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 |
范文 | 刘雪梅 摘要本文指出高校贫困生问题成为社会关心的一个焦点,确保贫困生安心就学,以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开展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贫困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31-01 随着高校的收费的提高,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经济压力增大。贫困生问题成为社会关心的一个焦点。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指示精神,以四川某高校2008年开学报到时填写贫困生登记表的100位新生为研究对象,问卷有效人数为68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36人,46人来自农村,22来自城镇,平均年龄18?.06岁。 一、贫困生的心理贫困表现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具有丰富的心理工作经验,她认为,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具有自卑、自闭等不健康心理,主要源于四种不适应: 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都不会用,这种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学习不适应。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渐渐失去优势,面临着重新定位。另外,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导致贫困生在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 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 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 二、高校贫困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家庭教育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贫困学生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来自农村、城镇下岗及遭受自然灾害的家庭,贫困问题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分化、国有企业改革、腐败等问题密切联系,涉及到大学生,主要是高校扩大招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这些冲击,给贫困学生心理造成压力感和动荡感,他们长期处于担忧、焦虑状态,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他们原来所处的生存环境与大学完全不同,巨大的反差,也造成心理失衡。 (二)家庭环境因素 贫困学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二是城镇下岗家庭,三是单亲家庭。在这些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内心很压抑,因为家庭的环境让他低人一等,多数学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因为自卑而不愿意交往。 (三)学校环境因素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都有不同,特别是广东,一些家境好的学生每月有1000-2000元的生活费,而贫困学生每月仅有100-200元生活费;一些经济条件好的高档消费品,贫困学生连每天的生活都要计划好,不能有一点超支,这些强烈的反差造成贫困学生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 (四)个人因素 1.自卑感与自尊感相矛盾 贫困生原以为考上大学,就上升到精英类了,因为他所在的那个村他是第一个大学生,邻居家教育子女都以他为榜样。到了大学,那种学业优势不复存在,同学之间的差异性和差距开始显现出来,优越感失重,产生较大的失落感。贫困生的自尊感打破,自卑感不断地增加,但在内心又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还是以那么仅存的一点点自尊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但自卑总是挥之不去的,自卑感与自尊感相互交替,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既有奋发向上的一面,也有低沉消极的一面。 2.情感的封闭与强烈渴望交往的矛盾 貧困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他们比一般学生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关心,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又采取一种封闭自我的做法,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情感,不愿意主动交往,总认为别人会瞧不起他,总认为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活跃,不善严辞,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情感的封闭与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极大的反差,导致贫困学生一方面渴望情感理解与共鸣,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因此,自己总是生活在不快乐之中。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观念教育 要教育贫困生首先要学会接纳自我,要学会接受城乡有差别、贫富有差异这个现实,同时认清贫困不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怨天尤人。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不要期望变成别人,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当你把长处都发挥出来时,你就有了自信的力量。要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从思想上自立,用自己的双手勤工助学,改善生活、学习环境,而不会出现困难生贷款住“高间”的尴尬局面,不“等、靠、要”,而是学会“自强、自立、自尊、自助”。这样,很多的心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贫困生掌握心理调节办法 高校应将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为实用课程,使大学生(包括贫困生)从中学到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其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最终树立起稳定的情绪,乐观、进取的态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 (三)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充实心理学师资,开设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帮助贫困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对“作为一名贫困生,她们的困惑主要有: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学习、感情、家庭中少与人诉说的矛盾、就业压力等等,而很多心理压力她们不愿向自己熟悉的同学诉说,因此她们非常需要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 (四)增强贫困生的社会主客观支持系统,以同学之情融化,以师生之情感化 由于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敏感,交往面过窄,消极被动,而且对老师也往往避开,导致了他们客观上社会支持度偏低,原因可能是源于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紧张,担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损,避开人群。针对这种情况,在同学之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气氛,以适当的心理关怀能够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对他们多加注意,下课后和他们主动谈心,启开他们封闭的心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