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的理论特色
范文

    向静林

    摘要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在当代社会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哲学社会学意义和突出的理论特色。本文通过对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的梳理,认为其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融合性、哲学思辨性、批判性与实践性统一,而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辨性是其实践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特色和重大意义所在。

    关键词实践社会学 理论理性 实践的逻辑 场域 惯习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21-02

    一、实践社会学:当代社会学的新走向

    作为继雷蒙·阿隆之后的法国最为杰出的社会学家,布迪厄以其“实践社会学”的崭新视角在法国社会学界独树一帜,并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理论界的关注。

    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提出和发展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标志,主要是《实践理论大纲》、《实践感》、《实践的逻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等著作。它们代表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一个重要转变,即超越结构主义的传统思想、关注实践逻辑的社会学新走向。

    实践社会学是对传统结构主义的超越,它虽然承认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会受到结构或系统的强烈影响,但更强调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具有不为结构或系统单向决定的特性,特别是将人类行为视为能动的符号活动,从而凸现出结构与行动的辩证关系,以倡导将社会研究的重点放到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是人的社会实践之上,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结构或系统的约束作用。

    实践社会学因此而得名,并作为一种学术立场和理论武器成为布迪厄进行思想论战和学术批判的重要支撑。如其自己所言,实践社会学的思想主旨正在于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即“建构主义的结构论”与“结构主义的建构论”。这里的“结构论”或“结构主义”是指在社会世界存在着各种客观结构,它们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欲望,并能够引导或约束这些人的实践及其表象。“建构主义”是指在社会分析中要考虑行动者的感知、思想和行动的模式的社会生成过程,以及社会结构的生成过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布迪厄在任何时候都是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并重,从实践社会学的理论实质来看,布迪厄倡导对结构主义的超越,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建构主义的实践理论和逻辑。

    二、历史的融合:哲学与社会学的对话

    任何社会思想的产生必然以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知识背景为基础,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和知识背景。所以,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超越结构主义的理论传统,是绝对离不开其知识背景和学术渊源的。不同理论遗产和学术传统在布迪厄那里的历史性融合,不仅是实践社会学产生的原因,更是暗藏于实践社会学背后的重大理论特色。

    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独创性,在于他能够将各种经典的社会理论遗产与法国社会学的认识论传统糅合起来,将社会学的眼光与哲学的洞察力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哲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是布迪厄学术灵感的根源所在,是植根于实践社会学始终的主要思想和关键动力,亦是实践社会学的深刻转折意涵和融合特征的重要展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实践社会学继承优秀的人类学、社会学传统,重视经验研究,反对各种唯理论主义和轻视实践的空洞哲学思辨。实践社会学所继承的优秀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传统主要包括:人类学田野研究中的结构主义思潮与关系论要素、涂尔干学派的实证主义社会学、马克思和韦伯的重要社会学思想等。这样一些优秀的学术传统与布迪厄自身的学术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生成过程和诸多不受结构制约的特性,逐渐培养出一种独特的建构主义的实践视角,倡导实践理论,因而实现对各种纯粹结构主义模式的超越。

    第二,实践社会学深受法国认识论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重视科学哲学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精神,防止陷入无休止粗陋经验研究的泥潭。结果是,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并不同于简单的实证主义,它不仅强调经验研究的重要性,更是强调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复杂辩证关系,终于在以往理论与经验研究、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宏观与微观、客观与主观等二元对立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平衡。

    三、超越的反思:理论理性的批判

    哲学与社会学的对话和历史性融合赋予了布迪厄超越各种二元对立的双重视角,实践社会学因此不会轻易地偏向任何一元,而是不断在各种二元对立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这样一种不偏不倚的敏锐的学术定位使得实践社会学具有独特的反思性,因为只有不断的反思才可能始终避免由于偏向一元而带来的二元对立倾向。布迪厄实践社会学超越的反思性主要体现在他对理论理性的批判上,在他看来,社会科学领域之所以存在各种二元对立,原因在于社会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缺乏元理论或元社会学的思考,因而没有正确看待和处理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结果带来两种重大的理论理性偏颇,即客观主义理论理性和主观主义理论理性。

    客观主义理论理性的批判。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出身的社会学家,布迪厄一直在利用人类学对人类具体实践的强调来超越各种忽视实践特性的客观主义理论理性。布迪厄认为,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客观主义理论理性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旁观者”的假设,在这种作为旁观者的学者的眼中,实践的各种独特逻辑完全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实践生活相对立的、非反思性的唯智主义理论逻辑。这样一种理论逻辑压倒或取代乃至化约或消解实践逻辑的偏见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它将研究者与之所处身的社会世界割裂开来,从而否定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研究者与社会世界之间的密切关联。所以,客观主义理论理性不可能把握到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真正实践逻辑。

    主观主义理论理性的批判。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虽然以批判客观主义的理论理性为重点,大力倡导实践理论,但他同样反对主观主义的理论理性,即诸如想象式人类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学的认识方式”。在布迪厄看来,这种这种认知方式本应更为贴切地反映出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实践过程和逻辑,然而,由于它缺乏对客观结构的关注,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人们获取实践经验、从事实践活动的客观外部条件,故而“无法超越对社会世界生活经验……固有特征的描述”。简言之,主观主义理论理性只能囿于对实践过程特征的简单描述,却无法关照实践逻辑的外部客观条件。

    总之,反思性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一大重要理论特色,由此而来的反思社会学亦成为实践社会学的重要方面。布迪厄认为,缺乏反思性的社会研究,无论是采用客观主义的定量方法,还是采用所谓的参与性观察,都同样不能理解实践的本质特性。因为二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即回避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及其对科学实践的决定性影响。在采用这样方法的学者的研究中,社会世界的运作就好像是为了让学者能够解释它,从而容易陷入唯智主义的陷阱。针对这种唯智主义的取向,布迪厄提出要将社会科学构建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亦即反思研究过程本身,这就是所谓的“对象化的对象化”的意涵。布迪厄还具体地指出,要实现这种“对象化的对象化”研究,就必须进行两次“决裂”,第一次是和日常的常识观念的决裂;而第二次则更为重要,是要和学术界中所盛行的各种理论理性的观念决裂,从而清楚地认识到理论生产的条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实践的真正逻辑。

    四、实践的逻辑:场域与惯习

    无疑,理论理性的批判将实践社会学推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学研究发展路径的探讨。实践的逻辑究竟该如何把握?这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其理论特色的重要体现。

    布迪厄认为,在客观主义的视域中,实践是被构成性的,而在主观主义的视域中,实践是构成性的,然而事实上,实践有其自身的逻辑,这种逻辑既有实践被制约的一面,也有实践不被制约的特性。为此,布迪厄从实践理论的立场出发引入了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因为,在实践理论的视域中,与客观主义对立,认识的对象是构成的,而不是被动记录的;同时又与主观主义对立,这一构成的原则是有结构的和促结构化的行为倾向系统,即习性。于是,“如果要对实践活动作出解释,只有把产生实践活动的习性赖以形成的社会条件与习性被应用时的社会条件联系起来”,换而言之,实践的逻辑只能从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中发掘和把握,而场域和惯习大致分别对应了客观主义的结构和主观主义的理性。

    可以说,惯习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布迪厄眼中,惯习是一种性情倾向系统,它同时具有生成性与历史性。一方面,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另一方面,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示的系统。用布迪厄自己的话说,惯习就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在这个意义上,惯习概念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双重危险。

    场域是实践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场域的形成同时与社会的分化和人为的建构有关,它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围绕某一特定的实践活动内容——如政治、经济、艺术、科学、教育等等——而形成的社会圈子。可见,场域不是由一群毫不相干的行动者聚集而成的机械集合体,而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生成物、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的行动者组合而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是有着自身运作逻辑和必要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并同时具有运作空间、争夺空间和投入空间的三维特征。

    布迪厄指出,一方面,场域型塑着惯习,场域包含了惯习所赖以形成和得以运用的社会条件,所以它可以同时被看做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结构和即时性场景。另一方面,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和尽力的世界,即惯习在认知上和意义上建构着场域。所以,对于社会现象和人们实践活动的说明,最恰当的就是把场域和惯习结合起来,既注重各种客观结构的影响,又关注人们的直接体验,在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双重过程中,准确把握实践逻辑。

    五、思考与结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实,王国维所探讨的不仅仅是诗人应当如何面对宇宙人生才能写出人间佳句,他所要表述的恰恰是一种超越具体领域的哲学思辨。笔者认为,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核心视角与王国维的“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存在着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共鸣。

    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产生源于哲学与社会学在他身上的历史性融合及在此基础上其对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理论理性的批判。实践社会学的真正独创性正在于此,即理论批判背后的哲学社会学的反思,用布迪厄自己的话说,“社会学的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基本维度”。然而,其哲学的社会学反思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而“出乎其外”在认识论上先于“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理论理性VS实践逻辑。布迪厄指出,要想进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就必须反思性地考察科学的对象以及从事科学的研究者自身,考察在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布迪厄的这一核心观念便是所谓的“对象化的对象化”,即将社会科学构建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正是这样一种对构建研究对象过程本身的超越,使得布迪厄能够“出乎其外”,洞察出客观主义理论理性和主观主义理论理性各自的偏颇,并指出它们都回避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及其对科学实践的决定性影响,从而转向对科学实践过程和逻辑的强调。

    入乎其内:结构主义VS建构主义。布迪厄指出,虽然社会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各种客观结构,它们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欲望,并能够引导或约束这些人的实践或他们的表象,但结构主义思想却过度强调外在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结构,忽视了行动者的感知、思想和行动的模式的社会生成过程,以及社会结构的生成过程。正是这样一种对结构主义的超越,使得布迪厄能够“入乎其内”,通过场域与惯习这一对关键性的概念,探寻人们实践过程中的特征和不为结构所制约的灵活、多变的特性,而同时又不忘惯习与场域即实践与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真正把握住了实践的特殊逻辑。

    参考文献:

    [1]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陆学艺主编.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名著20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布迪厄.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