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
范文 | 马利强 利爱娟 摘 要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成为重要社会问题。就业环境、教育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以14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去政府或事业单位工作;“就业方向”是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言语沟通”、“察言观色”和“工作经验”和大学生认为的重要的就业能力的前三位。建议通过拓展就业路径、改进高校教育和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方面促进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个人能力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内蒙古地区高校职业教育效果评估研究 (NZJGH2018002);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当代蒙古族幸福观研究 (SZD201704)。 作者简介:马利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正高级经济师;利爱娟,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D6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2.306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在我国各个地区由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以及地理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又具有共性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很不乐观。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透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毕业生在2013年为699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19万人,2014年竟然达到了727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2015到2018年,还在以每年50万人数增长。从目前高校每一年度毕业生的数量看, 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就业环境 首先,经济发展的速度限制了失常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虽然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在持续进行,经济总量发展有限,为应届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受限。第二,社会中科学技术进步、机器人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资本和科技替代人工劳动的现象,这直接造成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减少。第三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用工制度保障不够完善。在市场经济规律制约下,大学生的就业体制与上世纪比较发生了重大改变:本科毕业后国家不再负责分配工作,而是有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进入人才市场进行主动的自主择业。最后一点是人才需求、职业薪金和自然人文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我国普遍存在沿海地区薪酬待遇好,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低,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低的情况。 (二)教育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下, 高校的办学规模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大学的招生阶段, 忽略学校的内在实力的尽可能的扩大招生人成为了部分学校的普遍情况。学生入学后,老师的工作负担成为了限制教学质量的明显因素。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人数众多,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 受限于经费、场地、人员,其内容和形式易流于表面,学生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学工作量的加大,造成学校管理和监督的任务加重,也不能保证每一环节的高质量运行。现有大学教育中考核机制中,及格是评判合格的标准,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60分的水平,大部分课程中,教师会通过增加平时分、考试划范围、准备题库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因此,考前突击背诵考点,成了大学生“掌握”知识的法宝。知识一旦缺乏系统性,就难以打成很好的基礎,更不要说知识的创新。 (三)个人因素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之带来的生理、经济和精神压力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部分大学生不能以较为积极和平和的心态面对,而是选择采用逃避的行为,放弃,使用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是选择诸如不就业、甚至啃老。这种情况,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家普遍所知的社会现象。 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到大中型城市就业,对于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很少关注,这就导致错失很多求职机会, 和很多更为适合的工作岗位擦身而过。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一)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共调查了140份问卷,其中有134人的问卷是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7人,女生67人;汉族127人,蒙族5人,满族1人,回族1人;年龄在21岁到23岁之间。所有调查对象均为2019年毕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使用自编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此问卷涉及到了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方面,能力方面和实际需求方面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 1.就业意向 使用多选题来判定学生就业意向。有91人次的学生愿意去政府或事业单位工作;51人次愿意选择大型国企进行就业;31人次可以接受去非国有企业小公司的就业;7人次考虑选择自主创业。 2.就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于就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就业方向”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5.5%。就业最大问题为“获取就业信息通道”的人占总数的14.7%。选“薪酬”为就业最大问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1.7%。5.8%的学生认为“人际帮扶”是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14.7%的学生认为“性别”是限制就业的最大问题,选择这样的答案的调查对象全部为工科类女生,这于以往研究有相似的结论 。 3.就业能力 使用多选题来确定大学生认为的重要就业能力。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言語沟通”、“察言观色”和“工作经验”和大学生认为的重要的就业能力前三位。值得关注的是,只有1 人认为双学位在找工作的时是重要的就业能力,这与高校普遍开设双学位的现象似乎有所差异。大部分选择双学位的学生可能把双学位看作是提升能力的途径而非帮助就业的手段。 三、讨论分析 (一) 就业的态度 调查中,除了考研的同学为缓解就业困惑或充实自己外,大部分调查对象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可以锻炼自己。不是说找到一份工作就一辈子干到底,很多同学都希望多积累一点社会经验,让自己更能适应社会。调查最后,让所调查对象谈谈上了四年大学后还想说点什么,其中很多同学写到后悔没有在大学四年努力学习,还有写到上了四年学才知道大学应该如何去上。许多企业在看简历时会参考一下成绩单,尤其是看专业课的成绩和体育成绩,而这时候同学们才知道大学成绩多么重要。其中还有些同学在面对就业时感慨道虽然在校成绩好,但是英语四级没有过,有些企业就是不要,这使得一些同学又是特别后悔。但是,虽然有些企业拿成绩和英语四级卡人,但是这不是绝对的,自己如果有能力完全可以自己推荐给企业,或者是在面试的时候好好的表现,脱颖而出,这样的例子也是能够见到的。 (二)拓宽就业建议 1.增加就业路径 根据我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进一步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运输、旅游、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同时,迎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发展社区服务业,把就业和生活紧密联结。并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把发展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作为开发就业岗位的重点。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前提下, 对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税费减免、财政贴息、强化服务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培育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 2.教育体制不断改善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校改革方向之一。改革的目标是,让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让毕业生拥有成为社会实际需要的技能,让他们成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调整,满足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人才。这一过程中,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具体需要,也要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期望,更加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重构和整合专业结构及具体课程设置来达到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达到满足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社会交往经验的要求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日常的专业课教育中,加强专业基础课教育,拓展基础学科涉猎范围,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强化对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发展的追踪,增加课程内容和时间的弹性,结合学科发展特征,增加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内容,拓展学科思路,增加学科见闻 。 3. 个人因素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大学生自身能够拥有比较好的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并且能够适时的勇敢自主创业。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就业和择业,在求职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和心理抗压的能力,正确面对挫折及时调整情绪。出现不良状况时,能够有效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避免心理冲突。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意志品质是重要的心理条件。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培养自己坚强意志和品格;在面对选择时,要避免优柔寡断,要形成能够准确、果敢下决定的性格特征以免措施良机。大学生要形成多听多看多思考的行为习惯,积极参加健康集体活动,在实践中形成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勇于挑战的优秀心理品质。同时,要客观评估自己的需要,不要盲目的追求企业的工资高低,要看清楚自己的价值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知道自己值多少钱而不是拿多少钱,知道自己的目标,不要盲目的跟从“大流”,都要去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发达地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就业 。要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去咨询老师或者多问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多多的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可以多去参加学校的活动,比如学生会、社团或者是演讲比赛之类的,这不仅锻炼了沟通能力,还能加强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学会“包装”自己也是加强自身因素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推销自己”时仅仅依靠学校的名气和自身的现有实力是不够的,必须学会按照对方需要“包装”自己。在诚信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优势,结合用人单位的的需求,定制个人简历,这也是成功就业的重要法宝。 注释: 刘文涛、利爱娟.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应对方案研究.前沿.2014(Z6).190-191. 钟志凌.青年啃老现象的道德反思.中国青年研究.2007(10).21. 张莉.大学生就业困境之我见.中国大学生就业.60-61. 张婧群.基于经济视角下的吉林省女大学生就业成本问题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23).34-39. 吕广南.当代大学生就业困惑简析.中国成人教育.2011(5).65-66. 孔欣欣、缑院君.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索.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22).49-53. 利爱娟、方香庭.本科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4).10-12. 袁兆艳.试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传媒与教育.2016(2).184-18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