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大卫·哈维的空间修复理论 |
范文 | 张娟红 刘俊超 摘 要 在世界资本主义贸易市场中,中国的市场无可为避免地遭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中国应时所需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世界认可与赞誉。中国的“一带一路”与资本主义体系的“空间修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在处理资本的具体手段上却大大不同,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平等互利之路”、“友谊合作之路”。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大卫·哈维 空间修复 作者简介:张娟红,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刘俊超,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39 2013年,基于对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积极倡议。截至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支持参与的积极态度,8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7年5月,全球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共计1600多名代表来华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程中的里程碑。中国的“一带一路”正逐步迈向世界,获得了越来越多认可与赞誉。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与现状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既具开放性又有包容性的区域合作倡议;是务实合作互利互惠的共享平台;凸显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特色,实现了与现有机制的对接与互补,促进了人文交流。“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为新时期世界走向共赢贡献了中国方案,为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5年来,“一带一路”硕果累累,不断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中国发改委报导,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建设75个经贸合作区,为各参与国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税收、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北连俄罗斯,东接韩国日本,西连西欧,南通印度洋,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牙买加阿尔帕特铝厂、葡萄牙电力公司、中欧班列……一批批合作项目落成实施、开花结果,无不论证着“一带一路”政策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二、“一带一路”与大卫·哈维的空间修复理论 (一)大卫·哈维的空间修复理论 “空间修复”是大卫哈维用来描述资本主义通过地理扩张和地理重构的方法来解决内部危机的动力机制,是一种暂时性“修复”,通过其他空间位置开发新市场,以新的空间资源、社会和劳动力的可能性来进行空间转移。资本主义修复空间通过交通网络之类的不可移动结构“以时间消灭空间”,同时通过工厂、公路、房屋、供水和其他实体基础设施的人为环境,从而征服空间(通过低成本的运输和交通达到自由移动)。它使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流通 ,资本过度积累的危机得到暂时转移,但国家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当资本膨胀到一定限度达到区域空间所不能容纳时,要不摧毁这个空间,在此空间的废墟上重新建造一个空间,要不“开辟新大陆”找到一个原始空间。资本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它建造一个必要的固定空间,只是为了在稍后一个节点摧毁那个空间(并使投入空间的大量资本贬值),这样才能为在更后来的节点上进行新的“空间修复”找到办法。 2016年6月,大卫·哈维应邀到访中国,在演讲中谈到中国资本扩张的“空间修复”机制问题。哈维将今日中国的扩张类比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1960年代的日本、1980年代的韩国和台湾。他以19世纪英国与阿根廷间的关系,阐述今日中国的角色。当时,英国贷款给阿根廷修建铁路,阿根廷则必须购买英国的钢铁和火车来消化英国的过剩产能。同样地,在今天,中国贷款给厄瓜多尔供其建设大型发电厂;其条件是,厄瓜多尔必须要使用中国的水泥,雇佣中国工人,以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因此,哈维认为,今日中国所走的“不过是英国、美国、日本的老路,这是一条可以被称为‘帝国主义的道路”。但对哈维来说,“帝国主义”不必然等同于“殖民”,其关键在于资本扩张的经济逻辑。 (二)“一带一路”的繁荣共享性特征 中国的“一带一路”与资本主义体系的“空间修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促进地区一体化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但在处理资本的具体手段上却既是“殊途”又不“同归”。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是掠夺式的资本生产,也不是对落后国家粗暴的资本输出,而是积极帮助落后国家修建基础设施,从而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资本主义体系的“空间修复”是一種掠夺式积累,通过将大量资本转移到其他国家来换取资本积累的持续性。当资本无法在一个区域实现积累和增殖时,它就找另外一片区域,借由多种机制来吸纳和消化过剩资本,这是资本主义“空间修复”的主要特征。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家,整个国民经济都被整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的经济结构调整项目,美国金融资本开始进入重新收拾。1973年,尼克松政府联手将石油价格推向高位,大大打击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美国获得将石油美元回收并重新投放到世界各地的特权。1997年,对冲基金对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攻击,很大程度是由于国际货币基全组织要求猛烈通货紧缩政策,由此造成了国家濒临破产的危局并阻断了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美国利用这种掠夺式积累使美国的富有阶层享受到了难以想的资产升值,也让数百万的无辜民众为此失去工作甚至重新返贫。 然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一条“平等互利之路”。当今世界格局瞬息万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深刻调整,国际局面纷繁而复杂。共建“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促进资源与市场的有效配置、合理调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内需的同时,积极筹建“一带一路”贸易平台,完善欧亚大陆基础设施建设,使欧洲经济圈与亚太经济贸易经济圈的贸易通道更加畅通。中国大规模推行城市化、修建基础设施,同时也带动了对原材料大量需求,为中国提供原材料和技术的国家经济相继走出低谷,中国引领全球资本主义走出了灾难。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之上,不是单纯地将中国过剩资本和劳动力转移到国外。中国需要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在沿线国家有大量储备,沿途国家需要的轻工业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在中国刚好有充足的产品制造能力,中国与沿线各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关系。 中国的“一带一路”还是一条“友谊合作之路”。资本总是在运动中,而且大部分是空间性的运动:商品交换(作为资产买卖的反面)总是引起地点和空间运动的改变。作为市场交换先决条件的公平性在地区和空间中产生螺旋上升的不平等,只要这些地区和空间的天赋各异,结果是富的地区更富,穷的地区相应变得更穷。要想摆脱这种差异性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合作。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一些偏远地区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大军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地理布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的构建加强了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加强,途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生重大改善,有利于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2016年10月中国承建开通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2017年5月开通蒙内铁路(蒙巴萨至内罗毕),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一带一路”下的空间修复与资本主义空间修复的对比 当代社会,空间由资本控制,向着有利于资本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环境本身的固定性,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总是在地理创造和破坏之间不平衡发展。在哈维看来,空间是资本积累、经济危机和资本循环的产物,都是为了使资本更加运转有效,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理景观的变迁遵循的就是资本积累、谋利的逻辑。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 在世界资本主义贸易市场中,中国无可为避免地遭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在经济危机的浪潮中,我们关心的不应该只是资本的升值或贬值,而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人本身,以人为本,关注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如:教育、医疗、住房、生活必需品等方面,这些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的领域不应卷入商品经济的泥潭中,而应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惠及每一个人。在这里,需要重申一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的目标是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贫富差距,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使大多数人获益,既符合中国的发展目标和理念,也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由美国发扬光大的传统全球化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由海而生,近海获利,形成较大的贫富差距。“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减轻地区发展不平衡,推行全球化的包容发展理念,正推动全球再平衡。 正如哈維所强调的,或许每个危机各有各的原因,但只有一个资本主义。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我们重新审视资本发展的道路,重新罗列各种危机的可能,但最终那唯一的全球资本主义只能被唯一的共产主义取代…… 四、结语 哈维认为,“空间修复”的动力学机制将中国的过剩资本和劳动力转到世界各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能够消化中国过剩产能的空间。但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遵循的是“互利互惠”原则,绝不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商业资本的掠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对“空间修复”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应对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战略新思想新方案,是对新的全球共同体治理体系构建提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法和中国方案,它的运用是世界之福、人民之福。 注释: 李保东.风起扬帆正当时 “一带一路”再出发.学习时报.2018年4月20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5.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哈维.世界的逻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