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社会文化论视阈下的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
范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环境认知 社会文化

    作者简介:史红丽,中国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85

    一、引言

    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根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1998-1999年世界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报告书》,全球每年有400人死于急性呼吸道疾病,100-300万人死于痢疾(赵海瑞 2018)。2019年3月联合国发布《全球环境展望6》报告,报告警告称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更严重的威胁 。在我国,生态保护愈来愈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赵建军,杨博 2015)。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快速构建全社会的环保文化,从法律与社会文化两个层面有效规范个人的环境行为已经成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是国家行为,但更多时候它需要通过全社会每一位成员的合力才能完成。要想形成这种合力,就必须建立环保友好型的社会文化,以保障公民能够自觉遵守环保规范,并有效地帮助公民避开常见的环保误区,避免对环境造成被动型污染和破坏。社会文化和法律都对公民的社会行为产生约束效力,尤其是前者,它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民的各项社会活动。社会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社会的社会文化差异很大。本文所使用的社会文化概念是窄式范畴,仅指社会的意识形态(百度百科)。具体来说,本文中的社会文化范畴仅限于解释与环保有关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譬如公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共识、公民应遵循的环境自觉与环境行为、以及公民的不当环境行为造成的环境后果等等。在分析以上因素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构建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文化,从法律与社会文化两个层面有效规范个人的环境行为,形成既自律也律他的良性社会环境文化,在提高生存质量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二、人类社会发展、生态平衡与环境法

    人类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在每个发展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认识也处于不断变化中。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一直奉行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人类中心论的渊源可追溯到在西方广为流传的基督教,在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基督教强调“自然除了服务于人之外便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郑慧子 2006)。可见,基督教宣扬的是自然应该服务于甚至是无条件服务于人类的观点,而并非人类只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是整个生态链条的一个环节而已。

    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關。卫华(2009)根据生产方式,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只能依靠自然的馈赠生存;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农业活动已经开始对自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后至工业文明时期,随着大规模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达到高峰,生态平衡关系被打破(卫华 2009)。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明了不少人工合成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如塑料制品等虽然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却难以被自然界所分解,有的新材料甚至严重危害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造成长达数百年的环境隐患。

    现代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伴随这种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严峻环境问题,已经迫使人类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中心论的不合理性。近年来,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张迪,张象枢 2012);以及“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已是必然趋势”(刘桂环,张彦敏,谢婧,文一惠 2015)。很显然,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已经是各国之间达成的共识之一。

    事实上,环境保护早已写入法律章程之中。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新的法律部门——国际环境法诞生,它标志着环境行为上升到立法高度,它从法律层面上约束人类行为,实现人与地球共生存”(刘继勇 2015)。各国也纷纷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遏制日益显著的环境问题,如以瑞士为代表欧盟环保法体系,美国的环境保护法、日本的环境保护法(苏昌强、阮妙鸿 2009);中国于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自2014年经修订之后一直沿用至今(百度百科)。不少国家甚至将环境保护写进了宪法,如希腊等国(陈泉生 2002)。这些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了环保的具体内容,明确说明了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三、社会文化、环保文化与生态保护

    在此背景下,构建以环保为主题的、大力推行环保理念和环保行为的社会文化不仅有利于国家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也有利于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会生存环境。根据彭远春(2015)的研究,“生活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即居民的日常行为与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重要致因”。上述研究表明,居民的日常环境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要想改变居民当前的环境行为就首先要改变居民的环境认知。只有具备正确的环境认知,公民才能够辨识环保行为与非环保行为,才能长期有效地执行环保措施。

    影响环境认知的因素有很多。欧阳斌,袁正,陈静思(2015)的研究报告显示,收入、教育、环境知识、环境现状均会对居民的环境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收入越高、教育水平越高、环境知识越多、环境现状越好越会对居民的环境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上所述,环境认知决定环境行为。正确的环保认知决定正确的环保行为。常见的环保认知通常包括如绿色消费和环保节能等。绿色消费亦称为“‘可持续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商品购买前、使用时与使用后的系列过程中都秉承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宗旨,从而使消费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一种消费实践”(王毅杰,余庆洋,王刘飞 2019)。绿色消费既是环保概念也是环保行为。其宗旨在于“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吉志鹏 2019)。勤俭节约可以表现为提高生活物资的利用率,尽量做到循环使用、物尽其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可表现为低碳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降低尾气排放和污染等。此外,节省能源也是环保行为,比如使用节能材料、采纳节能设计以及生活中各种能源节省行为等。相比之下,任何奢侈浪费的行为都应受到排斥和批评,比如无端浪费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或其它宝贵能源,以及各种不利于环保的奢靡生活方式和不良環境行为等,都应该被禁止或者尽可能进行改变和改正。

    无疑,只有长期坚持环保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环保行为是亲社会行为,是以牺牲个人便利为特点的、着眼于大多数人长远利益的行为(李林 200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保行为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公益性质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协调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和资源,促进公民积极履行环保行为。根据李林(2006),环保行为可分为主动型环保行为和被动型环保行为,前者是指人们自觉履行的环保行为,而后者则是指人们在受到监督情况下被迫进行的环保行为。很显然,主动型环保行为的效果更好,社会成本更小。因此,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文化首先要宣传和提倡的就是主动型环保行为。要想形成以主动型环保行为为主的社会文化氛围,就需要社会大力支持和鼓励个人的环保行为,并同时能够有效监督与惩罚各类破坏环保的行为。在思想上,要让公民认识到和接受环保的重要意义。吉志鹏(2019)提出环保行为需要相应的环保价值理念作支撑。在实践上,要让环保措施和环保行为落实到位,不敷衍了事。有效的执行力是环保效果的重要保障。简言之,只有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推进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就要构建弘扬环保理念的社会文化。现代人类社会主张的是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共处与发展,摒弃的是人类中心论的观点和认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幸福感,减少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助于人类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提出构建以环保为主题之一的社会文化既强调了社会文化氛围与传承对于个人环境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作用,也强调了个人环保行为之于社会环保实践的重要意义,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文化无疑会促进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注释:

    该报道网站为http://www.sohu.com/a/301645203_657688.

    参考文献:

    [1]陈泉生.论生态危机对传统宪法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10-15.

    [2]吉志鹏.新时代绿色消费价值诉求及生态文化导向[J].山东社会科学,2019(6):153- 160.

    [3]李林.关于环保行为的若干理论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32-134.

    [4]刘桂环,张彦敏,谢婧,文一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关系变细及对策探讨[J].环境保护,2015(5):21-24.

    [5]刘继勇.国际环境法属性论略[J].湖南社会科学,2015(6):104-106.

    [6]欧阳斌,袁正,陈静思.我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环保行为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11):179-183.

    [7]彭远春.城市居民环境认知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5(3):168-174.

    [8]苏昌强,阮妙鸿.西方各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及趋势[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9-263.

    [9]卫华.论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及困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4):71-76.

    [10]王毅杰,余庆洋,王刘飞.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关心与城镇居民绿色消费[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4):56-62.

    [11]赵海瑞.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下的“生态危机”[J].云梦学刊,2018(1):99-104.

    [12]赵建军,杨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12):104-109.

    [13]张迪,张象枢.关于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思考(上)[J].系统科学学报,2012(5):39-43.

    [14]郑慧子.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的天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4-2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