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期对张恨水的研究综述 |
范文 | 张争艳 摘要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小说大家,以社会言情小说著名。本文总结新时期至近几年来的研究张恨水的优秀文章,从作家、作品、专题三个方面来阐述新成果,从而探讨以张恨水为代表的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倾向。 关键词张恨水作家研究作品研究专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14-01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师,小说产量巨大,老舍先生称赞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作家”,可见其影响之广。本文力图从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和专题研究三方面来对新时期以来的张恨水研究进行概括总结。 一、作家研究 八十年代起步的张恨水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历史定位研究。1982年《新文学史料》第1期发表了张友鸾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这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分析研究张恨水的重要文章,揭开了研究序幕。张友鸾以相对客观的态度,对加在张恨水头上的“鸳鸯蝴蝶派”的误解进行了辩正。范伯群《论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问题》,在对张恨水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解读基础上,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流程中,重新认识张恨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其结论为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向新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 这两篇文章开启了张恨水研究的大门,其间大量回忆、介绍性文章面世,影响较大的有张恨水的《我的写作生涯》,张占国、魏守忠编订的《张恨水研究资料》,董康成、徐传礼的《闲话张恨水》,袁進的《张恨水评传》,为张恨水研究的深入展开构筑了学术平台。对于其文学史的定位,范伯群的论述更完善,他认为他俩代表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并存与互补的关系,但要进行必要的,可行的比较研究。这些看法从纯文学的价值标准中解脱出来,客观评价张氏的通俗大家地位。 二、作品研究 张恨水一生小说创作有百余来部,对其作品的研究大多数聚焦于代表作上。海外学者王晓薇从哲学高度解读《春明外史》,发现小说的的结构特点是“双极律”,小说是由一系列的相对观念组成的。吴家荣阐述了《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影响,从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两书的立意、人物的塑造、艺术表现几大方面考察。王中以趣味为切入点,认为《啼笑因缘》中综合了情节、认识、时事、审美等多重趣味,并在对情节趣味有所偏重的前提下,对各种趣味加以抑制与淡化处理。徐永龄通过探讨《燕归来》《夜深沉》等几部作品,把张的通俗言情小说与反现实主义的臆造之作、纯情小说、消极出世之作、色情文学区分开来,归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张恨水的作品研究,还借鉴了新的文艺理论与方法。1988年,徐传礼发表的《关于张恨水研究的两大问题》提及新方法的问题,引起了研究者对方法论的重视。90年代以来,运用新方法的论文层出不穷。如谢家顺以《啼笑因缘》为出发点,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三个纬度探讨张恨水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创新。王兆胜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认为《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创作来说具有原型的意义。古大勇运用了女权主义方法,认为《啼笑因缘》中的女主人公沈凤喜是中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形象的代表。朱娟娟还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 三、专题研究 张恨水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整个通俗文学研究受重视这个大前提。1994年范伯群发表了《张恨水研究和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一文,提出要把张恨水研究与通俗文学研究结合起来。随着通俗文学研究的升温,这类关于张恨水与现代通俗文学这一课题的论文比重增加。孔庆东认为张恨水与新文学的关系比他的作品本身更富学术价值,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通俗小说和新文学互动发展的轨迹,以及张恨水在其间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这一专题的研究标志了八、九十年代两阶段研究的主要区别:后阶段的研究不再注重于对作家的重新定位,研究者开始从五四新文学、现代通俗文学的生成和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走向的高度重新阐释张恨水及其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意义,对张恨水长久被遮蔽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给予关注。 90年代是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文学批评以文化批评的迅速崛起为特征。从文化的角度,程仁章认为张恨水的改良章回小说适合民族审美文化,迎合了民族审美心理。谢昭新分析了张恨水身上古皖文化、古楚文化、桐城文化杂糅而形成的文化积淀。温奉桥认为张恨水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及其路径有独特的理解。 总之,张恨水研究历程,是由意识形态化逐渐学术化的过程,也是张恨水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逐渐呈现的过程。同时,现代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理论建设都要向张恨水研究索取从创作上升为理论的规律。相对于张恨水的巨大产量,今后研究仍然有很大的余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