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死刑的存废
范文

    刘洪宁

    摘要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它是几千年来人类刑罚史上领衔的主刑,可以说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也是至今刑罚理论中首要的课题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死刑的废止和限制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死刑的正确适用与改革有利于昭彰法治的公正,有利于社会向更文明方向发展。

    关键词死刑的存废 死刑 必要性 趋势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358-01

    一、死刑存废之争概述

    死刑存废之争的挑起者为贝卡利亚。公元1764年,他完成了一本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在一个发达的社会里,死刑真的能抑制犯罪和人们用什么权利来杀死自己的同胞呢?”他一提出来瞬间就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死刑是否应存在和废除的长久争论。

    二、死刑概念及存在的现实基础

    死刑只适用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是国家为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而实施一种刑罚,因其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所以被称为极刑。我国刑法规定死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重大利益不受犯罪分子的侵害。现阶段我国还有许多严重的犯罪发生,运用死性惩罚极少数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仍是切实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因此那时的死刑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当今死刑存废之争的最大局限性是学者们坐而论道,双方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形形色色的理论基础上脱离了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无论是保留死刑一方还是废除死刑一方,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人权。但是如何维护和保障人权是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所以我认为,无论是死刑,还是任何一种刑罚制度,都不能脱离它的社会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国民的法律信仰或者说是国民的法律感情。

    三、死刑制度在中国的现状

    我国对死刑在理论上的共识是减少死刑而非废除死刑。刑法关于死刑的规定,严格贯彻我国采取少杀、慎杀政策,对于那些可杀可不杀的犯罪分子坚决不杀。本法贯彻了这一政策,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1997年我国对1979年刑法典进行全面修订。新的刑法典对死刑作出了一些限制。第一,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方面的限制。第二,死刑核准程序方面的限制。第三,死刑缓期执行方面的条件限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犯罪率也较高。所以,现行的刑法典是对那些犯罪分子的一种威慑。中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水平还不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很一般。所以就有一些犯罪分子想通过犯法的事情一夜暴富,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就得用法律的手段来惩罚他们,保护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大体来讲,我国的死刑制度属于保留死刑、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四、现阶段中国实行死刑的必需性

    死刑在中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来说,中国不适宜废除死刑。死刑废止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死刑的废止不应限于抽象性的讨论,而必须结合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许多发达国家都没有废除死刑,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死刑的废止是必然的事情,只不过现在时机未成熟。虽然现在许多国家都保留着死刑,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普通认识上是有差距的。关键我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来作决定。因此,讨论中国死刑存废问题不能脱离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从中国目前现在来讲,中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条件还很落后。中国在这种物质条件还很落后的情况下,生命价值同样保持在一个与物质条件相对应的较低水平上,如果物质文明提高后,抵抗犯罪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社会可以有效的防止犯罪的发生,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对于精神文明程度来说,在一个精神文明较低的社会,犯罪率会越高,对于运用死刑来惩罚犯人的认同感也会越强。而只有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人道主义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我国目前精神文明水平还不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大多数人还不赞同废除死刑。所以从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这两个方面来看,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

    五、中国死刑的必然走向

    由于死刑直接涉及了“生命”这一神圣的权利而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它的存废也成为一个久争不下的问题。我认为不论死刑存废的问题在短期能否得出一个结果,仅就争论本身而言,这场争论既丰富了刑罚学说,又给世界性的死刑立法与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启发人们的理性思考与激发人们的人道精神,对于促进我国法治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唤醒了民众对死刑的关注,而对外交流的频繁和涉外法律的冲突,也必然给国人的刑罚观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学者的讨论呼吁,也会促使中国的领导人和人们群众对历史潮流和世界潮流的了解和顺应。如此,中国死刑最终走向废止是会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

    六、死刑发展趋势

    在国际人权公约“生命至上”理念的指引下,国际社会为废止死刑作出了巨大努力。曾经是显赫一时的死刑正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走向废止。我国法律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从总体制度上讲是基本合理的。今后我们的目标是限制死刑并加以完善,最终废除死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