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范文

    杨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唐诗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文情怀、价值观良莠不齐,而大学教育是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接受价值观系统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价值观固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培育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指南。但究竟以何种方法培育并有效践行核心价值观,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主题,学者们出版了很多相关著作,全社会也在大力宣传、积极参与、努力践行。但它能否深入民心,成为全社会共识被社会人民大众所接受,不仅要看其本身是否科学先进,符合时代潮流,关键还要看其是否传承本民族的内在精神,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华儿女饱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染,骨子里流的是民族文化的血液,新出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文化,若要为人民大众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必须将其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中找寻合理的元素,使自身赋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的意蕴。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利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中深入挖掘具有现代价值的精华思想,滋养、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含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与底蕴,便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唐诗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以个人行为为出发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将社会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其中,人人需恪守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选择道德行为时,人们也以此为基本的价值标准,而这些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唐诗中均有体现,可以说唐诗是其源头。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它,如穿越时空亲自触摸历史,与古人交谈,深刻感悟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传承文明,接续未来,其中涉及的思想内容可以升华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敬业、诚信、友善等,而这些精神品质,正是当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一)唐诗中的爱国思想

    唐诗中爱国诗人必先推杜甫,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甫现存的1400余首诗无不体现着他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杜甫屡试未第,献赋不成,从而出仕济世的理想破灭,入世无门,生活便愈加窘迫,因此杜甫开始直面现实,诵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佳句。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俘虏,押到长安,亲眼所见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诗句。

    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世上疮痍,民间疾苦尽收眼底,存于心底;杜甫乃诗中圣哲,在他的诗中展现的是“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爱国的民族之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咏叹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优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的句子,令人感动,令人崇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以一己的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杜甫的人格高度,也是他诗歌中展现出的极度的爱国热情,而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从古至今,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杜甫在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同时,启发现代中华儿女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力量,时刻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

    (二)唐诗中的敬业精神

    报国敬业精神在唐诗中可谓随处可见,比如说诗人韩愈,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令宦官从风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把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到各个寺庙,让官员和百姓烧香祭拜。当时韩愈正担任刑部侍郎一职,看到这种盲目信仰佛教的行为后,便作了《谏迎佛骨表》,劝唐宪宗停下来,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被贬路上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希望通过进谏替皇上除去政治上的弊端,不要盲目信佛,即便是知道一封奏章之后的被贬甚至丧命,也不会苟且保命而放弃进谏——“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在其位。谋其政”,韩愈诗中展现的是忠于职守,为国家为社稷为人民大无畏的奉献,“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坚守自己的职责与内心,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敬业爱国的深沉思想。

    在边塞诗中,王昌龄的作品十分突出,其多以边塞战士这一英雄形象为抒情对象,赞颂建功立业和从军报国的行为,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蕴含大无畏的敬业精神。如《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概括出了将士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百战”乃至“穿金甲”描绘出战斗的艰苦与激烈,但是尽管金甲磨穿,将士们报国的壮志不曾消减,而是在艰苦困难中变得更加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便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从内心发出的豪迈、深沉的敬业报国之誓言。

    (三)唐诗中的诚信理念

    诚信的含义非常多,包括亲戚间朋友间及情侣间的诚信等等,情侣间的诚信便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对爱情的专一、执着。唐诗中很多这一主题的诗作,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首至死不渝的爱情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如同蜡烛燃烧,直到烧成了灰烬才停止,表现了对对方眷恋之深,思念之痛,尽管痛苦,但终不会变心移志,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这便是恪守海誓山盟的诚信。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唐诗纪事·卷十八》中写:“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一句,意思是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但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这是李白对诚信思想的直接肯定,以夸张的和对比的手法表达出即使发生任何重大变故,诚信在生活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这对于当代人的诚信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唐诗中的友善之心

    唐代有很多诗人通过作品去表现对平民百姓的尊重与友善,如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首诗维妙维肖的刻画出了冶炼工人的冶炼场景,前一句写出了工人们深夜劳作的艰辛,“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中一个“寒”字映衬出冶炼工人彻夜劳作的孤寒,辛苦。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冶炼工人的尊敬与同情,他对劳动人民的友善之情显而易见。

    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首诗是李白游五松山时,借宿在荀媪家有感而作,他在荀媪家受到了主人的热勤款待,亲眼目睹了农家的辛劳和贫苦,“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李白见到荀媪家的生活艰辛,不忍去享用她款待给自己的饭菜,倾诉了自己感激和惭愧之情,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友善。二、通过唐诗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正确的价值观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唐诗的学习和教育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效果,只有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才能借助唐诗促进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强化唐诗的教化作用

    现阶段,高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校就业率因此受到限制,过于侧重专业理论、技能的讲授和学习,却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有所忽视。大学生中专业水平高但道德品质低的现象较为普遍,高校谋杀、自杀、投毒等事件屡屡发生,基于此,高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唐诗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可以将唐诗对于学生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载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唐诗作为导入或者范例,如上述所说的杜甫、韩愈的爱国主义诗歌,就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二)立足时代,认真研读,注重课堂的教学渗透

    学生在大学学习知识、接收信息多以课堂教学为途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唐诗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唐诗具有数量庞大、博大精深的特点,正确选择“取”和“去”的内容具有关键性影响,其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因此应潜心钻研《唐诗》文本,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和理解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让唐诗成为滋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丰富形式营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教育只靠简单的说教很难得到良好效果,应该丰富形式、营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如让唐诗中的优美诗句进校园、进教室、进宿舍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唐诗中的价值观,可以利用校园的树一木、一砖一瓦作为传播唐诗经典的工具,比如用诗名、人名去命名学校的道路、建筑等;还可以在校园宣传栏、文化墙、展板等文化传播平台上展示优秀的唐诗作品;在教学楼的墙壁、走廊等位置张贴诗歌名句等,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总之,唐诗中涉及的爱国、诚信、友善、敬业等思想均可以有效运用到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其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强化唐诗的教化作用,立足时代。认真研读,注重课堂的教学渗透以及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等手段,高校可以利用唐诗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12:44