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范文

    刘 娟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职能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同时针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文章立足于现实,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以期能有助于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农村文化 文化建设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202-02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①农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包含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内容,它既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支撑因素,又是活跃农民群众生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贫瘠的文化不会孕育出高速增长的经济,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科技传播方式与周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农,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百年大计,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努力传播科学知识,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重要着力点。而与此同时,一些村民对文化下乡工作的反应是读不懂农技书籍、看不懂科普读物,这无疑是在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渠道畅通的情况下,给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了人为障碍。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更要“一手抓生产管理,一手抓精神文明”,而新农村建设之新,更重要的体现在后四项内容,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手段。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之后,农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至此,派生出“富余劳动力”。再后来,就是农民个体户,农民企业家的出现,与此同时的就是有了“打工族”、“民工潮”。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农民不再是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中,必然孕育着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长期以来,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得不到充分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大多数农民除了干农活外,就是赶场打牌看电视,有的甚至过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乏味生活。因而,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形成文明健康的新农村新农民新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很有必要。同时,利用不断增加的文化活动内容和不断改进的文化生活方式,来增进农民情谊,可以有效地促进村风的和谐化。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限制和一些人为因素的束缚,农村文化建设在有所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有关管理部门和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利,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另外,农村文化建设长期处于“半自发”状态,很少与村干部考核相挂钩,致使村干部缺乏文化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在县乡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村里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也是难以保障。村干部往往是“宁可修路建房,不愿买书建场(文化活动场所)”,与村里大兴土木、干部“腐败”相对的是,文化设施建设难见起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随之产生村民文化生活的诸多不和谐。

    (二)政府监管缺位,市场混乱

    与政府在其他经济运行环节的有力监管和规制相对的是,地方政府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缺位,文化部门的监管行为主要集中城镇、城区文化经营行为,对农村文化经营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农村文化市场的运作混乱。另外,缺乏对节会文化的管制,充斥着腐朽的文化糟粕,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市场表现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发展不够”,由于缺少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也造成监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一般来看,基层行政执法中,无非是“查禁、罚款、抓人,交钱、改正、放人”。农村文化市场的境况冷清,对行政执法部门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因此,形成“市场混乱—缺少利益—监管缺位—市场混乱”的恶性循环。农村文化市场如不得到有效监管,将对农村经济建设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活动方式单一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站,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②据调查,目前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县、乡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有的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两馆一站一室”工作尚未真正落实,使得本来就很贫乏的农村文化生活雪上加霜。在“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截至2004年,全国农村38240个乡镇中仍有23687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③然而,至今有很多农村地区至今还没有建成自己的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其他文化设施也没有建立,诸如:老年之家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四)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的程度一直不高,教育普及率在老一辈中只有很小的比重。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知识分子很少,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④如此低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农民自身的文化意识不足。农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偏低,是文化消费偏低的重要原因。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的文化职能是要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把握转型期的社会特点,着力加强和改革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工作,坚持不懈地向国民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抑制和反对不利于祖国统一和国家稳定思想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当前教育和科学文化体制中不合理的地方,促进文化事业的长期繁荣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转变观念,加大投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合理化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观念,正视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文化力”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努力扭转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局面,致力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切实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要在村集体资金的使用中划出专款,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切不可无章可循,乱作他用。转变观念,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观制约因素;加大投入力度,则解决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制约因素。而无论是主观,抑或是客观的制约因素,都应该是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进程中使我们的农民兄弟, 使我们农村的群众和城市的人民群众一起共享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成果, 使他们共享文明成果,共享富裕生活。

    (二)强化监管,整顿市场,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化

    加强政府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行为和执法力度是保证农村文化市场健康运行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式。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创新工作方式。在节会文化集中的时期进行集中整治能够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文化部门要与工商、质检和公安部门联合,进行一体化的查处,杜绝在监管市场方面的“私化”和“暗箱”,保证监管措施取得监管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要充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市场,逐步使农民自愿参与文化市场,活跃文化生活。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面向农村的文化经营单位和活动,积极组织和引导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下乡,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如此,既可以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其健康发展,又可以直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净化的市场,健康的文化和繁荣的局面。

    (三)努力拓展文化活动的方式和空间,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多样化

    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是保障和巩固文化建设成果的基本保证;努力拓展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和空间是活跃农村文化的基本方式。如此,才能在有物质保证的前提下,促进农民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要以最快的速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工作思路,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这其中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基层的乡镇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体网络,包括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等。要努力保持村民文化的多样性合理引导文化活动形式的发展,使“百花齐放”,确实是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方式,也能为农民真正带来文化品味和欣赏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活动方式的更趋多样和合理。

    (四)引导文化消费,促进农村文化意识全面提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光是要从“硬件”和“软件”上下工夫,还应该从农民的文化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上下工夫。政府要努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让“文盲”与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剥离,为农民进行文化活动和文化欣赏提供文化上的基础。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之后,还应该有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现在的农民是有文化消费倾向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文化消费氛围,使其实现这一倾向。村民素质提高了,文化消费实现了,农村文化自然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注释:

    ①覃大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艺海.2006(4).108.

    ②李论.论新农村文化建设.湖南农机.2006(7).20.

    ③张朝蓉,姜木枝.试论和谐农村构建中的文化建设.农业考古.2006(6).142.

    ④李鸣,何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甘肃农业.2006(8).4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