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析 |
范文 | 摘 要 博尔诺夫将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相结合,从人的存在领域出发,以个人的危机为着力点,创造性地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克服了传统理性主义教育的弊端。博尔诺夫注重危机、遭遇、失控等事件及其教育价值,对当代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博尔诺夫 非连续性 教育 启示 基金项目: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编号:BE201733224521)。 作者简介:郝博炜,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06 O.F.博尔诺夫,德国著名的德育哲学家,他将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相结合,从人的生存领域出发,把人看作一种丰富的、复杂的存在,以个人的危机为着力点,创造性地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克服了传统理性主义教育的弊端。 一、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 20世纪初,西方社会广泛流传理想主义宇宙观。人们理想化的认为,世界是非常和谐、值得信赖的。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人民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世界经济萎靡萧索,各国动荡不安。人们从幻想中清醒过来,开始正视世界上存在的危险。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人的生存问题,形成了存在主义學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恐惧和怀疑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西方迅速传播开来。 博尔诺夫在一战前师从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二战后对存在主义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他借鉴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中关于人类特性的理论,认为不能把人只看作是理性的产物,人应该是一种丰富的、复杂的存在。他开始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部分观点与传统教育理论相结合来探讨教育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由海德格尔创造,经萨特发扬光大。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义的许多理论都对博尔诺夫创造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提供了启发。 1. 人类并不是简单地屈从和企图躲避恐惧和失落感,而是正视它,有意识地去触及它,从精神上坚持到底。 2. 人类存在着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怀疑世间的一切,谁都无法取得他的信赖,这时能支撑他不受外界威胁的最后一个自身的支柱,就是存在。 3.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如健康的身体、强硬的心理素质、巨大的财富、高尚的道德品行等,人们对它们的理解是局限于表层的,它们的根本核心是一切定义都不能正确表达的,这种根本的核心就是生存。 4. 生存并不能通过自然的成长而实现,相反,从世界的没落中向真实的世界过渡,才能实现最后的升华。 二、非连续性教育是对以往教育的超越 博尔诺夫认为传统教育在关于教育过程的理念中有两种代表观念,他将之概括为“工艺学”教育观和“器官学”教育观。工艺学教育观认为应该按照某种教育目的来造就儿童,是一种积极的倡导“制作”的教育观。器官学教育观则被认为是消极的教育观,强调要顺其自然的、按照内在的规律发展儿童的本性,不能随意塑造儿童的性格,同时,环境应该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使儿童的发展不受干扰、自由创造。 这两种教育观念虽在教育过程中所有异议,但是它们都建立在“教育活动是连续的”这一理论基础上。应该说,这一理论初步正确,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为这种连续性教育观认为儿童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循序渐进的发展,不断趋向完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教育困境、教育失败,那一定是教育者的无能和环境的恶劣造成的。这样的失误是偶然的,在原则上是可以避免的。 而存在主义则认为,这种干扰绝不仅仅是偶然事件,哪怕再小心再认真,这种干扰还是会出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干扰扎根在人类生存的本质中。“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可以说,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对以往连续性教育思想的一次超越。它从人的生存领域出发,把人作为一种丰富的、复杂的存在,以具体的人的发展为基点,重视人的发展中非连续性、非规律性的内容,关注偶然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教育中人的思维方式。 三、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 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在于,它从个人的危机这一问题着手,提出了与连续性教育相对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等。 (一)危机 危机是指“突然出现的较大且又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 在个人正常的成长中,突然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且影响较大的事件,这些事件令人在较为顺利的成长道路上突发的遇到了较大的障碍物,对人的继续前行造成了挑战。如果不能跨过这些障碍物,个人很可能一蹶不振。如果能跨过这些障碍物,那个人会感觉到非常轻松,并且开始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新的一段旅途。这种危机可能会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如经济萧条危机、政权紊乱危机、战争纷乱危机,也可能会出现在个人生活中,如精神衰弱危机、生理机能危机、婚姻失败危机等。 这些危机现象的出现表明,在生命的某一“节点”上,出现了非连续性。危机虽然常常给人带来磨难,但危机对人生也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危机无异于一种精神创生,它砥砺了人的精神人格,重铸人的精神个性,获得一个真正的“新”的自我。 (二)遭遇 博尔诺夫认为只有少数重大的特定的经验可以称作遭遇,一个人突然碰到某些事物,它们闯入人的生活,痛苦地中断人们的活动,使之转向一个新的方向。 遭遇和危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都是突然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会中断生活进程的事件,但与都是消极事件的危机不同,人们遭遇到的可能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遭遇至少有两个对象,一个是主体个人,另一个可以是人、物和事件。如遭遇到了一本深奥的哲学家的著作,令主体个人重塑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再如,主体个人看到了一部好的电影,里面的主人公非常励志,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那样,主体个人深受鼓舞,将他视为榜样,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也会使自己的生活朝向好的方向改善。相反,如果遭遇到不好的人或事,主体个人很有可能会被拖入堕落的深渊,毁掉自己的生活。博尔诺夫把遭遇过程看成是对人自我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因为遭遇“逼迫人们在两种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并作了取舍的决断”。 (三)失控 人的状态可以分为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实然是人现在真实的样子,应然就是人按照社会或自我的要求应该成为的样子。在博尔诺夫看来,由于生理机能、生活习惯和外在诱惑等原因,人往往达不到自己的应然状态,人似乎不能持续前进甚至不能保证保持现有的状态不变,人总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导致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失控状态。像现在普遍出现的拖延症,实际上就是人从应然状态跌落到實然状态的一种失控表现。 当人的发展状态出现衰退时,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表现。一种发生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人身上,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状态出现下滑时,会自己提醒、暗示自己,赶紧从损耗状态中查找原因,“自我修复”,鼓足干劲努力奋进。另一种人不然,他们或者感觉不到自己在不断退步,或者是感觉到了,但自己却无法说服自己重拾干劲,只能越陷越深,萎靡不振。针对后一种人,博尔诺夫强调必须要借助外部的推动力以使其重新走上正轨。针对前一种人,虽然他们的自控力比较强大,但人的衰退状态不是只出现一次,而是会反复的出现,即使他们能够常常激励自我,但总会有失败的时候,他们同样需要他人不断地给予号召和告诫来激发其意志力。 失控与危机也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一般状态的失控,借助号召和告诫的推动力常常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光有外部推力还不够。这时就必然会爆发一场深刻的危机,从而把人们从不合适的存在中解脱出来。 四、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他针对西方社会的巨大社会危机与青少年价值紊乱的混沌状态而提出的一套教育理论,挽救了当时日益严重的人的危机。他的这一理论对我们当代的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 按照博尔诺夫的观点,危机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与其忽视它躲避它,不如直面它战胜它。教育者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要考虑两种状态。一种是危机已经发生,另一种是危机还没有发生。当危机已经发生时,教育者要首先要让学生去体验危机,决不能让学生一碰触危机就后退,要帮助学生理解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当学生已经准备好克服危机的良好心态后,教育者可以从方式方法上予以学生一定的提示,鼓励学生通过各种积极方式去战胜危机,也要减轻危机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危机还没有发生时,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做好面对挫折与磨难的心理准备。当然,尽管危机处理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教育者还是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特别是要避免自己去给学生制造危机。总之,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危机所创造的教育资源,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 (二)培养学生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 博尔诺夫把遭遇过程看成是对人自我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人的成长是不确定的,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与其担心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不如着眼现实,立足当下。面对可怕的遭遇,要能泰然处之,打破不幸的枷锁。面对惊喜的遭遇,也要平淡接受,不能让突如其来的幸运扰乱清醒的头脑。总之,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处变不惊的、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意志力、判断力和心智力日益增强。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人无法持续保持自己已经达到的德行高度,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失控状态。作为教育者,可以利用告诫与号召的途径来督导学生不断努力。教育者在发现学生陷入无法自拔的失控困境时,要及时的进行干预。通过告诫和号召,指出学生现在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帮助学生认清失控的本质,鼓舞学生鼓足干劲,继续奋斗前行。作为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便减轻、弱化自己的失控状态。当发现自己成绩落后、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做事没有干劲、拖延情况不断发生的时候,学生自己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失控状态,觉察到自己处于退化中,就要及时地调整自我状态,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学生还要注意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争取少出现甚至不出现失控状态,砥砺自己的精神品格。 注释: 李其龙.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3.51,60. 李其龙.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述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 56.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