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全球治理的中国力量
范文

    关键词 国际公共管理 气候治理 大国主导 责任区分

    作者简介:涂明辉,上海师范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D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77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加深,世界行为体交往日益密切。人们一方面看到的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人类总体生活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例如恐怖主义问题、民族主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尽管这些问题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由于跨国性的特点,单靠个别国家无法解决,国际社会呼唤着国际公共管理发挥作用只有多个国际行为体协调行动,才有可能解决这些跨国性问题。对于中国来讲,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对于国际社会的贡献正在逐渐增大,在面对这些全球性问题的时候,中国更多的参与国际公共治理成为了中国发挥作用的不二选择。

    一、中国参与国际公共治理的历史过程及其意义

    (一)国际公共治理的内涵

    国际公共治理的概念由公共管理概念引申而来。所谓公共管理,即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王乐夫将公共事务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国际公共事务。与之对应,公共管理包括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具体来说,国际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国际公共问题,比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其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有国家,国际组织以及第三部门以及个人等 ;为有效地维护和获取国际公共利益,国际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容包括管制、服务、维护、扶助四类;通过以上阐述,国际公共管理可被理解为以多元主体对国际公共事务进行管制、服务、维护、扶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

    (二)中国参与国际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回顾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管理经历了从消极参与、逐渐融入和全面参与的历程。中国对国际公共管理态度的变化既由中國自身国家利益与外交战略所决定,同时也深受国际环境和世界秩序的重大影响。

    从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中国对国际公共治理的参与程度十分有限。从国内环境来看,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在刚刚的成立之后的二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段摸索曲折的历程,中国无心也无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际社会中去。从国际层面来看,受冷战格局的影响,我国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对以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社会总体是排斥的,不愿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多的合作,对于联合国的态度也是如此,认为联合国是霸权国家的工具。当然这一时期,我国也存在一些参与国际公共治理的案例,但大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

    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参与国际公共治理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国内环境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战略,明确了国家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美苏控制和主宰国际世界的能力下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壮大。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开始逐步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尤其是对联合国的态度上,中国开始更多的参与到联合国的行动之中,发挥中国的作用,比如参与维和行动和教科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等。

    冷战结束之后,紧张的国际局势得到了缓解,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此时的中国,国内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国际社会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各种全球性问题开始出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理应更多地参与国际公共治理。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不但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行动,还参与了更多的国际组织并签订了许多国际协定,例如气候领域协定;另一方面是经济方面,在世界经济遭受挫折的时候,中国能勇于站出来,比如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携手国际社会为稳定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除此之外,中国还在G20等平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道路,这些都说明,中国对于国际公共治理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中国参与国际公共管理的意义

    中国参与国际公共治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对国际社会的意义不必多说,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对于国际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来说,积极参与国际公共管理获益良多。首先,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比如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作为主办国成功举办此次峰会,习近平建议二十国集团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创新发展方式。第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第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这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其次,促进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地震等国际救援行动中, 中国国际救援队承担着搜救遇险人员、救治伤病员以及卫生防疫等重要任务并圆满出色完成。再者,提升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比如在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领域,传染病防治依赖于各国之间深入有效的合作。“非典”和禽流感的突然爆发,更加提醒国际社会要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

    需要明确的是,参与国际公共治理其实就是一个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比如气候,生态等等问题领域,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协调努力,但更需要大国发挥主导作用,事实证明缺少大国参与的国际公共治理往往是无力的,中国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明确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中国的“人类命运体概念”很好诠释了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并对气候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问题的影响波及全世界,对于中国来说,气候问题的影响尤为明显。首先是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气候变暖问题影响宽泛,具体体现在冰盖减少、旱涝洪涝灾害频发、季风强度增强等;其次是经济发展,气候问题对农业的影响是最大的,我国粮食产区集中,气候变暖对粮食作物的生长十分不利;最后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气候问题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气候问题形势严峻。

    (二)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践

    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从《公约》的签订一直到《巴黎协定》的成功签署,国际社会一直能看到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做出的贡献。和中国整体参与国际公共治理的进程一致,中国对于全球气候治理也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从《巴黎协定》的促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响力正在加强。

    国际公共治理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治理层面。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第三产业,减少煤炭等能源导向型的比重;第二,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提倡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第三,在国内进行舆论宣传和教育,鼓励保护环境,低碳消费,甚至专门促成了相关的法律制度。这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很多公司和企业也参与到其中来,如阿里巴巴的“蚂蚁森林”倡议。从国际层面来看,我国政府积极参与相关议题的谈判,2007 年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及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都与中国紧密相关。其次,极参加和推动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务实合作,例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开展项目合作,与全球环境基金开展中国技术需求评估项目合作,与能源基金会合作开展气候变化立法研究等, 中国还与欧美日等发达国际合作,实现技术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三)中国参与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治理的问题上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第一是人口压力,中国有十四亿多的人口,节能减排的难度很高;第二是发展压力,中国面临着节能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目前的工业仍然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要想快速更新换代很难实现;第三是地理因素制约,中国南北跨纬度广,北方暖气供应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最后就是巨大的国际压力,国际上某些国家过度宣传中国责任论,给我国带来许多困扰。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给我国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与机遇。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这不仅有利于树立我国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形象,扩大国际合作,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也能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具体体现在:推动《公约》与《议定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在履行条约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贯彻了我们自己制定的创新,綠色,开放,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其次,倒逼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换代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再次,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这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最后,切实履行条约有利于我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因此,我们在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压力时,要转压力为机遇,从而促进我国的发展。

    (四)新时期下中国参与气候治理的展望

    从2015 年达成《巴黎协定》之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巴黎协定》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的范围并坚持区别责任原则,这意味着更多的国家需要对气候治理贡献力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此外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巴黎协定》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是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既有模式的突破。与《京都议定书》不同,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模式不是一种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机制安排。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国家都能够从其自身能力出发进行减排,从而可避免因自上而下的减排所可能造成的国内经济动荡。同时,它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前景、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时,基于国家理性的一种减排策略,也是国际制度安排下的一种具有可行性的“软减排”模式,具备将国家声誉等作为达到减排效用的手段和方法。 可以看出,在《巴黎协定》之后,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政府在未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积极发挥大国作用,贡献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小心谨慎,避免过度炒作“领导力”这一概念。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现阶段的全球治理应谨小慎微,以免形成太大的战略压力,在气候治理上同样如此。

    三、结语

    本文从国际公共治理的内涵出发,探讨了中国参与国际公共治理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中国逐步参与到这一进程之中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舞台重要性突显。以气候问题为例,本文梳理了国际社会近二十年来在这一问题领域的治理,在分析了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和现实性之后,发现虽然有很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遗憾和不足,随着中国在气候问题领域参与程度的加深,尤其是促成了《巴黎协定》的签订之后,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新的格局。在未来,以中国方案为重要抓手的全球治理呼之欲出。鉴于气候治理涉及的利益很广,中国在参与过程需张弛有度,这点值得我们深思。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分析气候治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公共治理发挥的力量。在国际形势复杂的后特朗普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应有作为且大有所为。

    注释: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30页.

    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J].政治学研究,2001(3).

    王乐夫,刘亚平.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J].学术研究,2003(3).

    吴显庆,等.国际公共事务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 页.

    张磊.国际公共管理的工具与工具选择:基于国际争端领域的分析[J].国际观察,2016(2).

    沈德昌.中国参与国际公共管理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8页.

    吕江.巴黎协定:新的制度安排、不确定性及中国选择[J].国际观察,2016(3).

    参考文献:

    [1]彭未名,刘玉蓉.中国政府参与国际公共管理的现状及走向探析[J].学习论坛,2007(8).

    [2]李盛.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2年.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