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文化治理模式视角下大学内部治理成效提升的路径研究
范文

    沈辉 邱玉珊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文化模式 路径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默会知识转移视角下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的研究”(项目号:2016S JB880085)。

    作者简介:沈辉,江苏大学校长办公室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邱玉珊,镇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处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教育与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33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要推进大学治理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理念和任务,把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成效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决策举措。大学治理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并从理论研究向实践推进。学术界与实践界从大学治理结构、治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践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部治理的进展,但从现实效果来说,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以及治理的价值取向等并没有显著的改进和成效,究其原因,目前大学内部治理过度依赖于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建设这些“硬条件”,而忽视了大学内部治理的文化模式这个“软条件”。近年来,欧洲学者BobertBimbaum和Adrianna Kezar均认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制度的重建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有效改善,相反,加强领导和信任,建立联系是提高和改善大学组织运行状况的更好方法,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威廉·蒂尔尼利用实证研究更进一步表明,大学治理的改进和大学绩效的提升不在于设计出一种最好的治理制度和结构,而在于参与者能够有效地解释大学文化。基于此,本文拟从大学治理的文化模式角度,依据大学组织所固有的文化属性,根据目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现状,结合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对如何提升大学内部治理成效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一、大学内部治理文化治理模式的由来及内涵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威廉·蒂尔尼在对美国750多所高校的2000多名师生和管理者调研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大学内部治理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文化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展现信任。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缺乏信任,大学内部治理的结构和体制犹如没有情感的机器人,无法前行和创造;第二,建立共同语言。共同语言就是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要拥有明细的大学愿景,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和目标导向作用,促使内部治理走向共同治理;第三,用行动说话。大学主要领导者要积极开拓沟通渠道,用实际行动建立信任关系和共同语言;第四,构建核心价值认同。大学主要领导者要及时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咨询和解释,取得不同群体对大学价值的认同以提升内部治理的成效。二、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存在的不足

    1.我国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不高

    在我国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的渠道不多。目前,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渠道主要有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以及工会等渠道,除此之外的参与渠道寥寥可及。这些有限的参与渠道难以满足不同群体参与内部治理的需求。二是参与人员重数量轻质量。大学管理者在对重大决策进行解释或征求意见时,重视的是面宽量大,而没有选择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重要代表,造成参与人员的数量和范围很大,但能代表自身利益相关群体的真正代表或权威人士很少,造成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主导意见没有采纳。三是参与的效果不好。在现有渠道参与治理的过程中,真正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的重大决策很少,参与者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而没有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

    2.大学内部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信任度不高

    因为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诸多职责,其内部组织结构众多,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各利益相关群体间的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进而造成不同群体间的不信任,主要变现如下方面:一是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的不信任。教师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和教学,办学核心力量是教师,行政人员只是服务人员,对学校办学贡献不大;而行政人员认为自身的工作不仅是为教师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学校服务,对自身工作的要求是高效和规范,而对教师工作中的一些太过自由的做法不接受。由于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沟通,从而会导致双方的不信任。二是院校两级的信任度不高。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形式上实现了校院二级管理、权责的划分和权力的下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校的内部治理成效,但存在着学校与二级学院权责不匹配(校重院輕),一般事务管理及行政日常经费的支配权下移至学院,但重要财务事项、人事招聘及任用、学科发展方向等管理权仍然集中在校方。造成二级学院对学校存在一定的怨言,双方关系存在一定的隐形隐患。三是机构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大学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由于缺乏高度一致的治理体系(如共同语言、清晰的合作目标及监管责任),造成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当多个部门遇到共同合作任务时,只管自身的分工,而未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整个任务,影响到大学内部治理的成效。

    3.大学内部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价值观不一致

    按照哈佛大学原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 学生、教授、管理》一书中所提及的大学内部最重要的相关利益者是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的划分。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价值观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群体方面,由于大学的文化属性,高校教师的职业目标所追求的是在其所属学科领域内进行科学真理的探索、教书育人和职称评定,对学科的忠诚超过了对校的忠诚,甚至为了自身学科的发展或职称评定,可以变换工作地点或是频繁“走穴”。这种群体间核心价值观的不一致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内部治理的成效。

    (二)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忽视了大学治理的文化属性

    由于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专业化(学术化)、组织目标的模糊化(大学的绩效难以量化)、权利的非制度化(学术管理为主)以及结构的松散化(高度的异质化),决定了大学治理的文化属性,就其内部治理的本质而言,大学治理是一个符号和抽象的解释过程。基于此,大学内部治理应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进行治理,而我国目前大学内部治理偏向于治理制度和治理结构的研究。

    2.忽视了文化在大学内部治理中的濡化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和践行重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置等硬性条件方面,而忽视了大学内部治理的文化作用。如果将治理结构比作人体的骨骼,治理制度就是肌肉和神经,而文化就是人体的血液,发挥着润物无声的濡化作用。纵览世界知名学府的内部治理过程,无不重视文化的作用。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而对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薄弱。

    3.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内部治理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关系、轻法理的特点,这种文化基因使得管理中的人际关系要比制度更具有权威,同时这种关系要素会直接影响大学内部治理中的交易成本,如果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只注重治理制度和结构建设,而忽视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因素,势必影响大学内部治理的成效。三、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成效的提升路径

    无论大学内部治理所固有的文化属性、文化在治理中的作用,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用更具创新性的思维去研究和践行大学内部治理的新模式。蒂尔尼所建构的大学治理研究的文化模式,无疑为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一)超越治理局限,转换治理角度,更新治理理念

    鉴于上述分析,我国现行对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制度研究虽然对于平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权力、规范办学程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认为治理结构和制度的完善就是治理的全部,则有待商榷。根据蒂尔尼文化模式的分析和相关研究证明,大学治理的成效或能力与治理的结构和制度不具有一定线性关系,且现实中的治理成效不佳也反应出大学内部治理成效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主要领导者的实际行动等因素联系密切。所以,在完善内部治理制度和结构时,要意识到治理制度和结构的局限性,从现行影响内部治理成效的文化因素上入手,超越目前研究困境,及时更新治理理念。

    (二)拓宽沟通渠道,加强沟通质量,重建信任关系

    据蒂尔尼文化模式的分析,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见的信任关系是影响大学内部治理成效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沟通是消融误解、增强信任关系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管理层应在现有沟通渠道基础上开拓沟通渠道,搭建沟通平台,比如针对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部门定期召开行政人员与教师代表之间的交流座谈会,在行政人员换届时进行部门轮转、定期召开校园联席会议等,通过沟通渠道的拓宽,增强不同群体间信任关系。在沟通质量方面,一方面学校对制定的重大决策,要用实际行动及时与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事前咨询、事中讨论、事后通报,让参与者切实参与到治理的整个过程,形成共同语言,提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沟通的质量,在考虑沟通范围的基础上,要尽可能选择更多的代表不同利益群体利益的权威性人员参与沟通,用实际的沟通成效重建内部信任关系。

    (三)加强文化建设,凝练特色文化,保持价值认同

    从蒂尔尼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普适性的大学文化与个特色性的大学文化组成了大学治理的文化性。前者是倡导学术自由、民主治理、教授治学、共同参与的治理文化,目前,我国高校对普适性的大学文化的重视程度还停留在形式层面,需要高校管理层从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加强文化的建设,以营造积极民主的环境氛围,发挥文化的濡化作用,促进价值认同;同时,大学应突出办学特色,凝练区别其他大学的特色文化,用独有的文化符号,彰显自身个性,凸显人文关怀,凝聚群体共识,形成价值认同,促进大学内部治理成效的提升。

    參考文献:

    [1]吴立保.大学共同治理的行动结构与路径选择——基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7(5):5-12.

    [2]刘爱生.美国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的人际关系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7):73- 79.

    [3]于大勇.基于党的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践行探究[J].智库时代,2019(27):92-9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