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原因及对策分析
范文

    张海涛

    摘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基础上形成的,知、情、信、意、行是思想品德结构中心理层次的基本要素,对接受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转化为行为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主体 接受障碍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281-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要求转化为接受主体内在的思想并外化为其行为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接受主体对教育反感,接受主体知、行脱节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收效不大。分析其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基础上形成的,知、情、信、意、行是思想品德结构中心理层次的基本要素,对接受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转化为行为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知、情、信、意、行这五个心理要素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成因

    (一)知——已知障碍

    知即思想品德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的思想品德认知是建立在已有认知和经验基础上的。认知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与接受主体已有认知、经验不符,导致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思想接受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而是已知,人们往往把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当作一成不变的真理,形成思维定势。当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已有认知、经验相符时,接受主体很容易接受教育信息,并转化为自己思想;当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与接受主体认知、经验不符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接受主体主动调节已有认知结构,接受教育信息。二是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不认同,但迫于压力被迫接受教育信息,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三是接受主体拒绝接受教育信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效。后两种情况是导致教育无效的直接原因,但根源在于接受主体已有认知、经验与教育信息不符。

    (二)情——情感断流

    情即接受主体的主观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必须注重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接受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接受主体自身情感的影响。当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已有认知、经验不符,接受主体就会对教育信息持怀疑态度,在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或不认同感,不听从教育者的教导,这种情绪影响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接纳。二是教受双方之间产生情感断流,即接受主体在情感上没有接纳教育者。如果接受主体对教育者持肯定性的情感和态度,则他会把这种情感转化为积极地接受教育信息的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反之,接受主体从情感上排斥教育者,会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教育中来,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情到理方致,情阻理难通”就是这一道理的生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接受教育信息的行为受接受主体自身及教受双方情感的引发和调节。

    (三)信——信仰缺失

    信即人们对一定社会思想要求的信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拥有正确、坚定的信仰会积极促进其对教育信息的吸收和良好行为的转化。信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因为信念是知、情、意的统一,也是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接受主体没有坚定、正确的信仰,无论教育者采用何种教育方式,选择何种教育内容,接受主体内心都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去接受教育信息,更不会产生持久的行为表现,从而使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意——意志薄弱

    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一定社会要求的原则、规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意志是调节其行为并使之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即使接受主体有了正确的认知,没有顽强的思想品德意志,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就会退缩,其认知也很难转化为行为,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意志因素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由于自身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屈服或抵制不住各种不良诱惑而不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或无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五)行——实践匮乏

    行即思想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在知、情、信、意的支配和调节下,将自身内在的思想道德外化为行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要求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思想道德,而且更重要的是外化为一定的行为,这也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但在实际生活中,接受主体往往出现知、行脱节现象,有些教育者只注重强化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纳,而忽略一定的行为训练,实践匮乏使得接受主体空有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的内在动机,却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反过来,缺少行为锻炼,不能进一步强化接受主体已接受的教育信息,经过时间的消磨,内化为自己思想的观念不经过行为锻炼的巩固,就会逐渐消逝。思想政治教育徒劳,出现有过程没有结果的局面。同时,这种现象会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嘴上功夫”,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二、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很容易出上文所提及的的知、情、信、意、行等几方面的接受障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实际心理情况,完善接受者的心智,逐步解除接受障碍。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进行三观教育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接受主体进行三观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率。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人们的世界观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决定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等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对接受主体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来优化其已有认知、经验,为接受主体接受新的教育信息打下基础。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生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指针,具有导向作用,它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同时又会给人们工作、学习提供巨大精神动力。此外,它又是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接受主体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以提高其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激发其实现理想的动力,有利于促进信、意、行的统一及转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价值观的定义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尤其受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价值观念的评判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所持的价值观念不同,在对教育信息选择、接受的内容和态度就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教育效果。接受主体能否接受、接受多少教育信息,接受教育时的情感、态度以及由知到行的转化均受接受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对人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人们更多地接受。

    (二)根据接受主体的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既然思想接受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而是已知,那么对接受主体已有认知、经验的把握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劣的关键因素。教育者必须认真分析接受主体原有的认知、经验,引导接受者把已有认知、经验与教育信息衔接起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但如何使接受主体的认知、经验与教育信息融合呢?途径很多,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育者要根据接受主体自身的需要选择教育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②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教育者能根据接受主体需要决定教育内容、方法等,就会提高接受主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实效。同时,在根据接受主体的需要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对接受主体的需要进行引导和提高,引导不合理需要,提高需要层次。注重需要的层次性,即不同的接受主体有不同的需要,要因材施教。

    (三)以“情”育人,提高教育者的人格感召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受双方要注意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做到教育者要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同时,接受主体如果对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认同感,在感情上接受教育者,则会主动接受教育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者的道德修养、理论知识、业务能力等一系列因素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由接受主体对教育者的情感认同转移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促进接受主体由认知到行为的转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都可以使教育者在接受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激发接受主体的认同情感,在教育者强大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使接受主体主动接受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强化接受主体的实践活动

    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是互相联系的、互相影响的。行是知、情、信、意辨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又是强化和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接受主体只有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才算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适时地向接受主体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把其正确的思想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行为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强化接受主体的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不仅要对接受者提出实践要求,而且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激发其内心的实践欲望;对实践活动要积极引导;注意实践活动的后续性,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并使之持之以恒,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

    注释:

    ①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6页.

    参考文献:

    [1]黄世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求实.2001(5).

    [2]曹蓉玫.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求实.2007(6).

    [3]李德芳,杨素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