广度,从而给大众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

    2.引领视觉消费文化,提升大众精神境界。当前,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文化消费市场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消费主义借势广泛浸淫文化市场和渗透社会生活,导致部分精神文化产品的物化倾向日趋明显,一些民众盲目追求视觉化的感官体验,而一度忽视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作为一种感性化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抓住人们贪图快感享乐、寻求自由刺激的消费心理,不断凸显符号价值和诱导虚假需求,以期达到对个体去人格化、去理性化的目的。与资本主义社会追求挥霍、奢侈、享乐的消费主义不同,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它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也要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从而使人民群众在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消费资料的享有中提升审美情趣和获得价值认同。

    具体来说,要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对消费行为的引导。从法律角度来说,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视觉文化产品的审查力度,尤其是要限制那些低级、庸俗和消极的影像文化商品进入市场。同时,要有效发挥政府在视觉文化市场监管和行业监管上的作用,设置专门的视觉信息监管部门,成立相应的监管技术研究机构,培育技术水平过硬的视觉信息监管人员,对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做好预防工作,对已经出现的失范问题及时加以整治,从而有效维持市场秩序和正确指引文化生产。从道德角度来说,马克思曾指出:“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7]90这就是说,视觉符号消费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是否在价值观层面端正人们消费的正确方向。故而,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消费的本质和目的,有效抵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心灵世界的入侵和腐蚀,从而切实摒除低俗、愚昧、颓废、污秽的消费模式,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人们把物质的占有和花费转向精神的追求和享受,通过优良的精神文化消费自觉养成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使自身的消费行为是真正充满意义的、人本的、创造性的体验。

    三、提高视觉文化素养,增进传播认同效应

    图像的价值表达虽然具有视觉的直接性和可感性,但图像的多义性和隐蔽性也可能产生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对图像的识别解码容易陷入价值纷争的困惑之中。基于图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功能和社会民众的读图心理,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便借助影视文化作品等图像化形式进行隐性渗透,导致当前视觉文化不同价值取向并存,各种观念交相杂陈。面对视觉图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围困和规训,如何进行有效识别与解读并进行分析与整合,需要良好的视觉素养和读图能力作为基础。正如英国学者理查德·豪厄尔斯在其《视觉文化》一书中所言:“现今的文化是视觉的文化,我们都需要视觉文化教养以便在现今的社会中游刃有余。”[8]2所谓视觉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观看、感受、体验,同时整合其他感觉经验,发展出来的视觉综合能力”[9],包括视觉感受、解读、审美、表达和创造等能力。这其中不仅涵盖了个体如何有效搜集与获取图像和视觉媒介的问题,而且强调了创造新图像和视觉媒介的能力。

    1.在加强传播队伍建设方面,要提升主体的图像驾驭能力。长期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习惯于以理论讲解和政策解读的形式进行单向灌输,但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广大民众的认知体验模式和信息交流方式日益发生图像化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一味沿袭“教科书式”的传播理念,就会失去受众。因而对于意识形态职能部门和广大工作者而言。首先,树立用图理念。不断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有效打破习惯思维的定势,主动养成将信息视觉化的意识自觉,积极发挥视觉图像在信息传播与接收中的吸引力和优先性。其次,提升释义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的视觉图像,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应具有解读价值内涵的自主性和研判错误观点的辨识力,尤其是要掌握图像价值内涵赋意的主动权,准确充分地阐释图像意义,避免因图像泛化或意义遮蔽而对民众造成思想围困和精神污染。最后,提升用图能力。视觉文化时代下,意识形态宣传队伍不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还需要掌握图形图像的采集制作技术和编辑处理技巧。要积极吸纳互联网技术人才和图像技术人才加盟进来,深入研究图像信息的采集方式、生成机制和传播规律,有效掌握图像信息的象征、隐喻和譬喻等修辞手法,从而不断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编码、加工和传播能力。此外,在运用图像展演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既不能简单罗列和随意解码教学图像,也不能单纯停留在图像直观和走马观花的层面,甚至演变成放电影、讲故事等娱乐活动。必须要注重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鼓励其主动参与到图像的制作、使用和理解,并适时给予价值导控和分析,引导完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2.在传播受众方面,要提升客体的图像解读能力。长期栖身于图像场域,人们容易沉迷于视觉快感,热衷于声图画面,满足于直观了解,滋生出惰性思维,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沦为一种图像化思维。图像化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拒斥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10],表现为偏好感官直觉和生理本能,拒斥深度观察和深层思考,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片段的、偶然的、浅表化的。一方面,要激活并调动个体的形象思维和参与意识。要重视视觉文化素养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通过美学、图像学、艺术学、影视文学等知识的传授,培养受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各类图像的审美知觉和欣赏能力。在开展视觉文化欣赏活动时,引导受众结合背景知识、常识经验、美学观点等,分析视觉图像中明与暗、实与虚、形与魂等关系,在了解视觉图像的艺术化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解码、领会和体悟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意旨。此外,视觉文化包含着广博而庞杂的内容,纷繁复杂的图像信息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特别是在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的不断浸染下,人们对视觉文化传播愈加呈现出平面化解读、娱乐化追逐的态势。另一方面,要激活并调动个体的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要使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逐步建立起对图像信息的批判性反思意识,不断提升对视觉事件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从而自主辨别视觉文化的优劣,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也唯有如此,才能克服图像化带来的使思维惰性化的负面影响,避免对教育内容的认识理解出现教条、片面和粗浅等问题,从而使意识形态图像叙事的涵化效果更为明确、稳定和持久。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重视视觉图像和审美能力,并不是要忽略语言文字和阅读能力。对于视觉图像而言,语言文字具有指向明确和表达深刻等特征,更能激发人们的深度思考和理性思辨,在价值传递和思想塑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视觉图像不会也不能取代语言文字的特殊表意功能,而应使其更加形象、更易理解、更有效率。进一步讲,视觉文化与文字文化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可以各自发挥优势、相互兼容的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互为共生与对话,才不会使图像显得肤浅、文字显得枯燥。为此,必须要充分发挥视觉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各自优势,使视觉图像和语言文字共同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和育人活动。从主体方面来讲,就是要促进视觉图像与语言文本相结合,在准确表达价值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图文互构,在合理分配圖文比例的基础上实现互为阐发;从客体方面来讲,就是要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在满足视觉感官的同时不断提高想象力、领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在审美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苏海生,孙秀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叙事研究[J].江汉学术,2019,(2):118-123.

    [2]周俊玲,王强.图像叙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108-111.

    [3]于德山.新型图像技术演化与当代视觉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8,(4):21-25.

    [4]胡潇.精神生产方式变革与意识形态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2):47-53.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光明日报,2014-10-16(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孙婷婷.论视觉文化“化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2):117-121.

    [10]么加利,郑栋.图像世界的感性狂欢——我国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图像化批判[J].吉首大学学报,2019,(3):83-91.

    责任编辑? 宋桂祝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