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环境伦理与审美
范文

    谭妤晗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环境理论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理论溯源,以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为中心架构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认为梳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环境伦理学说使其成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提高社会环境与审美情趣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环境伦理 审美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016年校级课题Y2016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383

    在英、美学术界,生态伦理学与环境伦理学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术语。在其发展的早期,如罗尔斯顿等学者都曾使用过“生态伦理学”一词。80年代初,苏联学者在批判西方环境伦理思想时使用的也是“生态伦理学”一词。国内学者首先是从苏联学者的文献中了解环境伦理思想的,因而我国学者首先使用的亦是“生态伦理学”一词。随着《环境伦理学》这一学术季刊与国际环境伦理学会的创立,“环境伦理学”逐渐成为这一学科的规范术语。马克思主义社会环境理论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理论溯源,以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为中心架构的科学理论体系。梳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环境伦理学说使其成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論依据,提高社会环境与审美情趣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环境伦理学说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 散见于许多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论述,包含了不少真知灼见且体现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思考环境问题的独特视角。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们各种物质生产消费活动会给自然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在人类对环境认识还不充分的阶段,他们就洞察到了资本主义的高消费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大城市高速发展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比如PM2.5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垃圾的处理、住房问题、以及各种各样工种的工人由于劳动环境恶劣对其健康产生危害等。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着大量的描述。恩格斯以敏锐的视角分析出环境问题造成的原因:人们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①。因而,人类要把自己当作地球的旅居者,而不是主宰者,要恰如其分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应当以如何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前提,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负荷和其所有限的维度。人类必须尊重和遵守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逆规律而行。否则就会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②恩格斯也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次人类超出限度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回以报复和回击。所以,我们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利益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但是在未来我们却付出了更沉重的代价。这些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空间成本、资源成本超出了我们短期得到的利益。

    (二)关于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类在自然界当中具有哪些属性这一问题上具有一致性,他们认为人在自然界具有双重属性。这两种属性分别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一,人类是自然界当中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所以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份子,他们一再告诫人们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④ ,“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⑤,因为“人靠自然界生活”⑥。

    (三)人与自然的相处原则:和谐

    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原则问题上,恩格斯不赞同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天敌,人类攻破大自然成为主宰。这种斗争的态度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恶劣。他主张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睦相处。这种对自然 “和解”谦逊的态度会让人类在地球上长居久安,即便是对于人类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利用,我们也要人类是自然的物种之一,我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自然供给人类所必需的空气、水和资源,人类需要保护资源而不是驾驭、统治、浪费资源。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的肉、血、脑都是属于大自然并存在于自然界,我们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环境审美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审美

    美是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感官体验,康德认为是绝对的精神超拔和心灵感动。马克思要培养并发展人类的审美天性,并主张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那么,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理想的环境美是什么样?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环境就是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在人类与自然都认为舒适和谐的生存环境之中,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非对立、抗争的。过去人类总想驾驭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试图超过限度和维度地去挖掘资源,这种态度就是没有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没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二)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流派的创始人曾繁仁先生曾说:“生态美学的建设必须奠定在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基础上”⑦。曾繁仁在生态美学方面剖有建树,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生态美学领域具有引导作用。袁鼎生先生指出:“生态中和之美是整生性和谐的 最佳结构形态和最佳组织形态,深刻地体现了审美系统整生化的规律与目的,集中地体现了生态艺术的审美精神。”中和之美美在平衡,就像天平的两端,不偏不倚刚刚平均,是审美关系之中最和谐合适的状态。正如我们在爱护自然的行为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人类互帮互助、互相体谅、共同进步,从驾驭变成包容,从利己向共赢……人类的生活环境才会变得美好,并感知到美的存在,这种审美形态恰到好处,是一种最为雅正的审美形式。

    三、环境伦理与审美的关系

    (一)对象的统一性

    环境伦理研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环境审美研究的是人对环境的审美印象。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应该有权利、义务和道德准则,人有判断环境美丑优劣的感性意向。环境提供好的居所与良好的秩序,进而让人有美的感官体验。

    (二)过程的统一性

    环境审美是影响人的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的重要因素;环境伦理是环境审美的创造性展现。只有好的审美情趣才符合伦理标准,反之不好的审美体验会进而批判人为破坏或损害环境的行为。

    (三)精神追求的统一性

    环境伦理是人道德水准与精神追求的写照与反映,人的创造力、想象力、鉴赏力需要审美活动去发展,有了感知才会充分调动人性,使人获得精神满足,提高精神境界。环境审美不完全止于对象的形象反映,而是一种意境的动态审美,而且环境审美的目光始终凝聚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相互关系上,这种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才是环境美的真正内涵。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的橡皮人,所以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人类依存于现实物质生活但要超越现实,使人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展。

    四、社会环境伦理与审美的冲突与博弈

    在我们社会环境的改造与改善之中存在很多与审美领域相冲突和博弈的现实处境。我们应当怎么去应该这种冲突,在两者之间权衡利弊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溯源中找到理论的佐证,又要从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找到交汇点和平衡点。具体来说,两者之间有哪些冲突博弈,在这种冲突下应遵循什么样的伦理规范。下面举例我们在现实中的一些环境伦理与环境审美的道德伦理探讨:可否为建造公园而大量移栽林区树木?是否能为建造高速公路而凿山?是否为人类消费而砍伐红木?服装市场日新月异可否穿一次后抛弃?可否大力开发人造景观?烟花盛世是否能继续推行?装修是否越奢华复杂越好?残忍训练动物表演是否为美?

    康德曾说:“豪华是在公共生活中显示鉴赏力的社会享受的过度,因之这种过度是违背社会福利的”社会进步和变革带来巨大的消费增长与消费升级。过去简约、简单的物质生活无法满足人类日益膨胀的生活需求。大量的消费品重复生产,增加了环境负担,浪费了水资源和空间资源。康德所表述的豪华,是缺乏鉴赏力和审美过程的行为,在物欲的时代纵情享乐是为了理想的鉴赏而修饰的豪华。例如上流社会的一场奢华的宴席,为了感官的享乐而过度的装饰、制造各种过剩的食物和餐具器具的多样性,这种纵情享乐的行为会极力营造物质过剩和浪费。显然,作為一个19世纪的哲学家,物质欲望的实际满足表象相联系的非审美反审美活动是康德一直所反对的。

    环境学是研究让人长久地在地球上居住下去的科学手段,环境伦理研究让人长久居住下去的伦理规范,环境美学是判断地球栖居生活是否美好而诗意的审美活动。环境美学应该以自然为中心,因为以自然为中心的原则坚守,实际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只不过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得更加长远。并且保证了物际之间(自然界物种与物种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代与代之间)的公平。保护自然实际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所以在探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时,应该用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更长久地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创造好的自然环境使人类和自然永远和谐共处。因此我们不用偏执于心与物的二元对峙,不要把“人类”与“非人类”放在对立面使主客体关系绝对化,竞争化,以自然为中心的原则是长远的真正意义上的以顾及子孙后代的人类中心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就是要立足于全人类普遍的整体利益,使我们永远无法掌控的大自然与人类命运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注释:

    ①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5.521,38-3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95,169.

    ⑦曾繁仁.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4(2).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刘相溶.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彼得·S·温茨著. 朱丹琼、宋玉波译.环境正义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