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索 |
范文 | 张巧月 曹亮 潘莹 刘洋 武士青 摘 要:“双一流”建设打破了以往对高校的身份固化,给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发挥优势特色,强化内涵式发展,找寻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建设成为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大学。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内涵式发展 2018年8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强调“双一流”建设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要改变学校一味依赖扩大规模、依赖办学升格、依赖外延式发展模式的现象,侧重提高质量。[1] 一、一流本科建设 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教育是根本和内核,只有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的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大學。 以本为本,从根本上给我们指出了加强大学内涵建设的着力点,是决心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根本体现。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史,以本为本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本科教育也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虽紧紧围绕本科教育问题,但“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更是对“双一流”建设路径的进一步明确。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智能教育,研究探索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在对机械记忆性知识点、灌输式课堂教学“减负”的同时,要对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合理“增负”,引导学生回归常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式人才。 (2)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一流本科教育,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参与培养大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大学生培养的所有教育教学环节践行终身教育的要求。[2]在推动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的同时,探索教师教学工作的质化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在品德、学艺、生活等方方面面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使“德高”“学高”“艺高”的教师在经济认可度、荣誉认可度、社会尊重感等方面得到提升。 (3)加强学生思想引导。探索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融通的路径与方法,使教师的职业教育天职注入潜在的课程思政行为,使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课程思政水平和专业实践技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以教师的回归初心助力学生回归梦想。此外,还可通过一些专业相关的公益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于润物无声中将责任、情怀与爱心注入学生心田,为日后学生将这些高尚的品质传递给社会、惠及他人奠定基础,也能提高师生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一流学科建设 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知识是通过世世代代累积起来的,各门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他们随时间迁移而发展”,学科是按照属性(社会、经验、知识性质等)划分的有边界的、系统化的动态知识集合,学科的产生是智慧演化成经验最终形成知识的过程。 学科生长规律有两种:一是自然成长,即学科对组织规律的自然适应;二是发展性干预,即集中有限的力量和资源保证优先发展,后者是中国赶超战略中特色化的制度安排。学科布局包括结构布局与层系布局。在保障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要把握好学科重点建设的三种导向:一是现实导向,即扶强原则;二是问题导向,按实际问题组建跨学科平台;三是未来导向,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1)优化学科结构。在保障协调发展,坚持扶优扶强的基础上,加大学科的扶需、扶特、扶新力度,强化特色发展,提升国内可比优势。如医学院校可适应国家关于“深入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医学教育新要求,加强医学+人文、医学+理工、医学+体育等学科的发展,支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使学科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如南方医科大学面向全校组建了7大特色学科群,以7个学科群为基础,实施了7+N学科计划,推动医学与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 (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组建领域类、问题类学科,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组织方式创新,通过聚焦“真问题”,推动学科间的“真协同”,使学科交叉融合程度更高、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各学科相互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3)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贯彻国家关于“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并统筹考虑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负责人制度,推动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发展,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4)建立学科绩效评估机制。用好办学自主权,按照“常态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原则,优化经费使用结构,促进争优争先。面对纷复杂的三方评价,要有足够的定力和判断力,找寻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评价方法,并持续改进评价体系。评价应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突出代表性成果,并兼顾学科的整体发展,坚持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兼顾水平评价和绩效评价,强调学科对需求的回应,力求过程简便,结果可信、可用。 三、一流大学建设 地方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努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使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得到稳步提升。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无论是一流大学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都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展开,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育并举”和“六个下功夫”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强化理念的引领与凝聚作用,形成教育、关爱、服务学生的合力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站位新时代,要不断强化价值引领和文化引领,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品德培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为切入点,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让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此外,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创新宣传思想方法手段,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要落实到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规范、监督广大教师做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3] 此外,要坚持引育结合、培育为主的人才建设原则,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充分挖掘优秀校友的潜力,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弹性引进政策,研究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和年度计划。在人才引进上,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把人才引进与凝练学科方向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引进与特色研究的集聚,切实保证引进的人才对学科和团队发展具有良好的互补或加强作用。[4] (三)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一流的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要积极转变科研人员的知识生产模式,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以需求为导向,建立重大项目的高效组织机制,推进原创性研究和成果转化,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可感知的实际貢献。 (四)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世界一流学科往往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开辟和引领着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做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知识和技术贡献,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5]地方高校要认识到国际化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断加大师生的国际交流等,扩大国际影响力。 (五)稳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增强学科对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和服务率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如医学院校可以顺应实施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新形势,按照学院型医院建设思路,不断提高医、教、研水平,促进医院内涵建设,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优化就医流程和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六)提升管理手段与水平 重视学科建设的规划管理,加强管理研究与信息服务。提升理念和战略发展能力,促进学科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学科自评、ESI数据监测、其他第三方数据的采集与合理使用,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加强基于客观数据的学科评价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贺祖斌.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2):34-38. [2]别敦荣.一流本科教育应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J].终身教育研究,2019,30(02):3-9. [3]韩姝君.培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途径探赜[J].教育观察,2018,7(11):44-46. [4]蔡淑萍,陈智栋,杨燕,张洪文,朱卫国.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116-117. [5]徐涔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9(07):17-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