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加强监督积极引导促进茶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范文

    王江锐

    摘要:粤东是广东省四大茶叶经济区域之一,是单丛茶的主产区。广东的单丛茶以潮州地区的凤凰单丛和岭头单丛最出名。潮州地区种茶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茶树种质资源和气候条件,使茶叶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目前,潮州单丛红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化组织程度逐渐提高,市场前景广阔,有利于打造区域茶业品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保障其产业化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有力的市场监督机制及有效的政策引导。

    关键词:茶产业;单丛红茶;监督引导;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2-0086-03

    单丛红茶,是以单丛茶树中的茶青为加工材料,经红茶加工工艺的创新改良,用红茶全发酵工序生产加工而成的具有单丛茶品种独特的花果香味的红茶类新品,产品品质佳,兼具红茶和单丛茶的优点。作为单丛茶类新品,目前潮州单丛红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提高市场份额,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仍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从国内很多农业发展的案例来看,一个地区的农产品要实现产业化发展,一是要有地方特色,即产品内质层面的问题,单丛红茶可谓是一种具有单丛茶品种独特的花果香味的特殊红茶;二是要有健全的引导和监督机制,既如何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监督流通和生产的过程,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如乳业的三聚氰氨问题,多数是因为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造成了行业的重创,消费者信心的缺失。鉴于此,单丛红茶产业的发展,必须探索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发展的良好政策氛围。

    一、 潮州单丛红茶产业的发展概况

    单丛茶属乌龙茶类,乌龙茶生产有其地域性。[1](P.8-9)与其他茶类不同, 乌龙茶尤其注重香气的高低, 而乌龙茶香气的高低又与产地日照强度以及温湿度等气候因子密切相关。[1](P.8-9)因而加工难度大,受天时地利的制约。北回归线地带的日照强度和光质正好可激发茶叶中香气成分的合成,满足乌龙茶生产所需。[1](P.8-9)因而,世界上优质乌龙茶产区莫不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比如广东省潮州、汕头、福建安溪以及台湾省等。[1](P.8-9)与国内许多产茶区一样,潮州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现存有200年以上树龄古茶树3000多株及80多个不同香型的优质凤凰单丛茶树品系。[2](P.207-211)传统加工工艺以生产乌龙茶类为主,形成了各种香型的单丛茶品。得天独厚的茶树种质资源和气候条件,种茶历史悠久,加之当地有着悠久和深厚的饮茶文化,形成了“客来敬茶”的民俗茶礼,以及驰名中外的“潮州功夫茶”茶文化,文化底蕴厚,每家每户都把茶作为其物质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不断丰富的茶文化,使茶业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并引领着广东乌龙茶系的发展主流。据悉,潮州茶产业已形成规模,茶树良种率90.2%,至2011年全市茶园面积13.5万亩,产量1.2825吨。[3](P.2-3)建成3个万亩茶叶生产基地,两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两个茶叶专业镇、100余个茶叶专业村,3家茶叶生产企业被列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有5家企业11种产品获广东省和全国名牌产品认证和著名商标。[3](P.2-3)有6家企业生产有机品牌产品。已制订《乌龙茶凤凰单丛茶》、《地理标志产品凤凰单丛茶》标准。2009年有部分茶企、茶农开始研制红茶,红茶的加工技术初步趋于成熟。[3](P.2-3)当地多家茶企的单丛红茶参加了2009年9月在湛江举办的广东省第八届名优茶质量竞赛,当时专家们一致认为单丛红茶品质已达到名优红茶的高档水平。之后,经提高茶青的质量和改进工艺技术,多家企业试制的金单丛红茶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中茶杯茶叶质量评比,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4](P.5-9)从此,潮州有了自主生产的红茶,因其茶青来源于单丛茶树,且虽经红茶工艺全发酵加工,却仍能保留浓郁的花果香,单丛茶品种的自然香气明显,故名“单丛红茶”。

    据潮州市茶叶科学研究中心统计数据,2013、2014年当地单丛茶种植面积分别是15.8万亩、16.8万亩,其中海拔400米以上茶园的面积分别为6.3万亩、6.7万亩,单丛红茶产量2014年为50吨。

    二、 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措施

    (一) 生产初具规模,但品牌化建设力度仍不足

    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单丛红茶加工的新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在潮州的凤凰、浮滨等单丛茶产区,部分茶农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以自家茶园所采茶叶,加工制作单丛茶及部分单丛红茶。据不完全估算,以这种方式生产单丛红茶的茶企、茶农累计达2000多家,初具规模。饶平县兴记茶厂,建成了年生产单丛红茶能力15吨的生产线。

    目前,单丛红茶品质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的推介会,加大产品宣传力度,但要打造一个区域性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区域品牌跨出地域界限走出去,需要积极去探索。单丛红茶的生产组织形式虽具备一定产业化,然而传统单丛茶区生产中生产主体多而杂、种植分布广而散,生产条件不均匀,技术标准不统一的现状仍对单丛红茶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阻力,也影响了地区品牌的打造。

    企业品牌往往需要区域品牌作支撑,就潮州单丛茶传统发展模式而言,尚缺少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品牌。单丛红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单丛茶生产企业的基础上,也需要强大的企业品牌去打开产品的销路。作为传统老茶区,潮州地区的茶叶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建设现状与其历史茶乡、悠久的种茶历史、自然的环境优势仍不甚相符。推动创建全国知名茶叶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对潮州茶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条件与问题同在。

    (二) 无公害生产茶园覆盖率不断提高,摸索建立了一些配套保障措施

    夏秋季节是茶叶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季节,传统茶叶生产,为保证产量,许多茶农会使用农药来防治。饮茶有益健康,茶作为一种健康元素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绿色饮品,本不应该与农残挂钩。因此,无公害生产技术是茶叶生产的必然趋势。潮州地区的茶叶主栽区饶平县岭头村、潮安凤凰镇茶农对无公害生产技术有了很高程度的掌握,全面普及,能针对当地的主要病虫害,运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潮州市农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无公害生产技术在茶叶种植、加工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形成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的保障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潮安区农业局与凤凰镇发布“给广大茶农一封信”,饶平县农业局与浮滨镇政府发布“无公害茶叶生产公约”,饶平县岭头村发布“无公害茶叶生产承诺书”,大力倡导无公害茶叶生产,形成政府引导、茶农间互相监督的良好局面。但对于一些低山非茶叶主栽区的茶园、外地进入的茶叶,则仍然容易形成监管的盲区,仍需要继续探索完善无公害单丛茶的生产流通保障机制,保障消费者的信心,以促进单丛红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茶叶农残检测方面,为及时了解掌握潮州当地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方面的动态,潮州市茶叶科学研究中心和潮州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联合对茶叶进行抽样,由潮州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适时对外公布抽检结果。但对于外地流入本地市场的茶叶,如何在流通过程中进行质量安全管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建立有效的措施。

    (三) 产业链逐步发展,但仍需壮大规模

    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化。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必然导致产业分工的细化。派生出专营茶叶包装、茶叶精选、茶苗生产、茶美食、茶具生产销售等行业,形成产业链条。在潮州当地,诸如上述的茶叶包装、茶叶精选、茶叶物流、茶具生产等企业、个体户随处可见,并呈逐渐壮大的趋势。但对于茶区旅游综合开发、茶食品深加工等方面,相对于国内许多茶区的开发力度仍不够,其发展水平与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秀丽、茶文化底蕴丰厚、食品加工业发达的现状不对称。

    (四) 产业化组织程度不断提高,但设备配套覆盖率仍较低

    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当地茶叶主管部门举办了相关的推介会和产品、技术推广活动,借此让新技术成果在当地迅速转化,促进生产规模化。并支持茶叶企业扩大种植规模,促进单丛红茶产业化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单丛红茶生产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借助于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茶叶生产企业,组织茶农进行生产加工,或收购茶农的茶青进行加工、代加工,并通过自身生产示范,带动了茶农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以企业销售的渠道,组织引导茶农的茶叶销售,进而提高了产业化组织程度。

    产业化组织程度不断地提高,但因传统的单丛茶生产是以乌龙茶工艺进行的,单丛红茶是茶类新品,用于进行红茶加工的生产线在当地许多茶叶企业已经建立,而普通茶农大多不具备红茶生产设备,红茶生产设备覆盖率不高。

    三、 促进潮州单丛红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一) 积极引导建立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

    政府为主导,制定单丛茶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是实施单丛红茶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及监管措施,营造有利于单丛红茶发展的地区政策环境,形成单丛红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并为单丛茶创新工艺产品的持续开发提供依据。一方面,着力建设区域茶业大品牌,通过强化对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规范其生产加工过程,有效调控区域茶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通过重点扶持一批大企业、牵头组建企业联盟、并以“公司+农户”模式,把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以“公司+农户”模式,借助企业在茶农生产活动中的组织、示范、规范作用,保障区域品牌建设的全员性和质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扶持适制红茶单丛树种的良种推广种植及单丛红茶配套加工设备的升级,增强品牌化发展的硬件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再者,对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产品推介,树立地方品牌。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逐渐打造地方区域大品牌,并通过着力扶持、规范监管,逐步建设一批品牌企业。

    (二) 强化监督力度,实现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的全覆盖监督

    生产绿色无公害茶叶是走出区域限制,实现茶叶异地销售、外销的基础。潮州单丛红茶,作为一种红茶新品,综合对现有丰富单丛茶树资源红茶适制性的研究,单丛红茶的种类将更加丰富,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内外销市场都将是重要的目标市场,丰富的单丛红茶也将受到国外市场的热捧。即便是内销,绿色无公害的优质茶也将会是主流。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实现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的全覆盖监督。一方面,在原有检验检测部门定期抽样检测的基础上,推广简易检测方法,让企业、农户、消费者都能容易掌握,便捷了解所有茶品的质量安全情况,实现监督群体多元化,并让一些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茶品难以藏身。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茶叶的“标识”制度,建立本地茶叶的“地标”标识,切实保障本地品牌,利于流通过程茶叶质量监控,保障消费者对无公害茶叶的信心。

    (三) 积极引导配套产业的良性发展,为茶产业发展增容提速

    抓住本身历史文化的优势,在原来丰富的旅游资源既已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茶区优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打造茶主题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做法,把茶产业与特色休闲旅游紧密结合。休闲农业是当前旅游业的一个发展方向,涵盖现代旅游、体验经济、农产品产销、农场管理等多个方面。如:产茶大国斯里兰卡的茶叶企业中,大企业都有完整的企业文化并与产品推介、旅游体验结合起来,游客在品尝茶叶时都对企业的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触动了购买茶叶的欲望。小企业者则在茶园与交通公路相连处,建立起销售市场,游人在茶园中体会采摘乐趣之余,激发消费欲望,促进产品销售,也有效扩大了企业的品牌效应。[5](P.1391-1394)

    潮州地区在打造茶文化主题旅游项目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茶区风光秀丽、宋种古茶树保存完好、畲族居住地等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去挖掘打造。

    开展茶叶深加工途径的研究,丰富茶产品的种类,发展茶食品、饮品产业。目前,茶叶食品以蜜饯类、糕点类、糖果类为主,约占77%左右。[6](P.10-11)潮州有较好的凉果蜜饯的生产基础,可以把茶或茶的提取物,应用于原有的凉果生产工艺中,发展特色茶零食,也是壮大茶产业配套产业的途径。

    在发展配套产业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引导监督。如开发茶主题旅游项目,一定要监督规范旅游消费市场,避免欺客现象,让本能为茶产业增容提速的配套旅游产业,反而对当地茶产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 政策引导,加强培训,提高茶产业发展的后续力

    通过鼓励支持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单丛种植、加工技术的发展与成果转化。单丛红茶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普及、加工工艺的提升、深加工技术、茶叶简易检测技术的发展都有赖于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的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搭建培训平台,定期为当地的茶企、茶农提供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快速检测技术方面的培训,促进成果转化。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在种植、加工和销售方面的人才,增强发展的后续力。

    参考文献:

    [1]黄亚晖,王登良,陈汉林等.论岭头单丛茶的产业化 开发[J].广东茶业,2010,(5).

    [2]刘少群,陈丽佳,张巨保等.广东潮州凤凰茶的发展 及品种体系成因[J].农业考古,2010,(2).

    [3]欧燕清,陈映珊等.潮州单丛茶产业现状与发展思 路探讨[J].广东茶业,2012,(1).

    [4]伍锡岳,吴晓蓉.广东单丛红茶规模开发与市场前 景的思考[J].广东茶业,2013,(3).

    [5]王秀萍,朱海燕,郑乃辉.安溪茶产业国际化发展的 对策思考-基于斯里兰卡、印度茶企经验的借鉴[J]. 福建农业学报,2012,(12).

    [6]蔡烈伟,蔡晓玲.含茶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以 含茶零食为例[J].中国茶叶,2012,(10).

    [责任编辑:秦 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