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表现主义 |
释义 |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的文学艺术流派。表现主义这个术语早在19世纪已有人使用,指的是一种侧重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1901年,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以表现主义为题展出一组油画。1911年,德国艺术家海尔瓦尔德·瓦尔登在他主办的《狂飙》杂志上首次用这个词来称呼一个与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相对立的新画派,此后逐渐被人们普遍采用。表现主义艺术家对资本主义现实抱有强烈的反抗情绪,主张艺术创作从现实返回到自我的个性,反对自然主义复制世界的倾向,也反对印象主义“由外向内”的创作程序,要求摆脱外在世界及其印象,完全从自我主观出发,“由内向外”地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现实”,使内心外化。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不是再现,而是表现。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传入文学界,到了20年代获得臣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表现主义的诗歌大都表现城市生活的喧嚣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隐逸和感伤的情绪。特点是不重细节描写,突出展示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表现主义的小说多用寓言形式表现在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社会中,小人物难以自保的处境,及其心理上永不安宁的灾难感和恐惧感。表现主义剧作的共同特点是内容离奇怪诞,情节变化突兀,形体和色彩过分夸张,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梦景和潜台词。人物类型化,常常没有姓氏,身世来历不清,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如儿子代表变革的力量,父亲代表保守势力,父子矛盾象征新旧社会意识的矛盾。表现主义文学惯用的艺术手法有: 变形法: 或写人变虫 (卡夫卡《变形记》),或写人变鬼怪 (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猿人 (奥尼尔《毛猿》)。交混法: 将梦境、神话、现实; 人间、地狱、天堂; 科学、想象、幻觉; 过去、现在、将来,统统熔于一炉,造成一种怪诞而神秘的气氛。割裂法: 割裂、打乱事物的本来顺序和因果关系,使作品中的事件前无因,后无果,互不连贯,甚至随意穿插颠倒。人物言行自相矛盾,以逻辑的混乱表现现实的不可思议。表现主义对后代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表现手法多为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所继承和发展。 【表现主义】现代文艺思潮和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以德、美等国为中心。最早出现于绘画界,后发展至音乐、文学、戏剧等领域。强调凸显事物内在本质,展示永恒真理,多采用抽象、象征、内心独白、有意识地扭曲客观事象等手法,追求作者感受的主观表现。深受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影响。代表人物有剧作家斯特林堡、小说家卡夫卡、诗人贝恩、画家诺尔德、音乐家勋伯格等。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